《了不起的敦煌》,一本写给大众的敦煌读本
如何为大众讲述一个“全面”的敦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一千余年的开凿营造史,让敦煌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更赋予了敦煌艺术丰饶的文化厚重感。
然而,敦煌实在太过于博大精深,700多个洞窟,3000多身彩塑,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前后经历11个朝代的变迁,让敦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感。如何为读者讲述好一个整全性的敦煌故事,则成了一件有点难办的事情——若着重讲解莫高窟的各个精彩的洞窟,则容易忽略敦煌整体的历史变迁;若着重讲敦煌文物的发掘与流散,则很难再去详述敦煌人如何生活在丝绸之路上?……
今年6月,三联书店推出的关于敦煌的通识读物《了不起的敦煌》,正好解决了用一本书达成认识和理解敦煌这座庞大艺术宝库的问题。
这是一本由十位敦煌研究一线学者联手打造的多角度、全景式敦煌读本。汇聚了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等十位来自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敦煌学研究重镇的学者,他们或是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或是中古史、丝绸之路领域的专家,或本身就是艺术家、雕塑师,或参与敦煌历史文化研究已近三十载。可以说,这本书是让一群最懂敦煌的人,来讲述敦煌。
全书图文并茂,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把读者们最想了解的关于敦煌的故事,集大成式地融汇在一本书中,不仅介绍最基础、最全面的知识,更带来了新鲜的一手资料,提供了领略敦煌的另一种方式。
九大主题,串联起敦煌历史与艺术的方方面面
《了不起的敦煌》一书专设了重返、回望、探索、供养、波澜、观摩、想象、聆听、穿越九大主题,每个主题都浓墨重彩地展开了敦煌的某个重要面向。
全书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敦煌历史文化的兴衰演变。解读最初“忽现金光”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并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
荣新江教授重返丝绸之路的一讲作为打头的第一讲,探寻了敦煌在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讲述了营造莫高窟背后的文化土壤。紧接着,郑炳林教授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揭示了“敦煌”之名的由来,并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那些千余年间来往于敦煌的各族人民。杭侃教授则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人不禁对这些敦煌的石窟匠人们肃然起敬。张先堂老师则关注敦煌石窟开凿背后的经济问题,他详细分析了为石窟开凿出资的供养人们,揭示了他们的多元身份。上半部的最后一讲,结束在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不仅讲述了敦煌文物令人扼腕的流散历程,也为读者们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则在全世界”。
《了不起的敦煌》一书的下半部分,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深入剖析了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其中,作为雕塑家的何鄂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家视角和深厚的美学功底,为我们展示了气韵生动的敦煌彩塑群;陈菊霞教授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莫高窟宗教性壁画中的漫天神佛,描绘得栩栩如生;顾春芳教授以其敏锐的感受力,详细解读了敦煌音乐性壁画中呈现的“妙音”,并重点阐发了敦煌飞天的象征性意义。张元林老师则通过敦煌壁画中种种生活性细节,带我们走入了画中所呈现的敦煌人的衣食住行。
除去这九大主题,全书前后还设有“引论”和“尾声”,分别由巫鸿和顾春芳两位老师撰写。巫鸿教授以“空间”为视角,引领读者走近莫高窟,感受其独特的空间布局与建筑艺术;顾春芳教授则在全书的最后,介绍了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三位重要的敦煌守护人,以“莫高精神”收束了整本书的叙述,也将书中展现的这场“敦煌之旅”,定格在了在三危山下、宕泉河边那个安葬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多位敦煌第一代坚守者的静谧角落。
专题图解+特窟特说,讲清楚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讲清楚关于敦煌的重要知识点,《了不起的敦煌》在编辑上也格外注重图文关系与知识点的梳理。全书有一套特别的辅文系统,不仅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将文字表述充分地图像化、现场化;还有随处可见的“小盒子”式注释,能够像“弹幕”一样,帮忙读者在阅读中随时消化正文出现的陌生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全书为了讲清楚关于敦煌的重要问题,还专门设置了10张“专题图解”页面和26个重点洞窟的展开细读。
