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分享:东亚为何这么“卷”

新浪读书

关注

7月2日,在《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上市两个月之际,新经典有幸请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严飞,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籍专家、原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在PAGEONE五道口店展开一场跨文化、跨学科的热烈对谈。自上市以来,这本实现了社科学术与漫画之间“梦幻联动”的《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便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0,位列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非虚构类作品第一名。

严飞: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反应真的是“惊呆了”!

积极从事社会学知识推广工作的严飞指出,解读、解决随经济发展不断产生的社会问题是社会学者的使命所在。他发现,大家在近两三年突然对社会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图书市场上也涌现了越来越多面向公众的学术普及读物,严谨而风趣的《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拥有丰富出版经验的马场公彦认为,这本书“集结了日本科普读物出版文化的精华”,其中介绍的76位社会学家的作品大多已被翻译成了中文,因此现在正是大家阅读这本书的好时机。

严飞坦言,这部引介甚广的作品中有一些术语自己也并不熟悉,比如政治哲学领域的“诸众”。所以,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打工人”和“社畜”,为什么都这么“卷”?

“996打工人”“社畜”——寥寥几字,道尽当代上班族的辛劳与苦闷。不过,在马场公彦眼中,这两个概念的表征虽然相近,内核却不同。“社畜”建立在日本公司传统的身份导向雇佣制度上,“归属于特定公司”是构成员工个人身份的重要部分,从字面来看,是“公司的奴隶”的意思;而在中国,员工并不期待将自己跟同一间公司捆绑至退休,跳槽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中国,比起‘社畜’,‘996’‘打工人’这样的说法更容易固定下来。

然而,不管是“打工人”还是“社畜”,教师还是学子,似乎都逃不出“内卷”的旋涡。对此,严飞引入了历史的维度,认为一方面,中国从稳定型、福利型社会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逐渐走向加速时代,竞争压力必然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从倒丁字型转变为土字型,越来越多的民众上升为中产阶层,有了更多对未来的期待,继而产生更多的欲望。“在这样的期待之下,大家都会拼命向前,努力去学习,努力去工作。在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企业需要活下来,就需要把压力转移到员工身上。”

“摸鱼”是对“内卷”的抵抗与消解

既然所有人无时无刻都不得不“卷”,为什么还能见缝插针地“摸鱼”呢?马场公彦这样解释:“‘摸鱼’是一种抗拒‘内卷’的自我防御行为,或者说是处世之道。”在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果主义的抵抗与反思中,日本社会形成了诸如“断舍离”“清贫哲学”的风潮;即使在经济趋于零增长的今天,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对人们有很大吸引力。马场公彦进而指出:“‘极简生活(simple life)’是从去除一切无用的事物开始,但是不等同于穷困生活,而是要把钱花对地方;‘慢生活(slow life)’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付诸实践的,足够的积蓄和业余时间都是必要条件,除非是生活富裕的退休人群,否则很难实现。”

在此基础上,严飞也解读了带有积极色彩的日式“低欲望”与中式“佛系”的差别:日本所谓的“低欲望”是一种对较低欲望水平的真实自我表达;与之相对,当我们的真实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我们就“自嘲是佛系青年,在进行内卷的同时,通过摸鱼不断消解内卷,进行自嘲式的展现。”

谈及日本从“厌恶物欲横流的生活”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的转变时,马场公彦表示日本已步入承认多元价值观的“微故事”时代,并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日本小学运动会经常唱SMAP的《世界上唯一的花》(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在赛跑这个最受欢迎的项目中,会把跑步快的孩子和跑步慢的孩子分开比赛,甚至跑完后也不会排名次。为什么?因为跑得慢也是一个人的个性,只有跑得快的人赢是不公平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没有竞争意识的社会不会进步。”他进一步解释道:“我认为竞争型社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竞争的目标只有一个、价值观一元化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穿越田野,发现社会

在马场公彦看来,即使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的报道与评论仍大多局限在宏观的方针与政策上,深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报道则少之又少。“所以对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可能会抱有‘中国只有国家没有社会’的印象。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存在社会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但是外国人容易被中国的‘国家’和意识形态夺去注意力,以至于看不到身处其中的社会和人们。”对此,严飞援引了社会学者叶启政的观点,即社会学家应该是“讲故事的人”。今天的社会学仍应当承袭社会学家米尔斯的思路,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将个人与历史相结合。

至于社会学可以怎样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困惑,普通人又该如何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严飞分享了几个身边的例子。比如,有的学生看到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便去电询问贴小广告的人的生活情况;也有学生为了分析广场舞的派系和江湖,自己也跟着大爷大妈们跳了起来;严飞本人则从几年前开始了对北京菜市场、菜贩的长期追踪调查,希望能够记述大时代之下菜贩们作为个体的生活经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得益于改革开放,日本学者能够相对自由地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喜爱费孝通《乡土中国》《落叶归根》的马场公彦认为,这些调查的成果加深了日本“对中国村落的社会结构、华侨经济网络等等的理解,为还原更加多元的中国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补充说,自己在北京生活了不到一年,十分好奇身处媒体报道盲区的保安、建筑工人、外卖员、快递员等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日常生活体验正是社会学所关注的。作为一门“接地气”的学问,社会学不仅研究社会整体,也重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命运。作为一部“接地气”的知识图鉴,《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或许可以启发我们观察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探求隐藏其中的本质与规律,同时帮助我们获得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多种角度,从而走出个人的狭隘经验。正如米尔斯所说,“只有同时理解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才能分别理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