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止庵艺术随笔集《画见》:在绘画中认识世界观照自我

新浪读书

关注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当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我们作为观者,站立在艺术品之前,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是艺术史的一个章节,是与创作者跨越时空的心心相通,还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在《画见》一书的作者止庵看来,对艺术品的欣赏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文学、音乐有着本质的相通,作者耗时二十余年创作的这部多年来参观国内外美术馆的心得记录,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欣赏的书,更是多年来审美自我教育的一份答卷。

6月22日,正值77文创生活节,《画见》作者止庵、青年作家文珍和艺术疗愈师胡君滔齐聚位于北京美术馆后街的77剧场,从不同角度与读者分享艺术带给自身的丰富体验。

止庵:美术对我的影响可以和文学相提并论

止庵在《画见》一书的序言中谈到,如果说旧作《插花地册子》和大部分书评文章是对世间自己心甘情愿承认写不出来的好作品的礼赞,那么《画见》这本书表达的就是对曾经给予自己影响的画家的感谢。

在止庵看来,读书是一种必要的自我教育,可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不足,而对他个人而言,多年来自我教育的内容还包括看画和看电影。这其中,看画的性质、意义与看文学作品一样,其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文学还要更大、更直接,不仅可以跨越语言与时间的障碍,印象派之后更消弭了题材和格局大小的壁垒,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虽然重要,但绝不能说是他一生最好的作品,对画家来讲,把一个女人的脸画到另一边去,意义可能比《格尔尼卡》大得多。

在活动现场,止庵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十几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次经历:“中国美术馆曾经办过一次达利的画展,策展人找我去做一个采访。我到那儿看到他们正在非常慌乱地布展,因为当时一共计划展出七十多幅画,美术馆的人就定了两个展厅,结果作品送来大家发现这些画全都只有巴掌大,连一面墙都用不了。马上要开展了,我看他们用画册复印之后装镜框,终于把两个展厅布满。”

可见,艺术对于画家来说,全部问题都在怎么画,而不在于画什么,甚至画幅的大小都不重要,而这能够帮助艺术家更加直接地探讨艺术和美的本质。

文珍:每一幅美术作品之后都有巨大的文化背景

作为对艺术有所涉猎的青年作家,和《画见》一书最早的读者,文珍认为,美术是与文学相接近的,而音乐是与数学相接近的。数学是另外一个精妙的系统,和音乐一样,它们都致力于寻找一种平衡,而文学和美术恐怕一直在寻找打破,怎么样突破既有的范式和藩篱。同时,艺术作品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学、文化背景和精微的隐喻,看画时如果没有任何文化历史方面的准备,很可能匆匆浏览而过而无法得到更加深入的体会。如看到彼得·勃鲁盖尔的著名画作《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如果不了解伊卡洛斯的传说,也没有看过奥登描述这幅画作的著名诗篇《美术馆》,也许就无法感受到画作中展现的全景式叙事和残酷的对比。

在《画见》中,文珍不但看到了一位精妙的画见者一直在画作前凝视,如一位收藏家在头脑房间里分门别类地整理、鉴定,更感受到作者借助自己文学鉴赏的经验,将文学艺术方面的积累融会贯通,达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大家都愿意去美术馆的时候,整个民族审美水准就会提高

“我小时候最早看的都是画册上的画,好多是黑白的,即便是彩色,颜色也不太对,尺寸也不太对,所以看画应该看原作。我觉得如果各位有机会出国旅行去美术馆,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的内容。”

止庵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展经历。如2019年初日本的蒙克展中,参观展品中最著名的《呐喊》需要单独排队,且不得在画作前停留。在观展现场,止庵发现有很多观众为了更仔细地观看,一遍一遍地不断回到队尾再次排队。近年来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已经成为年轻人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止庵认为,这种审美的自我教育终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个社会的审美水平是由社会各阶层的人共同构成的,而非社会某一阶层或某个精英、某位画家所能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嘉宾对谈结束后,艺术疗愈师胡君滔邀请现场读者参与即兴绘画创作和和分享,与大家探讨了绘画与内心情感世界的关联,从创作者、欣赏者和分析者等不同的角度理解艺术与自身。正如《画见》的序言中所说,当我们在谈论绘画的时候,最终表现的恰恰是谈论者自己。

内容简介

止庵看画。始于马奈,终于培根,讲述情感和艺术连接的生命之书。说是看画,实在读人心,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画见》是我多年来在美术馆看画所写的一本书。无意复述网上的信息资料,只写一己之所见,所感,所想。这是我耗时最久完成的作品,实为自我教育过程的一份记录,最终表现的并不是所谈论的对象,而是谈论者自己。我对世界、历史、审美和创造的看法,都写在这里了。——止庵

说是看画,实在读人心,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本书是一本艺术随笔集。一场关于自我审美教育的成长之旅,一场美术馆畅游的时光回顾,一场人与画穿越时光的交流,一场情感放肆流淌的自我审视。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全书分女人、大自然、梦、时代四个部分,涉及高更、梵高、弗朗茨等现代艺术上不可错过的艺术家,是止庵这几年游览欧美日本博物馆看画的心得。

在色彩和线条缤纷交错的世界中,作者借绘画作品谈了许多人生、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使“观看”的理念不再是束缚于“绘画艺术”题目之下的狭隘画论,而是从“视觉”到“情感”的深度开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和人生体验。不再强调绘画作为专业艺术领域的评论,而是观者作为充满情感的“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去掉晦涩艰深的专业术语的私人审美体悟。

编辑推荐

1。讲述情感和艺术连接的生命之书。我们伫立在画作前,看到的是什么?是艺术史的一个章节?是与画家跨越时空的心心相通?还是一场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对话?跟随著名散文随笔作家止庵的文字,美与丑、善与恶、生活与梦境、真实与幻觉,那些我们人生中所承载的幸福与孤苦,通通找到自己的出口。

2。独辟蹊径,打开艺术世界的大门。马奈,雷诺阿,卡萨特,凡•高,马蒂斯,鲁奥,米罗,达利,毕加索,苏丁,杜尚……画家所把握的就是一瞬间,稍纵即逝,足够短,但也足够长。近200幅现代艺术经典作品,60余位重要画家,只需一个周末的美好时光,尽收囊中。

作者简介

止庵

著名学人及随笔、传记作家

出版有《惜别》《周作人传》《樗下读庄》《游日记》等二十余种著作。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