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新浪好书榜2016年社科历史年度榜

新浪读书

关注

小编注:为向网友呈现更多优秀图书,已入选“新浪好书榜年度榜十大好书”的图书不再出现在分榜中。

以下为入选入选“新浪好书榜年度榜十大好书”的社科历史类图书

《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 徐贲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1月

《丝绸之路》[英]彼得·弗兰科潘 著 邵旭东、孙芳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纳粹医生》[美]罗伯特·杰伊·利夫顿 著 王毅、刘伟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孔庆普 著  东方出版社 2016年5月

新浪好书榜2016年社科历史年度榜榜评

1。《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以色列]阿里·沙维特 著 简扬 译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继去年那部口碑上佳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之后,这部出自以色列作家阿里·沙维特,同样事关以色列历史的大部头作品问世至今也不乏好评。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色列的作者亲历了大半个世纪以来这个饱经忧患、动荡不断的国度所遭遇的一系列变故,国内的信仰、部族冲突,对外的战事,等等,这使得他在本书中所展现的对于百年来以色列家国历史的讲述有着更切身的质感。这并非纯粹的以色列国史读物,更像是以个体视角、带有个人情感痕迹的以色列世纪回顾与反思。(丁杨)

2。《“边缘人”纪事》  杨奎松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通常我们把1966年作为“文革”起始之年,然而,史无前例的“文革”毕竟史有前因。杨奎松先生这一本《“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就是探讨其中原因的,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书中所述这几个人物,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所承担的启示性的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在这里我们看到,对人的生命、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漠视和践踏,不是“文革”才有的特殊现象;根据人们对特定的阶级、政党、民族、国家,乃至其领袖人物态度的不同,就把人简单地划分为“革命”和“反革命”,分成三六九等,并决定人的贵贱生死,也不始于“文革”,而是隐含在共产革命的内在逻辑之中。这是此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解玺璋)

3。《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姚向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

这本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中选题视角独特的一种。时隔二十多年,读这本美国非虚构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当年记录埃博拉病毒故事的作品依旧令人心惊肉跳,这是此类病毒当年肆虐蔓延使全球谈之色变的某种情绪延续,更是作者的勇气与写作技巧使然。作者通过对这种病毒威力的形象描摹,对感染者随后症状的如实呈现,让这本书宛若末世预言,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警醒意味。(丁杨)

4。《撒马尔罕的金桃》 [美]薛爱华 著 吴玉贵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4月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所作《撒马尔罕的金桃》是一部史学名著。作者将着眼点集中放在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最为繁盛的唐代,其中包括传入唐朝的外来物品共十八类,一百七十余种,内容涉及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畜、野兽到食物、香料,从宝石、药物到织品、书籍,几乎无所不包。但作者的兴趣显然不仅仅在于考据,而是有更高的立意和诉求,通过探讨和研究这些外来物品对唐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他更深刻、更全面地解剖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状况,并进而探讨和研究了这些外来物品对唐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想像力所产生的影响,很值得一读。(解玺璋)

5。《我们的中国》 李零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5月

这套融历史、地理、考古等内容于一身的大书由《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图》四册构成,是学者李零酝酿已久、积累多年的成果。书中文字有对中国古代地理典籍的解读,也有作者多年实地查勘地理概貌、古迹遗存的记录。正如整套书的名字所言,李零意在通过这样的寻访、考察、研究和写作,努力将早已湮灭在几千年历史中的“中国”慢慢复原。(丁杨)

6。《岁月沧桑》 钱理群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6年7月

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学者钱理群选取了沈从文、废名、赵树理、郭小川、梁漱溟、邵燕祥等中国现当代学术、文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作家为研究对象,回顾、观照、剖析上述知识分子在1949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段历史时期的治学、为文,心路历程和思想走向,与其说这是一部另类的学术、文学史,莫不如说这是钱理群深入这一知识分子群像精神世界的思想史。(丁杨)

7。《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邵燕祥  作家出版社 2016年7月

邵燕祥先生的回忆录,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着那个时代。书名中的“死过”、“幸存”和“作证”,可以概括这本书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写这本书的必要性。历史不容遗忘。(止庵)

8。《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孙机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诚如书名所言,年至耄耋的文物、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这本书中正是意在通过对涉及古代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器物的介绍、分析来唤醒这些沉睡千百年的文物,进而接近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孙机的文章一如他古代文献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深厚的历史、文物考古学养,又能写出流畅通俗的文字,令读者在品味古代器物之实用精妙、工艺之美的同时,也丰富了历史知识。(丁杨)

9。《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瑞典]林西莉 著 李之义 译  中华书局   2016年9月

瑞典人林西莉是个“中国通”,上世纪60年代初她曾在北京学习,此后更是多次到中国。如果说她的《汉字王国》《古琴》代表她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认识,那么这本用镜头记录的1961-1962年的中国,则呈现了她眼中对这个古老东方国度零距离接触的记忆片段。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因为她的外国人身份和西方视角,使得这部图文并茂的影像记录有着区别于不少同样呈现那个年代的摄影作品之处,而今天读者觉得新鲜生动的,正是彼时中国社会和民众日常的真实缩影。(丁杨)

10。《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美]巴巴拉·W·塔奇曼 著  孟庆亮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0月

美国历史学者、作家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写作在中国颇多拥趸,她兼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小说家的叙事笔触,善于把久远而枯燥的历史事件像写小说般娓娓道来。《愚政进行曲》是“巴巴拉·塔奇曼作品”系列中的一本,她以今人的眼光,回看人类历史上左右历史进程、影响绵绵不绝的几大事件的“荒诞和愚蠢”,细说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权力斗争,来龙去脉以及产生的后果。她总是能找到有趣的切入点,像医学切片一样把历史放在今天的阳光下,一目了然。(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