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为镜看《格差社会》:如何破除阶层固化的困境

新浪读书

萨苏、李春玲谈《格差社会》
相关新闻:《过劳时代》:为何生产力发展了“休闲型社会”却没到来?
“一个阶层固化、无法反映个人意愿和能力的社会不能算是理想的社会。”——橘木俊诏 《格差社会》
高价的学区房、课外辅导机构价格的上涨、“虎爸虎妈”层出不穷、“寒门难出贵子”的感慨……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人们对“阶层固化”的焦虑。而在这些当代焦虑中,日本似乎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
日本学者橘木俊诏所著的《格差社会》,从多方面的数据验证了日本“格差”现状,以敏锐的洞察力宣告了日本“一亿总中流”时代的结束。他指出,“格差”扩大的原因包括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不平等、雇佣体系的急速变化等等,而这种“格差”很可能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因此,橘木俊诏倡导用社会保障网来缩减社会不平等,特别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直面现实、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
4月6日下午2点,著名旅日作家萨苏、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做客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以《格差社会》为镜,聚焦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与读者一起探讨个体和社会应当如何应对“格差”所带来的挑战。

橘木俊诏:格差研究第一人
橘木俊诏:格差研究第一人
日本经济学家橘木俊诏,1943年生于兵库县,1973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美、法、英、德大学及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曾任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教授、同志社大学经济系教授、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等职,现任京都女子大学客座教授。
橘木俊诏长期关注经济领域的不平等问题,被誉为“日本格差研究第一人”。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日本社会进入长期的不景气,有人说日本“失去了20年”。在这一背景下,橘木俊诏曾大声疾呼:“一亿总中流时代已经结束。”
此言一出便在日本国内引发了争论,日本学者神野直彦和宫本太郎评价其为“点燃格差社会论的导火索”。随后,橘木俊诏在日本著名出版社岩波书店出版了《格差社会》,就是对这一争论的回应,并针对上述论断的背景、原因及解决方案展开了深入讨论。
国内著名出版公司新经典从日本岩波书店已出版的3200多种“岩波新书”中,挑选出13册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书目,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编辑、出版,合称“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橘木俊诏的代表作《格差社会》就在其列。
本书对比了发达国家和日本再分配前后的基尼系数,从科学的数据入手,追问格差现象的严峻状况,揭示了一直不受重视的年轻人失业、女性贫困、老年人无依无靠等社会现状,并提出解决之道。作者站在经济学家的高度,书写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主义关怀。
可以说,橘木俊诏是研究日本当代社会阶层、贫富分化问题上无法回避的一位学者。书中所论虽然聚焦在日本,却对当下的中国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格差社会》 (日) 橘木俊诏 丁曼 新星出版社
格差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何为格差社会?“格”即等级,“差”乃差距,“格差社会”就是指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
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
低收入劳动者增多、平等的机会被剥夺、教育和就业不公日益严重……如今日本社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格差社会》准确地把握住了本质,从新贫困层的出现这一现象入手,来重新认识日本社会的现实,认为格差不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是一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一个阶层固化、无法反映个人意愿和能力的社会不能算是理想的社会。”橘木俊诏满怀忧虑地写道。在日本,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小,父母职业决定子女职业的比重在上升。“政治家的孩子是议员,医生的孩子还是医生”几乎成为了定律。而问题在于一组悖论:“想要纠正阶层固化,关键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母的阶层、职业和收入”。
通过历史数据的纵向分析,橘木俊诏一针见血地指出:格差扩大的原因在于雇佣方式的变化、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以及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所带来的问题: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基础的改革政策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地区间发展差异的加剧。
通过横向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作者得出结论:在当下的美国和日本,做大的蛋糕并不会惠及底层,只会被上层独享。
难道格差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吗?经过严密的研究论证,橘木俊诏提出,虽然目前格差仍在不断扩大之中,但是日本可以做到在不牺牲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兼顾过程和结果两者的平等。而其秘诀就在于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