“专题图解”页面专门解决关于敦煌的各种大问题,每一个话题都紧扣着书中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力求用图解的方式把问题讲透、讲明白。比如书中首起设置“敦煌石窟的组成”专题,就讲清楚了莫高窟与敦煌石窟的关系——提起敦煌并不只有莫高窟,除了莫高窟,大名鼎鼎的榆林窟、东西千佛洞也都是敦煌石窟群的一员。再比如我们熟知的敦煌飞天,是如何从裸体的男性形象,逐渐演变为华丽的盛唐仕女,书中也有一个“飞天演变史”专题,从印度石窟讲到新疆石窟,再到莫高窟,用一幅幅图像完整呈现了飞天东方化的历程。此外,专题图解还剖析了藏经洞文献散落的历程与如今敦煌文献的收藏地、敦煌壁画的主题分类与敦煌石窟在整个中国石窟中的地位,等等。
至于“特窟特说”,则专门放大了敦煌26个重要洞窟的重点细节,这些洞窟很多都已不再开放游览,《了不起的敦煌》正式希望通过这种的“特窟特读”,让读者了解到这些已然无法细观的洞窟。“特窟特说”不仅用小标签提提示出这个洞窟的窟号与开凿年代,更展开分析这些典型壁画或雕塑的独到之处,讲述了唐代工匠如何塑造出高达35.5米的北大像、第220窟为何多次重修以及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等。这种展陈方式,不仅能让读者看到之前自己未曾关注到的细节,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敦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
从音频课到实体书,用出版探索媒介融合
2021年前后,三联旗下的知识服务平台“中读”开发了一门“了不起的敦煌”精品音频课,这门课程也成了“中读”的头牌产品,自上线以来,大受欢迎,播放量超过100万。然而音频课并不是三联的终极目标——三联真正的目的,在于以音频启发读者,使之产生了解更多内容的兴趣,这时候,作为“知识金字塔顶端”的图书就该登场了。
这本《了不起的敦煌》便由“中读”同名音频课改变而成。从音频课改换为图书,如果只是将原本线性声音加工为可扎实落在纸面上的文字,那其实谈不上是一种有效的迭代升级,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补充原音频不好呈现的内容。尤其针对敦煌艺术来说,视觉是相当重要的面向,只靠老师们用声音描述,总归“隔了一层纸”一般,故而在编辑的过程中,三联格外注重视觉问题:一方面是用各种图解式说明,细致讲清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对应到图片上,全书有400余帧插图,大部分是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高清彩图,还有不少敦煌文书图片,来源自国际敦煌项目(IDP)的数据库。
此外,为了展示敦煌的方方面面,纸质版图书在策划时,还专门增补了两个原音频课中没有的章节,即“第五讲 波澜——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与“尾声 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敦煌守护人的故事”,将敦煌学术研究与敦煌保护的历程,也纳入整个图书的结构中,使之真正成为全景式的敦煌读本。
事实上,这种从音频到图书的联合生产方式,是三联近些年来专注探索的一条高质量内容生产之路。2020年出版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便是第一个从三联“中读”音频课转成图书的产物,随后出版的《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和今年年初出版的《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等作品,都采取了同样的编辑思路和定位方式,即跳脱出专业学术的语境,抓住关键问题,为更广大的读者找到融通的表达方式,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共鸣。
《了不起的敦煌》也是如此,作为一本知识读物,这本书寄托着三联对读者们的深厚期待,期待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本书走进敦煌、了解敦煌、珍视敦煌,并思考敦煌之于中国文明的重要意义。
了不起的敦煌
巫 鸿 荣新江 顾春芳 郑炳林 杭 侃
张先堂 何 鄂 陈菊霞 张元林 马振颖 著
丛书:三联·中读文丛
ISBN:978-7-108-07810-0
定价:98元
锁线软精装,370页,全书四色全彩
2024年5月 上市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专家打造的全景式的敦煌读本
返归历史现场,在回顾中探索敦煌千年营造的变迁脉动
重塑美学空间,在观摩中仰望斧凿锤刻铸出的伟大艺术
编辑推荐
一本非常基础、全面,又看好漂亮的敦煌知识手册。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四百余帧高清彩色图版,十余张超级知识详情页,把读不尽、讲不完的敦煌,充分浓缩在一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如果要带一本书去敦煌,《了不起的敦煌》就是不二之选!
