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徐志摩嫡孙徐善曾寻访祖父足迹《志在摩登》公开家族影集

新浪读书

关注

徐志摩,中国著名诗人,作家。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国迎来了西方人文艺术思潮的洗礼,徐志摩其人其文正处于核心地位。

最受世人所知的是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他在第三次造访剑桥大学将别之际创作的。在诗中,他把两个同样古老而风情各异的地方合而为一。其中一个是故国,即是让自欧洲而来的马可·波罗不能自拔的杭州古城;另一个是剑桥,那是他到来时业已有七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集美景与思想于一身的胜壤之一。

徐善曾,徐志摩的嫡孙,幼时随家人定居美国纽约皇后区,生计维艰。陋室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祖父镶框照片一幅,他进出必睹见之。闻悉祖父乃一代骚人词客,以诗文扬名于世,虽不谙世事,亦知祖父绝非寻常之人。高中之时,徐善曾好奇更炽,遂至纽约公共图书馆及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查找有关祖父之文献。彼时尚无电子阅览,他便埋首故纸堆中,于目录卡片中遍寻“Hsu Chih-mo”之字样,却未曾找到与其祖父相关的英文文献;其中虽有中文书目,但他年幼去国,不通汉文。这番寻觅虽大费周章,却一无所获。

及至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他才意识到祖父声誉之隆,影响之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西里尔·白芝教授来校讲学,内容即诗人徐志摩与哈代之交游往来。一位朋友见他与诗人的姓氏相同,便递给一张海报,笑道:“他是你的亲戚吧?”此事虽是玩笑,但一桩夙愿已深植于他心中。从此,徐善曾就踏上了寻访祖父陈迹的漫漫长途。

最近数年,徐善曾走访了三大洲的八个国家,与众多学者、徐志摩生前好友及其后人等面晤详谈,并苦心钻研了大量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他幸拜访了梁锡华(梁雈萝)教授、李欧梵教授与米歇尔·奚密教授等,研治徐志摩深有心得的资深学者,并从中受益匪浅。

他曾到剑桥参观徐志摩早年导师狄更生的办公室,正是在狄更生的担保下,徐志摩才得以入学剑桥。该办公室陈设与昔年一般无二, 百年光阴仿佛在此凝固。他还去过索斯顿(Sawston),找到了早年徐志摩和张幼仪曾寓居的陋室。他游历了泰戈尔的第二故乡桑提尼克坦(Shantiniketan),拜访了泰戈尔这位人类精神先驱建立的印度国际大学。这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诗人泰戈尔与徐志摩惺惺相惜,他还为徐志摩取了个印度名字—素思玛(Susima)。

徐志摩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时代之一,或许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20 世纪早期,中国人坚定地开眼看世界,展望域外的辽阔天地,与此同时,也对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备感质疑。中国的中流砥柱都在积极探索着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也在广泛吸收着西方新学,希望融外入内,化古为今。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他见证了废帝制、建民国的春秋易鼎,也目睹了保家卫国的不屈斗争,以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懈斗争。也唯有在这样的传奇时代,方能孕育祖父这样的传奇人物。

数年间寻访祖父的陈迹,加深了徐善曾对祖父徐志摩的了解。他发现徐志摩确有成为风骚文人,并引领时代的资质。对徐志摩的性格及其人生选择,他也曾感到悲喜交加。徐志摩的某些抉择伤害了其至亲之人,的确令人失望。

在《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一书中,徐善曾竭尽全力细致入微地刻画真实的徐志摩形象,即一个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中国文学和社会进程的诗人形象。他的抉择虽然偶有失误,但仍具有进步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他是一位热情洋溢、性格多面、思想矛盾的诗人。一言以蔽之,他和那个时代一样复杂。

[内容简介]

这本传记是徐志摩嫡孙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编辑推荐]

1。金庸题词,张大千绘制肖像,北大教授严家炎题字推荐。

2。徐志摩嫡孙发声,家族影集公开。

3。重点突出了徐志摩“志在摩登”的现代精神和人生定位。

4。剑桥大学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等中外多位研究徐志摩的学者推荐。

[作者简介]

徐善曾,徐志摩嫡孙,1946年生于上海,六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及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也曾任数家科技公司高管,现退休寓居南加州家中。

[名家媒体评论]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人之一,其人其诗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彼时的中国文化。这部不同凡响的传记是祖孙纽带的奇妙化身,是徐善曾对其祖父的致敬。该书讲述了徐志摩引人唏嘘的际遇,以及他孕育无数动人诗章的一生,令人忍不住彻卷一探究竟。——Kavita Daswani《为了婚姻》For Matrimonial Purposes作者卡薇塔·达斯瓦尼

是时候纪念20世纪中国诗歌的伟大里程碑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意识到诗歌在全球化新纪元中的重要位置。以此观之,徐善曾为其祖父徐志摩立传,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现代诗歌,抑或诗歌本身的薪火相传。《志在摩登》是难得的佳作,意义深远。——Lian Yang杨炼《大海停止之处》Where the Sea Stands Still诗人

徐志摩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作家,永远值得纪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严家炎

前言

常言道,寻根乃人性之本。对祖辈之音容笑貌、起落沉浮及过人与缺陷之处,凡人皆无不好奇。进化论认为,祖辈之情智、阅历无不寄于后人的基因之中,吾辈之形骸面目、性情禀赋,皆拜先人所赐,是以寻根知祖亦认识自身也。以斯缘故,我踏上了钩沉祖父徐志摩的寻根之路。