萨苏、李春玲围绕《格差社会》聚焦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展开了讨论
萨苏×李春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月9日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著名旅日作家萨苏、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春玲,围绕《格差社会》,聚焦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展开了讨论。
萨苏结合自己多年在日本生活的经验,表示《格差社会》一书所探讨的主题,切中的日本过去、当下,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一直困扰的问题。他说:“格差社会是大家在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不能相互流动,而不同阶层在社会之中获益不同。岩波的书一般比较有前瞻性,所以它他讲的不仅是日本的格差社会,而是讲整个东方的格差社会。”
正如书中所言,日本女性和青年的低收入问题尤为严重,除了文化层面的原因,更多的障碍来自于工资制度、分配制度。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必然导致了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增多,而他们不得不接受的是干同样的工作拿更少的工资。解决方法是引入同工同酬制度,代替现在的年功序列制和生活工资制。这一话题恰好可以与“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的另一部作品,《过劳时代》中所提到的“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和“荷兰模式”相互参照。
李春玲多年从事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和青年问题研究,她对中国的“格差”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她指出:个人及其子女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固定不变或者很难改变,这种意义上的“阶层固化”意味着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现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上升,农村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比二十年前难多了,另外一个就是房价的因素。
近年来,我们国家采用多种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惩治腐败行为、限制垄断部门过高收入、完善法制建设,等等,都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在稳定和合理化社会分层秩序的同时,通畅社会流动渠道。李春玲提到:“教育这块政府已经采取很多政策,比如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名牌大学给他们更多的招生名额。第二是劳动力市场,也就是就业机会。尽量避免拉关系,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从政策角度来说这是他们重点推的。另外,像精准扶贫等等这些策略。政府也是在制订很多政策来消除阶层固化的问题。”
和橘木俊诏一样,李春玲也认为教育是解决格差问题的关键。她表示:“在现代社会,实现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是教育,贫困农村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考上重点大学而改变命运,农民工也可以通过技术培训而成为白领和中等收入者。这都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同时,国家也应当“保障教育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消除户籍、城乡、体制、性别等身份因素影响所导致的歧视和流动障碍,促进阶层流动渠道的畅通,提高社会流动性。”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直面现实、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格差社会》一书以日本为镜,为中国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个人如何破除格差困境提供了借鉴。
《格差社会》内容简介
父母的职业决定子女的职业,父母的收入决定子女的收入,父母的阶层决定子女的阶层,寒门再难出贵子?私立学校贵族化,公立学校精英化;职业教育缺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年轻人没有存款,养老金杯水车薪;人人平等的机会被剥夺——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的不平等与阶层差距都在扩大。
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用翔实的数据揭示了一直不受重视的年轻人失业、女性贫困、老年人无依无靠等格差社会的严峻状况,并提出解决之道。作者不拘于经济学家的立场,以人文主义的关怀,试图为弱势群体发声。
编辑推荐
■研究日本阶层社会与贫富分化的经典之作,聚焦当下热点话题“格差社会”。“格”,等级;“差”,差距;“格差社会”即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
■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指出当代日本格差扩大的现状及影响,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中国的现实。
■日本经济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橘木俊诏,研究劳动经济学数十年,曾以敏锐的洞察力宣告了日本“一亿总中流”时代的结束,日本国内倡导“高福利·高负担”经济政策的第一人,反对日本政府纵容格差扩大的政策,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它的特点是:轻盈——小而紧凑,大多为十万字,通俗易懂,节奏轻快;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深度——著者皆为名家,皆为一时之选。
“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性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从岩波书店出版的3200种“新书”中严格挑选出十三部作品,选书、翻译、做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精心编辑,并邀请了专家校译。编者试图从“岩波新书”的大花园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作者介绍
橘木俊诏,1943年出生于兵库县,1973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Ph.D。)。后在美、法、英、德大学及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后任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教授,同志社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企画厅客座主任研究官,日本银行客座研究员,日本银行客座研究员,经济产业省教席研究员、2005年度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等职,现任京都女子大学客座教授。
丁曼,外交学院副教授,日语教研室主任,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著有《日本能狂言在中国的译介》,主编《日本谣曲选》,并在《现代日本经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文化遗产》等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