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是一种力量:陆建德解读诺奖得主辛格短篇小说的魅力

新浪读书
7月21日,盛夏的天气里,有近百位读者不畏伏天的炎热,准时来到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与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老师一起,走进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异彩纷呈的短篇小说世界。
今年7月4日—8月1日,是犹太历的第四个月塔姆兹月(Tammuz),辛格的名篇《羽冠》妙笔生花的结局就发生在这个月份。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辛格自选集》,借此机会,他们邀请陆老师推出“固执是一种力量——辛格和他的短篇小说”讲座,这是该社招牌“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的第二十五讲。

陆建德主讲“固执是一种力量——辛格和他的短篇小说”讲座
辛格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在真正进入辛格其人及其作品之前,陆老师高屋建瓴地带读者回到二十世纪,因为“二十世纪初以来,外国文学在中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他提到,“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深刻意识到,“文学对一个国家精气神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鲁迅先生奉行拿来主义,在阅读了少量用文言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之后,与其弟周作人就加入到引进翻译外国文学的事业中来,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他还写了一篇题为《摩罗诗力说》的文章,大量介绍外国文学,比如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魔鬼诗派(the Satanic School)。此外,陆老师还提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表明我们对国外社会理论的关注。
辛格是“改革开放以后,对我们的读书界、文学创作界最早产生创作力量的作者之一”。1978年《世界文学》正式复刊,辛格就出现在这第一期上。此时的《世界文学》延续了三四十年的翻译浪潮,五六十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众多翻译家推波助澜的翻译小高潮。当今中国,五六十岁甚至更年长一些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之初,几乎无人不晓辛格的名篇《傻瓜吉姆佩尔》。陆老师回顾说,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辛格短篇小说集》;2006年,推出《傻瓜吉姆佩尔》,可以说,他们始终意识到辛格在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和文学创作界的特殊地位。此次出版的《辛格自选集》选本更为精良,是辛格本人选取的最为满意的作品合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移民美国对辛格的影响
辛格是出生于波兰一个小村子的犹太裔作家。陆老师讲到,犹太裔作家一般身世比较复杂,他们中不少人“经历过流血或者流亡,或者逃亡”。而辛格的出生地,波兰的历史又比较特殊,波兰的国土曾被瓜分,国家曾被兼并。犹太民族在二战前后的一段非常历史是辛格1935年移居美国的大背景。
辛格在波兰的出生地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遵守着犹太教的一系列细致而具体的教规,他们管非犹太人叫外邦人(Gentiles)。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潮流的到来,犹太教内部虽然有一批犹太人或是成为“完全的反叛者”,改信别的宗教,或是慢慢地世俗化,但仍然有一批犹太人“保留着自己古老的生活习惯和信仰”。他们坚守的犹太文化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强劲的生命力”。拉比是犹太社群里的顶头人物,人们从小读经,讨论、辩论经典。在这个犹太社群里,生活不是单一、古板的,而是各色人都有,并且他们有着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的七情六欲。他们在特殊的宗教架构下过着既神圣又凡俗的生活,这种生活时常能激发出非常奇特的创造性火花。这也是辛格的创作源泉之一。
辛格到美国之后,仍坚持使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意第绪语写作。一方面,他在时间和距离上与故乡的阻隔,让他得以将“那段记忆的东西写得特别美、特别好,特别有张力”,那些看似奇奇怪怪的人在他笔下是如此合乎情理。另一方面,他对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又有很多精彩的描写,也更能锐利地对他们加以看待。这两方面构成了辛格写作小说的透视镜,他笔下的犹太人绝非刻板的固有形象,而是一个个十分鲜活的形象。陆老师说,如果他一直生活在波兰,并有幸成为二战的幸存者,应该可能不会成为如今的他,是反观为他的作品赋予了“审美和价值的力量”。
