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赫尔曼·黑塞: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新浪读书

关注

1877年7月2日,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赫尔曼·黑塞诞生。他生于德国,因反战与持不同政见,移居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籍。一生文学创作颇丰,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获得各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智者黑塞,亦是诗人。他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又终于诗歌,作品追寻“灵魂的故乡和青春”、“一切信仰和一切虔诚善行的共通之处”,以独特的内省魅力复兴了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传统,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962年在瑞士家中去世,而灵魂的纯真歌咏却飞越世纪和国界,跫响空谷、绵绵不绝。

本文是著名翻译家、诗人钱春绮在《黑塞抒情诗选》一书中对“浪漫派骑士”黑塞的介绍,新浪读书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文丨钱春绮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的德语作家(原为德国人,后入瑞士籍),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黑塞在我国以小说家知名,但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在一篇自传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因此,黑塞在他的一生中,从青年时代直到晚年都没有停止过写诗。

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从他的最初诗集《浪漫之歌》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以致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深受歌德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后来写过《对歌德的感谢》一文),但他的个性似乎更接近浪漫派诗人。他早年曾耽读过布伦坦诺、艾兴多尔夫、蒂克、施莱尔马赫、施莱格尔,并且特别迷恋诺瓦利斯。荷尔德林也是黑塞爱读的诗人,他曾写过一首《荷尔德林颂歌》。

孤独、彷徨、感伤、怀乡、哀叹失去的青春,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梦幻、黑夜、死亡,这些常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诗人诗中的主题,也多见于黑塞的诗中。浪漫主义诗人爱歌颂大自然,黑塞也是如此,他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景色的田园诗。浪漫主义诗人爱向民歌学习,黑塞的诗也有很多具有民歌色彩。浪漫主义诗人常发思古之幽情,怀念中世纪,而黑塞则常把古代希腊、埃及、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作为他怀古伤今的寄托。

黑塞的诗不仅常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而且有时也用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黑塞爱读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诗,并且译过他那首名诗《我常做的梦》,但是在应用这种手法时,他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却还保持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黑塞的抒情诗富于音乐节奏,这跟他对音乐的爱好是分不开的。早在童年时代,他的父母就给他买了一把提琴,后来他经常携带在身边。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一位钢琴家。他还结交了好些搞音乐的朋友。他爱好音乐,爱巴赫,爱莫扎特,尤其是喜爱肖邦,他说肖邦对于他就像瓦格纳对于尼采一样。因此,他的生活弥漫着强烈的音乐气氛,音乐使他陶醉。在他的诗集中,我们读到有不少篇章都是以音乐为吟咏主题的诗歌。他有一部诗集就题名《孤独者的音乐》。

黑塞不仅喜爱音乐,也喜爱绘画,而且是一位水彩画家。他有许多画家朋友。他出过一部附有他所作的彩色画的诗集,题名《画家的诗》。他的小说《克林格佐尔的最后的夏天》和《罗斯哈尔德》都是以画家为主人公的。这种对绘画的喜爱,当然会反映在他诗中,因此,有时他的诗就充满画意,他的诗笔同时也是画笔。有人说他善于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哦,黑塞倒真可以和我国唐代诗人王维媲美了。

黑塞是一个漂泊的诗人,因此他的诗集中有不少记行诗。他曾两次去过意大利,他在德国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而且到过亚洲的锡兰、新加坡、苏门答腊。人说他喜爱旅行,不过,他的旅行,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盛行的旅游,他进入苏门答腊的原始森林,并不单单是为了游山玩水,探险猎奇,而是由于他厌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于是想到另一些陌生的地方,去寻觅他的理想的境界,用现代时髦话说,就是出于一种“寻根”的心理。可是结果,他并没有寻到他要追寻的东西,只得仍旧绝望地回到他的隐遁的洞天里寻求他的内心世界,过他的隐士生活。

在黑塞的诗中常常出现“故乡”、“母亲”的用语,他经常回忆他的故乡和母亲,他在睡梦中也经常“梦魂常绕故园飞”,看到他的故乡和母亲的影子。怎么?难道他故国难回?无家可归?难道他像我国京剧《苏武牧羊》中的李陵不得不在异国登上望乡台唱那“登层台,望家乡……”的凄凉哀婉的悲歌?难道他不能回到他的故乡卡尔坞去归省?难道他一回乡就会被德国的专政机关抓起来送去劳改?难道他是一个事母至孝的孝子?难道他也熟读过我国《诗经·蓼莪》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不!他的这些用语,既是现实性的,又是象征性的。他寻求故乡,乃是寻求他的心灵的故乡,寻求他的理想境域,寻求他的归宿。他怀念母亲,寻觅母亲,并不单单是孝子寻亲,渴望他的母亲从冥府中再回到阳世间来,而是另有一种“寻根”的象征意义。他诗中的“母亲”、“永恒的母亲”,有人说是“道”,庶乎近焉,老子《道德经》中称“道”“先天地生”,“为天下母”,同时又令人想到歌德《浮士德》中的“母亲场”和歌德所说的“永恒的女性”。

