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跨国知音跨越世纪书写:葛浩文续完萧红未竟之作《马伯乐》

新浪读书

关注

9月16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办,北京阅读季,西城区文委,沈阳师范大学支持的“跨越世纪的书写——《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报告厅隆重举行。《马伯乐》续写者,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马伯乐》续写部分的译者、翻译家,葛浩文的夫人林丽君时隔五年后又到北京,带来了他们共同的新作——萧红《马伯乐》的续写。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岩,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李锦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党委书记刘晓东,东方出版中心原社长、党委书记宋焕起,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汉学家顾彬,汉学家安乐哲,作家刘震云,作家、文化学者雪漠,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清华大学教授王宁,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闫怡恂和教授史国强莅临现场,为百余位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思想盛宴。活动会场气氛热烈。

葛浩文续完萧红《马伯乐》,跨国知音书写文学史佳话

《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缘起于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萧红,缘起于萧红未完成的作品《马伯乐》。1942年萧红在中国香港因庸医误诊去世,结束了短暂而又充满凄苦的一生。生前她曾经说过“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马伯乐》作为她最后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故事结局是怎么样的,已经成为悬念,也成为了无数热爱萧红作品的读者的无尽的遗憾。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独具慧眼,一直衷情于萧红的创作,多次翻译萧红的作品,并著有研究萧红的著作,堪称萧红穿越时空的跨国知音。70多年后,他用英文续写完成了《马伯乐》,由林丽君教授翻译,带给读者一次穿越时光的书写。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岩说:“《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发行,体现了中西文学文化的连通融汇和交流,同时也与中国出版集团一直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相辅相成。《马伯乐》(完整版)所完成的中西作家跨越世纪的书写与对话,是非常值得庆贺和纪念的世界文学史的佳话。”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李锦琦表示:“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版图中非常独特的基因片段,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因此,中国文学在海外阅读与研究状况也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海外汉学家、翻译家群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认为,《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意义除了文本内容的意义之外,更在于书写本身。当今时代的书写活动不应是单纯个人自我感情的张扬,更在于对历史的阐释、对传统的继承、对前贤的礼赞、对时代的鼓舞。举办《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正是借《马伯乐》(完整版)新书的出版,践行这一份连通中西、跨越世纪的友谊。

汉学家、作家、学者聚首沙龙,纵论中西文学文化交流

汉学家、翻译家顾彬和安乐哲是葛浩文多年的朋友,此次在沙龙聚首,他们在祝贺葛浩文新书出版的同时,也围绕中西文学翻译与交流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顾彬说:“翻译是艺术,好的翻译全部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没有葛浩文,德文版的萧红是不可能出版的。”安乐哲说:“他(葛浩文)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播到外国去,可是这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他跟一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作家合作,把那么多中国著名文学家都介绍到外国去。”葛浩文自述了自己多年阅读、研究萧红文学的经历,并表示:“我看了她(萧红)的好几篇散文,一篇一篇的抽取几段加进去,那样的话就有萧红的影子在,不全是葛浩文”,“我很高兴给萧红的书做了一个简单的结尾。”《马伯乐》续写部分的译者、翻译家,葛浩文的夫人林丽君女士为了模仿萧红的语言也颇费心力,她把萧红文学中比较特殊的用语,比如小说中马伯乐喜欢说的话和话语的方式全部抄写下来,又在翻译完成之后把这些特别的用语重新对照翻译一一改过来,她的译笔为中文版的续写增添了亮色。

为本书作序的作家刘震云表示,好的翻译家不但要懂文学,而且要懂文学里面比较高的境界——幽默,幽默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转换是最困难的,特别好的伟大的翻译家才能做到这一点。“葛浩文老师的《萧红传》我觉得写的特别的好。我觉得葛老师极大地理解了萧红,而且对萧红的作品,特别是在结构上的荒诞和幽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作家雪漠说:“在萧红那个时代,流离失所,某种意义上这是萧红自己命运的透视。无论如何痛苦,她都可以用文学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也许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感动。在葛浩文先生续写的部分,这种精神得以完整的延续,并且得到了升华。”

