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新书分享会:任何历史都是多点多元的

新浪读书

《汴京之围》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7月28日晚,著名新锐历史畅销书作家郭建龙,携新书《汴京之围》在单向街爱琴海店举行新书分享会。特邀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靖康之变》作者游彪,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解玺璋。《汴京之围》喜马拉雅有声书演播者吕鹏主持活动。

《汴京之围》是郭建龙继“帝国密码三部曲”之后的全新突破之作
郭建龙曾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后由媒体人转型为通俗历史写作者。此前,其代表作《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就广受好评,入选2017新京报书评周刊年中好书榜,豆瓣2017年度历史文化好书TOP10。《汴京之围》是郭建龙继“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之后,全新突破之作。该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辽、宋、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机大爆发的前因后果。作者以兼顾辽、宋、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在活动现场,三位嘉宾就历史写作方法,北宋灭亡的政治、财政、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多元成因和历史责任归属,宋徽宗、郭药师等关键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

《汴京之围》提供了多向度的历史叙述
多向度的客观历史呈现
对靖康之难历史事件和北宋亡国史,郭建龙和游彪都深感兴趣,就此分别写各自的历史著作——《汴京之围》和《靖康之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通俗历史作品,这两本书在写作方法上都有突破之处和共通特征。
过往多数通俗历史写作的存在两类共通性问题,即客观性的缺失和单向度的历史叙述。
粗线条的历史总结往往会模糊历史情境中的生动细节和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戏说和演绎也不能代替史料考据。游彪教授在谈及写作《靖康之变》一书的最初写作动机时表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想通过客观的陈述,客观叙述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而《汴京之围》一书中也可以看到,郭建龙引用了包括《宋史》《辽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等大量的原始史料,试图还原历史真相。解玺璋老师表示,书中引用到的辽、金立场的历史叙述,让他对北宋灭亡的历史有了颠覆性的全新认识。
“我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考虑这个东西,任何历史都是多点多元的,而不是单向度的。”游彪老师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郭建龙写作《汴京之围》的想法不谋而合。郭建龙写作从军事地理角度梳理古代历史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一书时发现,靖康年间的的历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历史事件,而是多维度的更复杂的历史事件。因此他将这短短几年历史单独截取出来进行详细解析,从外交、经济、军事等多维度给出一个综合性叙述。

《汴京之围》新书分享会现场

郭建龙签售
北宋亡国的历史反思
靖康年间的那场大浩劫,直接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而仅在数年前,北宋表面上还是一幅盛世景象。盛衰之变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必然性的成因,又有哪些偶然性的因素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宋内部的虚弱显然不是从徽钦两朝开始的。宋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曾对北宋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由此开始,北宋朝廷因支持或反对变法就分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两派之间的恶性党争持续至徽钦二帝年间。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社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宋的灭亡又是否可以归咎于此呢?
游彪教授认为,在古代,历史与政治暧昧不清。历史文献的客观性经常受到政治形势的左右,王安石就是一个典型的被污名化的例子——南宋为了避讳将亡国之因归咎于赵宋皇室,便有意篡改史实,强拉王安石作为替罪羊。而王安石变法本身其实开启了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比如税收政策采取包税制,分包给商人负责,将税收社会化。王安石变法跟北宋灭亡,即便有关系,也是很小的关系,不是决定性因素。郭建龙则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社会矛盾累计到一定程度后不得不进行的变革,即便上不出现“王安石”,也会由另外一个人来推动进行。王安石变法施行的类似“国家资本主义”做法,一定程度造成了对民间经济的破坏。另一方面,由王安石变法开启的长期党争拉锯,在宋金战争时期,演变成的主和派和主战派的错位登场,直接导致和战决策错误。战争开始前需要维持和平局势时,主战派掌权;而战争失利需要争取更多谈判筹码进行顽强抵抗时,却是主和派登场。
除此之外,打破北宋末年和平局势的其实是宋徽宗主动采取的联金灭辽的战略决策。为了收复战略屏障燕云十六州,宋徽宗撕毁与辽修好百年的“澶渊之盟”,转而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从军事地理的角度,郭建龙和游彪都认为,燕云十六州地区作为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战略缓存地带,对北宋的军事安全至关重要,宋徽宗做此决策也并非全无合理性。同时游彪教授指出,宋徽宗安排与金签订“海上之盟”的使节背景可疑,他们作为时常被辽国和北宋轮替统治的燕京人,不一定完全战争北宋立场上考虑问题。郭建龙肯定宋徽宗政治上的雄心和抱负,但对现实形势的认知却不够清晰,“政治上的堕化,已经跟不上他的雄心壮志”。
临近尾声,三位嘉宾还对宋徽宗、郭药师等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后者复杂多变的身份属性为其人物命运增添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尽管其将领才能出类拔萃,但在随着局势易变并不能自主做出选择,不得不在辽、金、宋三方反复叛变,最终死于金军手下。

《汴京之围》 郭建龙 天地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卷帝国衰亡史,一部成败启示录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本书看点
★ 从靖康之难的北宋亡国教训中,学会如何在复杂困境中做出正确决策。
★畅销20万册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者郭建龙全新力作!
★一部全新视角下的辽金宋外交战争史,颠覆你既有的历史观,用丰富扎实的史料复原多方立场,带你一起了解北宋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的得与失。
★读史明智,鉴古知今。北宋何以亡国,大金又如何崛起?通过读懂历史变局大事件,获取受用终身的战略和决策智慧,这是一部政商必读的罕见佳作!
★从盛世到灭亡仅隔3年,北宋何以轰然崩溃?细致解构帝国内外的危机根源,深度发掘历史反思的现代启示。
★ 和战两派的恶性党争、日益加剧的财政危机、痼疾难除的军事体制,以及昏聩不堪的外交策略,如何将内忧外困中的北宋一步步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
★ 随书附赠3幅精美手绘图,与内容情节形成良好互动。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帝国密码三部曲”系列
社科历史类“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畅销20万册)、《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