我虽生于上海,但幼时即举家转徙飘零,后定居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生计维艰。幼时,陋室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祖父镶框照片一幅,我进出必睹见之。该照片摄于20 世纪20 年代,祖父一袭立领长衫,一副圆框眼镜,与我日常穿着之T 恤衫(T-shirt 的音译)、牛仔裤大相径庭。而彼时父亲为工程师,我放学后为邻里送报。闻悉祖父乃一代骚人词客,以诗文扬名于世,我们与他不可同日而语,我惊讶更甚。故我时常驻足像前,于神游中与祖父对谈。

彼时每言及祖父,亲朋好友满座皆肃然。我虽年幼不谙世事,亦知祖父绝非寻常之人。高中之时,我好奇更炽,遂至纽约公共图书馆及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查找有关祖父之文献。彼时尚无电子阅览,我便埋首故纸堆中,于目录卡片中遍寻“Hsu Chih-mo”a 之字样,却未曾找到与其相关的英文文献;其中虽有中文书目,但我年幼去国,不通汉文。这番寻觅虽大费周章,却一无所获。我沮丧之至,此事遂再无下文。

话休絮烦。及至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我才意识到祖父声誉之隆,影响之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西里尔·白芝教授来校讲学,内容即诗人徐志摩与哈代之交游往来。一位朋友见我与诗人的姓氏相同,便递给我一张海报,笑道:“他是你的亲戚吧?”此事虽是玩笑,但一桩夙愿已深植于我心中。从此,我就踏上了寻访祖父陈迹的漫漫长途。

最近数年,我走访了三大洲的八个国家,与众多学者、祖父生前好友及其后人等面晤详谈,并苦心钻研了大量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尤为幸运者,我有幸拜访了梁锡华(梁雈萝)教授、李欧梵教授与米歇尔·奚密教授等,研治徐志摩深有心得的资深学者,并从中受益匪浅。

为采访史迹,撰写此书,我走尽天涯路。我曾到剑桥参观祖父早年导师狄更生的办公室,正是在狄更生的担保下,祖父才得以入学剑桥。该办公室陈设与昔年一般无二, 百年光阴仿佛在此凝固。我还和艾伦·麦克法兰教授,携手登上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国王学院教堂绝顶,俯瞰剑桥大学,其庭堂楼宇无不尽呈眼底,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我还去过索斯顿(Sawston),找到了早年祖父和祖母曾寓居的陋室。站在模糊的窗前仰望苍茫云天,我遥想当年祖父与祖母的诀别正是在这蓬庐之内,仍不禁唏嘘。

我还曾与妻女游历泰戈尔的第二故乡桑提尼克坦(Shantiniketan),拜访了泰戈尔这位人类精神先驱建立的印度国际大学。这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诗人泰戈尔与徐志摩惺惺相惜,他还为徐志摩取了个印度名字—素思玛(Susima)。泰戈尔后来甚至将桑提尼克坦的一家茶社命名为素思玛茶社,他对徐志摩之欣赏可想而知。我们受邀于茶社故址品茗谈天,思诸浮沉往事,亦是乐事一桩。

在剑桥时,一位负笈于此的中国研究生自愿担任我的导游,带我参观格兰切斯特(Grantchester)庄园。祖父昔年闲暇时最爱来此,这里也是白庐碧蕤社群贤雅集之所。于是,我也效仿祖父,骑着单车颠簸于通往庄园的鹅卵石路上。无奈单车破旧,刹车失灵,彼时又逢黄昏,道路阴晦,我失去平衡,一头扎进了路旁的灌木丛里。此行虽然狼狈,但我也得以一睹康河之真容:柔波旖旎如带,两岸并无高楼,视野开阔,远山环抱,一片郁郁葱葱。这般景致定与祖父昔日郊游所见一般无二。虽然我摔得浑身淤青,但这终究值得。

绸缪数载之后,2012 年,我前往济南开山祭拜祖父。1931 年,正是在这座山头,祖父横遭惨劫,化鹤云中。他当时乘坐一架小型邮政飞机,除他之外,飞机上还有两名中国航空公司(中航)的机师。那日雾浓,飞机撞到泰山附近的开山上,他们三人全部遇难。我曾查阅关于祖父罹难的诸多文献,这场悲剧在我脑海中挥散不去。因此终于亲临祖父罹难之地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不断想象着那天发生的一切:天空中浓雾弥漫,山峰隐匿于视线之外,机师惊慌失措,飞机坠毁,爆炸起火,机灯熄灭,一切终结……

次年(2015),我寻访到最后一位曾驾驶同型号飞机(底特律斯廷森单螺旋桨飞机)的机师—陈文宽。那时,陈文宽机长已是101 岁高龄,他回忆着早年驾驶飞机九死一生的惊险往事,仍伤感满怀。

祖父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时代之一,或许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20 世纪早期,中国人坚定地开眼看世界,展望域外的辽阔天地,与此同时,也对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备感质疑。中国的中流砥柱都在积极探索着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也在广泛吸收着西方新学,希望融外入内,化古为今。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他见证了废帝制、建民国的春秋易鼎,也目睹了保家卫国的不屈斗争,以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懈斗争。也唯有在这样的传奇时代,方能孕育祖父这样的传奇人物。

此数年间,我对祖父的认识更加深刻。我发现祖父确有成为风骚文人,并引领时代的资质。对祖父的性格及其人生选择,我也曾感到悲喜交加。他的某些抉择伤害了其至亲之人,的确令人失望。此书中,我竭尽全力细致入微地刻画真实的祖父形象,即一个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中国文学和社会进程的诗人形象。他的抉择虽然偶有失误,但仍具有进步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他是一位热情洋溢、性格多面、思想矛盾的诗人。一言以蔽之,他和那个时代一样复杂。

数年间寻访祖父的陈迹,我对他的了解更为深刻,希望这能帮助自己将他刻画得更加细致,对国内外新老读者有所交代,也希望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