辛格的短篇的独特魅力
陆建德介绍说,辛格30年代离开了波兰移民到美国。他对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的命运一方面是同情的,但是他也看到了犹太人里面的众生相。辛格“看重犹太人的个性,也看重犹太人有一些特殊的品质”,他所写的故事有些是可以用常理来理解的,也有大量的故事超出常理范畴,无法用理性来解释。陆老师以《已故提琴手》为例,讲到几个人物借助故事中的一位女性发声,让人联想到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多声部。在辛格写“神异现象”的故事里,特别热闹,好像看京戏一样。可以说,辛格笔下的人物因为生活在一个的特定信仰体系下,而被“支配或者影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辛格的很多故事写得还很带有人间的温情。这次陆老师以辛格的著名短篇之一《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为例,讲一位虔敬的犹太学者最后娶了一位目不识丁的犹太女士,这是一种从“神圣性、超越性,突然回到彻底的世俗性”的转变,读来特别温馨。
接着,陆老师着重讲到了对我国读者产生最大影响的辛格名篇《傻瓜吉姆佩尔》。在这个看似特别无能、没有血性的吉姆佩尔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陆老师提请读者主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欧美文学中常见的、与中国文学有别的忏悔主题,吉姆佩尔的妻子骗了他一辈子,却在临终时向他忏悔;第二,复仇和宽恕的主题,受骗了一辈子的吉姆佩尔本想利用自己面包师的职业身份,通过在面包里撒尿的方式,报复全镇嘲笑他傻的人,可最终他选择了扔掉面包、宽恕所有人。他这种道德行为的提升其实很有别于“睚眦必报”的复仇心态,也有别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将自己想象成受害者”的心态,人不能因为别人待你这样,你就回以同样的方式,宽恕和不记仇有利于这个社会“凝结为一个有力量的共同体”;第三,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有德,还是不是真的有德?
此外,陆老师还讲到辛格小说中的新鲜元素,比如女扮男装的《叶希瓦的男学生妍特尔》,比如设有专人屠宰牲畜的《净屠师》,并呼吁国家设立这样专门的部门,这既有利于卫生和质量管控,也能让公众免于血淋淋的场景,如此方能发育出“自然生发的怜悯之情”,不会对暴力习以为常。
《辛格自选集》主要译者韩颖谈感受
韩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犹太文学的研究者,《辛格自选集》47个短篇中翻译了36篇,对书中不少犹太教专有名词的准确翻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先与读者分享了如何与辛格的小说结缘。起初,她翻译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傻瓜吉姆佩尔》短篇集中的11篇,由此便喜欢上了辛格。后来她考入北外,攻读博士,主攻美国小说方向,并把辛格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做博士论文期间,她于2009年在哈佛访学一年。在犹太教授和犹太学生数量可观的哈佛,她几乎每个安息日都会参加校内机构“哈巴德之家”(Chabad House,Chabad是正统犹太教徒哈西德派的一种运动,是希伯来文“智慧”、“通达”、“知识”的首字母缩写)组织的活动,一些重大的节日更不例外。一年的访学让她对“哈西德传统有非常深入,而且是切身的感受”;她还与其中一位拉比一直保有联络,翻译辛格的过程中经常其中的希伯来文、意第绪语跟他请教。2016年,她又应邀到牛津大学犹太中心访学四个半月。她在此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辛格的短篇。如今这版翻译中,韩颖坦言除了有机会翻译更多的辛格作品给读者之外,也终于有机会将2006年版本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纠正过来。可以说,《辛格自选集》中的韩颖译文集中体现了她在过去十五年里的辛格研究成果。
此外,她还就中文译本参考的英文蓝本为何是权威蓝本,以及自己在译文中为何不加注的情况作了说明。辛格的小说是用意第绪语写就的,而他的英译本是他和他的英译者合作推出的,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方便非犹太读者做了一些调整。他称他的英文版是“second original”,即第二原创,并声明其他语言的译本必须以英文版作为蓝本。而注释方面,韩颖一方面考虑辛格的英译本没有注释,因此应该尊重辛格的选择;另一方面,她在译文中虽未加注释,却在翻译行文中加了点解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况且现在网络十分发达,读者如果感兴趣,完全可以进一步网上搜索。

“固执是一种力量——辛格和他的短篇小说”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陆老师和韩老师一起回答了读者的提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读者问道辛格是否是一位宗教说教性很强的作家时,两位老师都给予了精彩回答。韩颖老师请读者注意,辛格虽然是信教的,但他是“很有怀疑精神,甚至是经常像上帝挥动老拳”的人,他总在探索、追问,并且在小说中他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答案,反而在一直追问真理,这个过程很吸引人。陆老师说,“经过怀疑最后获智的信仰,这个是对内在有张力的”,而且辛格这类的小说“细腻而生动”,是通过细节来反应宗教获智这个过程的种种难处和挑战的。他建议读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不要带有太多主导的抽象的观念,而要更多意识到里面那些若明若暗的启示,这种不是特别明确的文字里面往往会让人感到一种辛格呈现的信仰的力量。”
