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名家讲经典:汪剑钊主讲普希金与俄罗斯黄金时代诗歌

新浪读书

关注

3月31日,“名家讲经典”2019年第二场讲座(总第14场)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本部举办。讲座邀请了著名诗人、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汪剑钊老师,为听众介绍讲解了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以及俄罗斯黄金时代的诗歌。通过讲座,听众对普希金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对俄罗斯诗歌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参加活动的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的学生,以及鲁迅文学院的青年作家等各界文学爱好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普希金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当天的讲座中,汪剑钊教授以诗人优美的语言和学者智慧的思考,为听众阐明了普希金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证明了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绝对无法绕开的现象。汪剑钊教授细致考察对比了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指出普希金这位俄罗斯的“诗仙”李白,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在“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上,我们可以随处感受普希金的影子,在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也都能发现普希金的中国传人。可以说,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普希金这个名字已经与关于俄罗斯的民族想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提及那一片广袤的土地就会极其自然地想到普希金。

汪剑钊教授富有创见地提出并解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历史的脚步已经踏进了二十一世纪,十九世纪的普希金还能给我们以什么启示?除了文学史的意义,普希金这个名字还有什么现代性的意义?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阅读普希金,或者说普希金的诗歌在什么层面上与我们当代的生活发生关系呢?以及是什么东西支撑着十九世纪的普希金来感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汪剑钊教授介绍说,今天我们还要阅读普希金,首先是他对美的敏感,普希金在日常生活当中是艺术化的生活,借用王尔德的一句话来说,他实际上是让生活模仿艺术,他的一生都活的非常艺术,他对美的敏感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通过他的作品就可以证明。第二,普希金始终有一种公民意识,他觉得作为诗人当然有审美使命,另外他一直也没有忘掉自己作为公民的道德使命,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他总是会把自己同情的天平放在小人物这一端,他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几个人物的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中被后人所接受,像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作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把普希金当成偶像来崇拜。还有他人道主义的理想,博大的爱心,普希金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写爱情诗的,还有更广义的爱,对普通大众的爱,对整个人类和自然的爱,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吸取的精髓。此外,汪剑钊还介绍了普希金同时代的诗人,普希金不是一颗孤独的太阳,而是身处一个群星闪耀的黄金时代。在本场讲座中,通过汪剑钊教授的讲解,听众不仅深深感受到了普希金及俄罗斯黄金时代诗歌的魅力,也对此进行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以“名家讲堂,雅俗共赏”的形式,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家与文艺家,以浅显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

首讲曾邀请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做了“《红楼梦》的几个读者”主题讲座,一时间佑圣寺“化身”大观园,脂砚斋与许世友共品《石头记》。其后,施战军、阿来、孟繁华、张清华、陈晓明、李山、刘文飞、张柠、西川、树才、白烨、程光炜等名家纷纷开坛授课,每场前来参加讲座的文学爱好者近百人,中央、北京、外埠以及行业媒体广泛参与报道,深受首都各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各界群众以及青年作家的喜爱,营造了城市浓厚的文学氛围。目前,十月文学院 “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已成为首都一项知名的文化活动品牌,十月文学院本部佑圣寺也逐渐成为推广北京文学形象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