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出版

新浪读书

关注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本书图文并茂,除随文黑白照片外,另附16页彩插,尽显敦煌之美。

所有图片均由作者及敦煌研究院提供,部分图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

[编辑推荐]

锦瑟年华去,莫高永留诗

◎“敦煌的女儿”首度自述传奇人生

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将自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面对公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终于决定在书中说出自己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

从藏经洞的惊世发现,到第259窟禅定佛永恒的微笑,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作为世界上最了解并深爱着敦煌石窟的人之一,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将敦煌石窟的深远历史与绝美艺术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

从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无人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高窟人饮冰茹檗、披荆斩棘,谱写下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于花甲之年接手敦煌研究院,就面临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莫高窟告急!樊锦诗以其远见卓识,带领新一代莫高窟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先进理念和高精技术保护石窟遗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这一壮举背后的艰辛历程,将在书中首度披露。

◎讲述敦煌故事,弘扬莫高精神,讴歌中华之美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正是莫高窟人的精神写照。在这里,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永恒闪耀。

[名家及媒体评论]

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

(樊锦诗坚守莫高窟五十余载,)功德无量!——季羡林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叶舟,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敦煌本纪》作者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4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CCTV《朗读者》

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董卿

樊锦诗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事业。她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实践者、管理者,真的很了不起。——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中国文化报》

[作者介绍]

樊锦诗

★ 2019年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 2019年 “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获得者

★ 2018年 “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 2017年 《莫高窟第 266—275窟考古报告》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 2009年 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

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作者的话]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樊锦诗

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她选择了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顾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