陆建德老师曾说,“辛格是个像契诃夫那样会讲故事的大师,难以归类。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辛格自选集》的全译本,称得上是外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一件大事。”此次《辛格自选集》,既有韩颖、杨向荣两位中生代译者,也在校正同一一些专业名词的情况上,保留了戴侃、方平、冯亦代、李文俊、屠珍、文美惠六位翻译界前辈的译文,可以说它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译介辛格短篇这一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首讲即由陆老师开讲,此次第二十五讲也请到陆老师,可谓缘分。
相信随着《辛格自选集》的出版,以及越来越多喜欢辛格的读者的推介,将来势必有更多普通读者走进辛格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品出属于自己的辛格味道。
![《辛格自选集》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韩颖 / 杨向荣 / 冯亦代 / 戴侃 / 方平 / 李文俊 / 屠珍 / 文美惠 人民文学出版社](http://k.sinaimg.cn/n/book/transform/393/w500h693/20190725/03e7-iafwsqp7356720.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辛格自选集》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韩颖 / 杨向荣 / 冯亦代 / 戴侃 / 方平 / 李文俊 / 屠珍 / 文美惠 人民文学出版社
《辛格自选集》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独树一帜 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文坛
自选《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等47篇短篇佳作
《辛格自选集》含47篇短篇小说,由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从出版于1957年到1981年间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选而出。作品中,有描绘魔鬼、撒旦、阴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贝利和魔鬼》《那里是有点什么》;还有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波兰犹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短暂的礼拜五》,另一类描写旅美犹太人的经历,比如《暮年之爱》《思亲小母牛》《康尼岛的一天》。
由韩颖(36篇)、杨向荣(5篇)、冯亦代(1篇)、戴侃(1篇)、方平(1篇)、李文俊(1篇)、屠珍(1篇)、文美惠(1篇)八位译者翻译,由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撰写前言。
编辑推荐: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掀起中国诺奖热潮的第一人,激发了很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走上创作之路;
⦁余华、苏童、马原、北村、鲁羊等多位当代作家对辛格及其短篇格外推崇;
⦁《辛格自选集》(全本)为国内首次出版,收录作者自选、精选的47个短篇,含多个名篇,可一展辛格短篇全貌。
作者简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1904—1991)
美国犹太裔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波兰,1935年移居美国。始终用意第绪语写作,作品通过英译本广为人知。长篇代表作有《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庄园》(1967)、《冤家,一个爱情故事》(1972)等,广受赞誉的短篇小说有《傻瓜吉姆佩尔》(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叶希瓦的男学生妍特尔》(1962)、《降神会》(1968)等。1970年凭借儿童文学《快活的一天:一个在华沙长大的孩子的故事》、1974年凭借短篇小说集《羽冠》两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在文学理论与流派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纪,辛格坚持叙事传统,认为“讲故事才是艺术写作的存在理由”。其描写波兰和美国犹太人生活的小说集讽刺、诙谐、智慧于一炉,异彩纷呈,且有明显的巫术和怪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