黑塞是一位孤独的诗人,如前所述,他有一部诗集即以《孤独者的音乐》命名,他写过一首广为人爱读的诗《雾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没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他的诗中又常常出现“无常”这个字眼,显示出他也是一个悲观者。这就令人想起尼采。是的,黑塞爱读尼采的作品,尼采对黑塞是颇有影响的。然而,他们两人虽都是出身于牧师的家庭,在对待基督教,对待上帝这个问题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尼采说:“上帝死掉了”,黑塞在《在烦恼之中》诗中说:“唉,上帝死掉了!我还该活在世上?”由此可见,尼采反对基督教,反对上帝,而黑塞并不背叛他的基督徒家庭,他对上帝仍保持虔诚的信仰,但这种信仰,跟世俗人的宗教信仰又有所不同,他在《耶稣和穷人》诗中说:“基督兄弟……我们……不求你什么……我们只爱你,因为你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也就是说:耶稣到世间是来受苦受难的,所以诗人把他当作患难弟兄来讴歌。在诗人心目中,基督乃是受苦受难者的同路人。

黑塞似乎是一位隐逸诗人,他总是想逃避现实。他早年就在博登湖畔的渔村加恩贺芬度过几年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在瑞士的一个山村蒙塔纽拉隐居时,在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谢绝来访”,这说明他真有点想实行老子的遗教,跟世人“老死不相往来”。然而,现实真能逃避得了吗?黑塞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瑞士虽然是中立国家,他又怎能不受到战争冲击波的干扰?纳德勒写过一本黑塞评传,书名题作《赫尔曼·黑塞:爱自然,爱人类,爱上帝》。是的,黑塞并不是一个真正逃避现实的独善其身的隐士,正像我国的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揭露“秦时之乱”,写《咏荆轲》表达他的反对暴政之心,黑塞也会跳出他的隐居的小天地。他有一颗热爱人类的心,他不忍人类受战争之苦,因此他总是参加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的行列,为捍卫和平努力作出他自己的贡献。我们评价他时,应当强调他是一位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作家。这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在他的抒情诗中,经常反复出现,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黑塞的抒情诗

钱春绮 译

黑眼睛

我的乡愁和我的爱情,

在今天这温暖的夜晚,

又恢复了温暖的生命,

像异国花香一样香甜。

我的乡愁和我的爱情,

我的一切幸福和不幸,

在你奇异的黑眼睛里,

像无言之歌一样辉映。

我的乡愁和我的爱情,

从世界和尘嚣中逃脱,

在你黑眼睛里为自己

建了一座秘密的王座。

世界上的一切书本,

不会有幸福带给你,

可是它们秘密地叫你

返回到你自己那里。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太阳、星星和月亮,

因为,在你内心里

藏着你所寻求的光。

你在书本里寻找了

很久的智慧,

现在从每一页里放光——

因为现在它们才属于你。

荒原狼

我,荒原狼,奔跑,奔跑,

世界全被白雪盖住,

从桦树上飞起乌鸦,

可是,哪里也没有一只兔子,一只鹿!

我多么喜爱小鹿,

如果我能发现一只!

我将咬住它,抓住它,

这是世上最好的东西。

这种可爱的东西,我打从心里喜爱它,

我要把它的后腿嫩肉吃个大饱,

把它的鲜红的血喝个痛快,

然后在整个一夜孤寂地咆哮。

甚至有一只兔子我也满意,

夜间吃它的温暖的肉,味道真好——

那些使我的生活变得快活些的东西,

一切一切,难道都让它们跑了?

我尾子上的毛已变得灰白,

我的眼睛也已经看不清楚,

我的爱妻在几年前已经死去。

如今我奔跑着,梦想碰到小鹿。

奔跑着,梦想碰到兔子,

听大风在冬夜里狂吹,

用雪润润我焦渴的嘴,

把我可怜的灵魂交给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