内容简介
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忽现金光”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佛教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为基础,精心改编而成:四百余帧高清彩色图版,十余张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一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作者简介
巫 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艺术史学者
荣新江: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教授
顾春芳: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郑炳林: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杭 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
张先堂: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长、研究员
何 鄂:著名雕塑家、前敦煌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菊霞: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文献研究所所长
张元林: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马振颖: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师,历史学博士
目 录
重新走近莫高窟:以“空间”为视角丨巫 鸿
重返: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丨荣新江
回望:敦煌历史的兴衰演变丨郑炳林
探索:千年石窟的开凿历程丨杭 侃
供养:敦煌艺术赞助人的故事丨张先堂
波澜: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丨郑炳林×马振颖
观摩:气韵生动的敦煌彩塑群丨何 鄂
想象:莫高窟里的漫天神佛丨陈菊霞
聆听:溢出洞窟的妙音丨顾春芳
穿越:壁画里的丝路生活丨张元林
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敦煌守护人的故事丨顾春芳
文摘
敦煌如何连接东西方?
*选自《了不起的敦煌》第一讲第二节
文/ 荣新江
丝绸之路怎么走
西汉时,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是汉代的都城,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之后,东汉与北魏时期,是以洛阳为都城,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洛阳,元明清以北京为都城,丝路的起点也就自然在北京了。所以“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后人总结归纳出的概念,在历史上其起点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说法。
丝绸之路从西安出来就进入了河西走廊,最便捷的路线是经过固原向西,但是20 世纪50 年代也有不少人会用陇西—兰州这条路,这是两条路,但最便捷的还是固原这条路。固原的博物馆非常好,有很多外来品,是一座省级博物馆,跟一般县区一级的地方博物馆不太一样。
接着走,经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后,丝绸之路便分出了两个岔道,一面是从北面经过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到喀什,一面就是经过若羌、且末、和田到喀什,喀什下面的莎车也有路可翻过帕米尔高原——古代的葱岭。翻过葱岭,也是要绕过沙漠地带,因为帕米尔高原有八个“帕”,就是八个山脉,包括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所以在这些地方不能随便走,随便走就是死路一条。因而这条路几百年、几千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就算有也不过是把水边的路抬高,在山腰上建了公路而已。到了喀什或莎车后,想再往西,只有两条路线,一是经过撒马尔罕、布哈拉到德黑兰—伊朗这条线,另外一条线就是从南边,自喀布尔、坎大哈再到伊朗。还有另外一条路,是经过白沙瓦或喀布尔到印度去,从印度也可以到卡拉奇河口再乘船向波斯、阿拉伯或是地中海世界前进,再或是经陆路从德黑兰到巴格达、大马士革。
汉代人所记载的最远的路、最远的地点,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又名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当时它属于罗马帝国,在文献中被叫作“大秦”。由此可见,这么长的路线,能在两千多年前贯通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这条路的贯通,不仅有张骞的功劳,也依靠着后来者,比如东汉的甘英,以及一代又一代旅行家的不断开拓。
我们今天说的“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起的名字,但是其真正的定义,是另外一个叫赫尔曼(Albert Herrmann)的德国历史学家下的。最初,赫尔曼给丝绸之路的定义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贸易交往之路,用中国最有名的出口品丝绸作为路的名字。后来虽然还有玉石之路、佛教之路、宝石之路,以及各种各样的瓷器之路,但都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丝绸之路也在后来不断发展,不断被走出一些新岔路来,但基本的干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