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孤独”书单: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都是局外人

新浪读书

关注

爱情是一个永恒母题,我想孤独也是。从人类诞生在山野中呼喊寻求同伴,到移动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头扎入人群。孤独萦绕不去,它是你的缪斯,你的骄傲,你的无话可说无路可走。

我们在深夜大口吞下孤寂,用笔尖描摹它的形状,用灵魂触碰它的质感。痛楚又愉悦,躁动又平静,厌恶又美妙。

这是关于孤独的书。可以看见一个个“我”穿行在不同的世界,也可以看见“你”近在咫尺又远隔重山。这样的阅读虽无法抵抗孤独,却可度过漫漫长夜。已经足够了。

 关于孤独的11本书。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

“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柯希莫在12岁那一年为反抗家庭陈旧的礼俗而决定生活在树上。此后他便一直生活在空中,不曾接触过地面。“多少以前曾是重要的东西,对他不再重要了。”但是他却看见了更多的事物,从一个遥远的距离。他深深地喜欢着地上的一切,但却坚持不与他们接触。因为只有这样,灵魂才会保持完整和自由。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托马斯•格拉维尼奇(Thomas Glavinic)

你走过午夜空荡的大街,也在人群里拥挤着向前。看过人迹罕至的风景,也赶过一趟热闹的旅行。周围人群的存在是否缓解了你的孤独感,还是无论身处何处都只是一个人的孤岛。《一个人到世界尽头》就是这样的隐喻。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对这个世界而言,我只是个局外人。

这是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与世界、人生疏离,到哪里都是“局外人”的感觉。他不仅在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而且在偶然的情况下成了杀人犯、被判死刑时,也冷漠如初。

加缪通过对默尔索这个典型人物的冷静刻画,深刻地标明了所处世界的荒诞和人自身的荒诞。

《质数的孤独》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的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所有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

马蒂亚是一个年轻的数学天才,他相信自己是质数中的一个,而中学同学爱丽丝正是他的孪生质数。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就像孪生质数,彼此相近却永远无法靠近。

《月亮与六便士》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金钱、亲情、爱情,这是让你停留的羁绊。在毛姆的故事中,一个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迷恋上绘画后,选择离开家庭,远离与绘画无关的一切,去巴黎追求绘画。贫困、饥饿,世俗目光下的令人难堪的种种,对于一个抓着理想的人来说并无概念。他最终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因病逝世前,却要求焚烧掉他画在墙壁上的伊甸园。

这是一个天才和疯子融合的形象。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他的妻子为知道他离家的真相而憎恨他,“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如果他是为了一个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你以为前者是对手,可是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是不是?”

所以你看着这满地的六便士,又又几个人能看到头顶明月高悬。

《金锁记》张爱玲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的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曹七巧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被嫁入姜家冲喜,做一个残疾人的妻子。她在姜家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了女儿的爱情。“30年来 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马尔克斯描写了布恩蒂亚一家七代人在小镇马孔多创建、发展和毁灭过程中的遭遇,反映了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兴衰。

《心是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麦卡勒斯以她独特的手法写的美国南方小镇,写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写午夜的咖啡馆里喝着冰啤酒徘徊于孤独的人们,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写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

“这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这是格里高尔,他早就会明白,人是不能和这样的动物一起生活的,他就会自动走开。”

主人公过着枯燥、苦闷的生活,有着一份无聊的工作。在这样的生活里,他在某一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没有原因,一切荒诞。刚开始还有他的妹妹安慰他,后来所有家人都慢慢厌恶、责怪和疏远他。我们的主人公就在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死去。

卡夫卡的哪一本小说不是孤独的呢。他自己本身就与这个世界处于疏离状态,保险推销员的社会身份下,是无数次用文字纾解自我,孤独、冷漠、痛苦。他看见的世界是一片荒诞。

恶童三部曲:《恶童日记》、《二人证据》、《第三谎言》  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因为1956年匈牙利发生暴动,随夫婿避难至瑞士的纳沙泰尔市(Neuchatel)定居至今。饱受烽火洗劫,尝尽思乡之苦的流亡生涯,孕育出雅歌塔作品中冷酷逼真、发人深省的特质。

作者用冷峻、灰暗的笔调写下一对双生子的故事。二战后,远离父母,与刻薄恶毒的外婆居住。他们看见了战争中的黑暗人性,长得俊美的军官被人杀害扔在水沟中,身上满是蹂躏过的痕迹。父亲穿过边境时被炸死,踩着父亲的尸体穿过了边境。之后开始逃亡,逃出童年。他们在《恶童日记》中分离,遇见了隐藏在角落里的人,一位遗孀,一个因乱伦出生的有残疾却聪慧异常的小孩,这些人都出现又死去。最后,双胞胎的存在也遭到自我质疑,我是否有过兄弟,还是我一直臆想有谁陪伴我成长。一场大火,一只偶然出现的猎豹,揭开第三谎言。

《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

“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婚姻。至少,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孤独同理。理查德·耶茨用十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孤独的必然性。无论你是谁,做着什么工作,拥有怎么样的社会关系,都无法完成与孤独的置换。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 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