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唐山推荐社科历史类2020年4月好书

新浪读书

关注

1、《非凡抄本寻访录》[英]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 著 林国荣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4月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在欧洲,形成了深厚的抄本文化,既有皇家组织的大型抄写工程,又有僧侣们修行的成果,还有民间富豪的竞奢品。三大系统互相借鉴,在版式、书体、插图和修饰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堪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宝库。

因种种原因,国内读者对中世纪抄本了解不多,仅能从文物、史料等角度去认识它,忽略了它也是灿烂的艺术,它对后来世界美术、哲学、印刷、出版等进步,均有重大的价值。中世纪一些抄本已有上千年历史,如今很难看到,本书将这些藏于密室的瑰宝呈现出来,使读者们能在在一册之中,全览手抄本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文明无论东西,只要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成果,就能超越地域、时间、族群的区隔,打动所有人的心弦。旧抄本中蕴含着专注、虔诚乃至戏谑等精神,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一笔重要思想财富。

2、《古代巴比伦:从王权建立到波斯征服》[英]莱昂纳德·W。金 著 史孝文 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古巴比伦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于约公元前30世纪,距今近5000年。古巴比伦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巴比伦附近,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到汉谟拉比时代,又形成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文明对中国古代文明也产生过深远影响,比如晋唐常见的镇墓兽,可能就来自古巴比伦文化;中原常见的石狮,很可能源自古巴比伦的狮形格里芬;小麦等也可能是从巴比伦地区传入中国的。在民国时,甚至在中学教材中提出,中国人源于古巴比伦人,此说后来被推翻,但可见两大古老文明之间曾经的密切联系,乃至相互影响。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较早,加上巴比伦地区民族构成复杂,相关历史记载较少,长期不为人所知,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才发现,古巴比伦创造了人类诸多第一。比如面包制作,此前认为是埃及人发明的,现在一般认为是古巴比伦人的创造。再如酿酒、造车、管理体制、加减乘除法、一元二次方程、十进制、财产继承制度等,目前所见,均以巴比伦人为最早。

因为缺乏史料,目前所有关于古代巴比伦的史书都存在各种缺环,多物证而少人证,读来颇繁难。本书最大化地将现有材料整合在一起,既保证了权威性,又保证了趣味性。对于想了解古代巴比伦文明的读者,此书不可错过。

3、《新政之后:警察、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1895—1937)》[美]司昆仑 著 王莹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4月

传统城市是如何成为现代城市的?这是人们以往常常忽略的一个话题。

传统城市较少公共品,即使是成都这样的省城,当年也没有警察、公交、马路等,完全靠社区自治来维持,从而分割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此外,满城与汉城的对立,更是将它分割成两个世界。

随着新政到来,传统的自治结构被打破,必然带来传统秩序的解体,大量游民涌入城市,导致治安问题丛生,在医疗、交通、环境等方面,传统城市均面临挑战。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问题,上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全球曾有两次城市理念的革命,而它们都在成都产生的影响。大批留学日本的年轻人回到成都,开始按他们理解的现代城市理念去改造旧城,带着全面否定旧城风貌的心态,传统被任意破坏。

从打破秩序,到重建秩序,老成都在近现代发展中,几番遭遇伤筋动骨,结果只能留给后人评价,但这个过程足以引人深思。

4、《故宫五十年》那志良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年4月

本书聚焦在故宫博物院的50年发展史。虽然中国有漫长的博物学历史,但现代博物学却是从西方引入,与中国本土情况颇有不契合处。比如故宫中只有中国文物,没有外国文物,在所有世界级博物馆中,这是唯一的情况。再如文物的认定,究竟是将文物分别整理,还是还原宫廷中原来陈设的状态?是放到博物馆的展柜中,还是在也是文物的故宫建筑中展示?该如何解决传统建筑中供电、防火、防盗、文物保护等困境?

