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讲述领袖光环背后的特殊人群

新浪读书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叶永烈;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年9月版
今年是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40周年。为给读者一个多元的视角了解和研究毛泽东,新华文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出版中心丠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策划出版了《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
毛泽东的秘书们可谓是巨大光环背后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与那个时代的所有端倪、纠结和毁誉息息相关,他们的才能甚至生命悄悄地注入这个时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从1928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这48年间,他先后任用了37位秘书(根据作者统计),有的秘书兼做各种各样的秘书工作,也有的秘书有所分工,诸如陈伯达、胡乔木这样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政治秘书,有江青这样的生活秘书,有高智、罗光禄、徐业夫这样的机要秘书,也有郭化若这样的军事秘书、林克这样的国际问题秘书。
本书重点述写了毛泽东身边的六位秘书,即政治秘书胡乔木和陈伯达、日常秘书田家英、生活秘书江青、机要秘书高智和罗光禄,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与毛泽东的结缘,受到重用,卷入时代的洪流、政治的漩涡等风风雨雨的人生路。
“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从未当过秘书的胡乔木却成为毛泽东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当然除了胡乔木自身具有较高的才能外,还与毛泽东慧眼识人才有关。担任政治秘书后,不久他便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很多重要文件都是胡乔木起草的。由于工作突出,胡乔木从不为人知的幕后走到了万众瞩目的台前,成为了新闻总署署长,即“新闻人物”。
陈伯达与胡乔木同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后来胡乔木因病“隐退”,政治秘书只有陈伯达一人,这时的陈伯达权重一时,以致文革爆发时,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从小小老百姓成为文革小组组长,可谓是他的人生巅峰。
田家英一直工作在毛泽东身边,他是毛泽东的“总管”,毛泽东的工作生活中都有他的身影。田家英还是一位“记录大臣”,在各种各样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在许多场合随口而说的话,经他记录成为文字,整理成文章。例如,毛泽东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就是田家英记录、整理的,田家英甚至还为毛泽东保管日记。
1938年,江青与毛泽东结婚,1940年女儿李讷出生,1956年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意,江青有了一项正式任命,即毛泽东的生活秘书,此外,他还有两项任务,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电影局顾问。
除了为毛泽东筛选文件分类之外,作为机要秘书,高智还负责安排毛泽东的工作,比如什么时候开会、什么时候接见外宾、什么时候会见求访的客人。毛泽东的电话也是他接的。接到紧急的电话、电报,就是毛泽东在开会,也要立即转告他。
同样作为机要秘书的罗光禄,负责拆阅“特急”的文件,这也往往要马上找到毛泽东,即便毛泽东在睡觉,也要叫醒他。这类特急件,以外交文件居多。
从毛泽东任用秘书的时间来看,早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不论是在井冈山、瑞金,还是长征途中,毛泽东的秘书任期都很短暂,变动频繁。进入延安之后,毛泽东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身边的秘书增多,秘书班子逐渐稳定,形成了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叶子龙、江青这样的秘书群。这个秘书班子从20世纪3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前夕。不过在毛泽东晚年,随着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秘书的离开,毛泽东身边的秘书只剩下一位——张玉凤,陪伴着他直至1976年9月9日病逝。
本书多为一手资料,著名纪实文学传记作家叶永烈先生曾直接采访了陈伯达、高智、罗光禄,并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田家英夫人董边,以及众多的江青知情人。文末对37位秘书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不仅有助于从整体认识这些秘书,还有助于从微观了解他们的生平。此外,作者对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给毛泽东讲诗文的芦荻的采访实录,同样对于了解、研究毛泽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一生,任用过许多秘书。本书主要写了毛泽东的六位秘书,即政治秘书胡乔木和陈伯达、日常秘书田家英、生活秘书江青、机要秘书高智和罗光禄,追溯他们与毛泽东的因缘际会和关系往来, 提供了回忆、研究毛泽东的一个特殊视角。
作者曾直接采访了陈伯达、高智、罗光禄,并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田家英夫人董边以及众多的江青知情人,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此外,书中附录作者对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给毛泽东讲诗文的芦荻的采访实录,同样对于了解、研究毛泽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末附有作者经过多年考证写成的“毛泽东37位秘书简介”,使读者对于毛泽东的秘书们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毛泽东喜欢什么样的秘书?
◎毛泽东如何选择秘书?
◎毛泽东如何使用秘书?
◎毛泽东的秘书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毛泽东的秘书具有什么样的才智?
◎毛泽东和秘书们的关系如何?
◎秘书们对毛泽东的感情如何?态度如何?
◎毛泽东的秘书们命运如何结局?
……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 胡乔木》《走近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