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认为,葛浩文先生续写《马伯乐》,又由他的伴侣翻译成中文,不仅是跨世纪,而且是跨文化的,文本来来回回在两种文化之间、两种语言之中穿梭,很有意思。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则这样评价葛浩文对《马伯乐》的续写:“葛先生的续写非常精彩和重要,我相信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原则之下,萧红到最后一定是要对马伯乐的命运和他的选择做出一个决断的。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葛先生不止是理解了萧红,而且理解了中国现代,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葛先生内心对中国充满了深深的爱。”清华大学教授王宁则表示:“80后、90后的大学生或许不太知道萧红了,也许葛浩文先生在英文世界把《马伯乐》重新续写之后,再由林丽君女士翻译成中文,可能会使萧红的这部《马伯乐》在中文世界和英语世界重新获得新生,并且具有了来世的生命。”

内容简介

萧红去世前未完成之作 跨越七十多年  

《马伯乐》(完整版)问世

中国文学与英语世界的摆渡者 葛浩文续写

刘震云倾情作序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马伯乐》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她的绝笔之作。第九章未写完被庸医误诊而去世。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他依靠家人,却鄙视家人,家人的白眼和轻视实在忍受不下去时,他“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但他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这种在家的窝囊处境,又跟家人说要去上海开书店,结果仍然是以灰溜溜回来而结束。“卢沟桥事件”一发生,马伯乐即刻从青岛逃到了上海,住在一个没有窗子、没有光线的房子里,吃的永远是蛋炒饭,却自我安慰说不吃饱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可以说,马伯乐在行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可在精神上却欣赏着叫花子受过训练的饥饿“美”,欣赏着叫花子吃不饱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优美”。

萧红在创作完第二部第九章就去世了,使本书成为一部未完之书。葛浩文续写了第十章到第十三章,约3万字。英文稿完成后,葛浩文先生的夫人、翻译家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 女士将此作由英文译成汉语,这一跨越世纪的书写终于圆满完成。但续写的内容究竟是什么,马伯乐结局如何,留给读者们自己去读。

编辑推荐

我将与蓝天碧水用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萧红绝笔。

《马伯乐》是萧红生前未完成之作,第九章完全文未完。

葛浩文爱萧红,如子善老师爱张爱玲,由研究而生爱,跨越七十多年的书写,只为圆一个致敬知音的梦。

我们读过了萧红,却不知她将如何安排《马伯乐》的命运,也许不再有人会如此书写了,读完它,需要勇气。

萧红误死庸医之手,如今《马伯乐》有了完整版,慰藉萧红,也慰藉我们的情结。

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原名张道莹,笔名萧红,悄吟。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与萧军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次年中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种出版,这部作品使萧红在上世纪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1936年,萧红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之后发表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1939年生人,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圣母大学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早年以《萧红评传》闻名,后以翻译中国文学为读者称道。经他译成英文的中国作家有数十位之众,按译文出版先后:朱自清、黄春明、谢霜天、陈若曦、萧红、李昂、白先勇、东方白、萧军、袁琼琼、杨绛、林斤澜、王蒙、端木蕻良、汪曾祺、高晓声、王安忆、刘宾雁、萧飒、艾蓓、闻一多、阿成、莫言、刘恒、苏童、王朔、李锐、刘心武、王祯和、潘人木、格非、虹影、朱天文、巴金、施叔青、朱天心、贾平凹、刘震云、姜戎、老鬼、毕飞宇、老舍、阿来,等等。葛浩文还是研究者,尤其在现当代中国文学方面,数十年如一日,成绩斐然,说他是中国文学的海外传人也不过分。

译者简介

林丽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在迁居美国科罗拉多州之前执教于圣母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翻译出版了近30部短篇小说,并与葛浩文教授合作翻译出版了多部获奖作品。

名人评价或推荐

惺惺相惜,说的是一种境界。对创造同一部作品的两个不同的作者而言,生活和文学的认识,能站立在同一个层面上,实属难得。——刘震云

葛浩文教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的卓越翻译家与研究家。——刘再复

美国学者们讲说中国语言的能力,已比一般欧洲的学者强,但能写作中文的人,依旧稀罕得有如凤毛麟角。除葛浩文外,不易发现了。——柳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