尤其麻烦的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既有外侮,又有内扰,该如何在动荡中保持平衡?本书一点一滴的记录,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种种痛楚,是厚重而真切的见证。

5、《王元化及其朋友》蓝云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年5月

王元化先生是当代学术泰斗,在思想学术史研究上独辟蹊径、开宗立派,享誉中外。晚年致力于思想启蒙,为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阶段,以王元化先生与许多学者有往来,包括朱维铮、林毓生、林同奇、李子云、邵东方、吴曼青、汪丁丁、李庆等,往来见颇见先生的虚怀若谷、高风亮节。

犹如“我的朋友胡适”,“王元化及其朋友”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学者圈,它是一个时代的原创思想重要发源地之一,记录其中故事,对理解时代变迁颇有价值。

6、《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胡炜权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与世界各国皇室不同,日本皇室维持了2000多年,其中既有独裁时期,也有大权旁落时期。到明治维新时,则既带有傀儡性质,又在宪法上享受最高权力。像日本文化的暧昧一样,天皇的历史也异常暧昧。而只有讲清天皇史,才可能真正理解日本史。

日本史难读,在于名词太多,文化背景与中国有较大差异,在具体而微的问题上,大陆民族与海岛民族的认知方式迥异。本书则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力求通俗易懂,笔法轻快活泼,为读者了解日本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

7、《穿越非洲两百年》郭建龙 著 天地出版社 2020年4月

提起非洲,大多数国人会觉得它很遥远、与己无关,或者不自觉地与战乱、贫穷等刻板印象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已走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第一阶段,即通过有力的领导者,结束战乱、维持稳定,开始向发展经济的第二阶段迈进。

在此过程中,强力的领导者如何退出、如何解决传统管理的低效率、如何克服发展经济带来的腐败问题等,成为新议题。不应忽略的是:虽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发展速度惊人,比如埃塞俄比亚,GDP增长速度连续几年超过10%,被称为“第二个中国”。

在非洲,目前有200多万中国人,还有300多万印度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搭上非洲高速发展的快车,才有新的发展机会。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非洲同属后发国家,都历过从战乱到稳定、从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的转化过程,从片面学习西方经验,到与本地经验相融合,中国有非洲不仅有天然的亲近感,且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的帮助更直接。

非洲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了解非洲,不仅是在了解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它也代表着未来。

8、《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日]川本芳昭 著 刘可维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4月

一般认为,民族国家是近代产物,源于德国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但民族国家意识则更早,在欧洲,葡萄牙人在与阿拉伯人作战中,产生了独立的身份意识,而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还沉浸在“我是基督徒”的观念中。

那么,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种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认为,宋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因在契丹、金、元的持续冲击下,中原形成了较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宋代以后,再无南北大分裂。

本书作者则更前推到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在此阶段,中原经历了近400年战争,特别是五胡乱华,北方各民族混血,带来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有意识的“文化汉化”作为解决方案,被不同政权所采用,最终形成了“以文化别华夷”的共识,即通过文化认同,建立族群认同,民族的概念因此变得空前广阔,极富包容性。

9、《账簿与权力:会计责任、金融稳定与国家兴衰》[美]雅各布·索尔 著 侯伟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5月

决定国家的主要力量是政治,但支撑政治的主要力量却是账簿。任何权力的运转都有成本,依靠良性的财务秩序,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当我们检讨历史时,往往更多考虑管理者的责任、政治架构的理性化、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却忽略了它们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本书作者从美第奇家族的兴衰,到荷兰式审计的诞生,再到韦德伍奇家族生产的瓷器挤占了传统中国瓷器市场,乃至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作者阐释了现代财务的诞生,以及它在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前现代社会中,市场呈现为信用模糊的状态,导致信任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其结果是:每当市场经济发展,信任经济受到挤压,必然引发社会危机,如果缺乏良好的财务制度,往往会走向动荡。财务是非道德化的,它将权利、责任与义务清晰化,特别是将隐藏的获益者和受损者钩沉出来,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因此被贴上各种标签。理性总是冷酷的,但它能帮助人们避免更冷酷的集体灾难。从激情到理性,这是一个艰难却必须完成的转折。本书作者通过梳理这一历史,以指明未来之路。良性的财务秩序是重要的,这是强国的根本。

10、《如果故宫会说话》杨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4月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来北京,故宫是必去的打卡地,但很多游客抱怨,故宫太大了,里面的房子都差不多,没什么可看的。

所有古代建筑中都融汇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看不出它好的地方,在于解码信息的能力不足,当我们不了解它的历史时,砖头就只是砖头,不知道它上面曾寄托过什么、承载过什么。再好的建筑也需要好的解读,只有释放建筑中的信息,我们才知道:建筑其实是活的,它是有故事、有灵魂的存在。

本书最大有点在于“说人话”,用普通读者看得懂的方式,把建筑中蕴含的一个个好故事拆解出来。故宫无言,但人能代言,更重要的,他还能帮你学会倾听。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