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北京文学》2015~2016年重点优秀作品:《把灯光调亮》

新浪读书

关注

转载作品:《把灯光调亮》

作者:张抗抗

张抗抗,女,1950年出生于杭州市,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90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三次蝉联中国女性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曾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奖、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小说金奖、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奖。2015年荣获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金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推荐语:

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书店的沉浮故事,写出中国一座普通县城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也写出了文化在这样急剧变化时代的深层危机,突出了具有现实批判意识的深刻主题。作品塑造了一个在我们的文学中久违了的普通爱书者的的形象,让我们在回味诗意的生活里,突然有了一种惆怅,有了一种反思。作品语言叙事从容稳健,显示了小说行家里手的艺术功力。——张陵

小说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笼罩着一缕淡淡的、似乎是难以排遣的愁绪。女主人公卢娜所开设的实体书店,从顾客盈门到门可罗雀,遭遇了危机。小说就是从一个书店的变化折射出了社会越来越缺乏阅读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流行趋势,作者对此作了极为细腻的描写与揭示。把书店的灯光调亮,是一种颇有意味的隐喻和象征,所反映出的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失望与希望、冰冷与温暖、衰落与变迁。这一切既是现实的,又是心理的,时刻穿透着读者的人心。而文化局扶持的一百万元的资金,使卢娜其绝处逢生,虽然于小说并不十分自然,但或许也是把灯光调亮的一部分。——汪守德

这是一部关于书店和阅读的小说。对书籍和阅读的态度,显现着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的教养。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有很多书店的社会,也是人们普遍热爱阅读的社会。张抗抗的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书店和阅读都面临着危机,但是,也给了人们启示——无论多么艰难,人们都要保持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良好的习惯。书籍里储存着精神之光,因此,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建构起有意义的生活。——李建军

“明光书店”与“把灯光调亮”的巧妙譬喻与互文,提示了阅读这一人类的古老行为薪尽火传的伟大价值,对此,张抗抗在小说中投入了无限的深情。同时,作者面对以书籍和“书店”作为象征的精神活动在今天步履维艰的困难处境,表现出了刻骨铭心的痛苦与忧虑。所有这些都不是一种空洞的说辞,而是通过小说完整的故事叙述,艺术地呈现出来。因此,“把灯光调亮”这一理念吁求在小说中成为一个温暖的具体动作,直指人心,这是在现代文明横冲直撞之后对于受伤害的灵魂的一次悉心体贴与人性观照。——陈福民

该篇小说的主题鲜明且意味深长,把“灯光调亮”实际上是隐喻把人的心灵之灯调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也如同主题一样简洁明了,通过主人公卢娜经营书店的经历,折射出当今社会百态及各色人等,从而展现了现实社会普遍的精神匮乏的现状。作品可贵之处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叹息和无奈,而是激发人们追求知识,崇尚精神享受。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马津海

作家通过一家民营书店的兴衰荣辱,探寻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救赎。小说通过一系列鲜活的细节,完成了对“精神生命”与“世俗生命”的追问。“明光书店”店名的隐喻与守候,无疑阐明了小说的主旨: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关注,更是在瞩望一个民族的未来。主人公卢娜的心理刻画准确丰富,叙述生动感人,节奏平缓却不乏张力。——杜卫东

没有太复杂曲折的故事,人物、线索都比较单纯,主人公其实只有一个——明光书店的卢娜。但是对书业的现状、对出版、销售从业人员的辛酸和艰难,写得非常翔实,有相当的信息量。最终决定选这一篇,更多是出于对题材、内容的偏爱。毕竟,我们感同身受,惺惺相惜,同命相连。毕竟,小说写了书对人命运的影响,书对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章德宁

原载《上海文学》2016年第10期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6年第12期转载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5dbd40102yqju.html

[相关阅读]《北京文学》评出2015年~2016年重点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