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20位妈妈分享《送孩子去常春藤》教育经验

新浪读书

关注

2016年8月26日,《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新书发布会在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成功举行。该书作者张连英、亓宏博、杜梅、石卫、张晨晖以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郭力亲临现场,与现场众多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和媒体记者分享了她们的的教育理念

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期,随着“新常春藤”和“小常春藤”概念的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常春藤盟校已将斯坦福、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威廉姆斯学院等美国一流高校包括在内。能够去常春藤盟校读大学,也成为世界各国众多孩子的梦想。

发布会上,“常春藤妈妈”分别从自身教子经历出发,多角度地阐述了妈妈这一角色如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这些故事妙趣横生,犹如万花筒,折射出了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郭力女士在作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代表出版方发言,深情地介绍了这本书的创作经过。“常春藤妈妈”们因为孩子聚集到了一起,平日在微信群中交流各自的教育心得时彼此认同,达成了一种共识,即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进名校也不是必然的选择,培育出独立、通达、兴趣广泛、心智健全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长为完整个体的同时,妈妈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才是最合适的教育。为了把这种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在美国的几位“藤妈”动议策划,与同为“藤妈”的郭力女士及其所在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通力合作,最终使这本书得以面世。这份做书的初衷令人感动。她们还谈到,本书的作者们将会把所有版税收入全部投入教育公益事业。

据《送孩子去常春藤》一书出版方介绍,该书的20位作者分别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企业高管、作家、媒体人等,她们既是事业有成的独立女性,又是教子有方的优秀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教育心得。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既展现了孩子们走进常春藤的精彩纷呈的经历,又叙写了妈妈与儿女之间温暖相伴、共同成长的美好情感。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家教方面的从业者、出国留学方面的从业者和关心家庭教育的普通读者。在现场,有读者表示,“《送孩子去常春藤》这本书看起来典雅精致,又不失活泼,内容方面也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画面感强,可读性很高。”

《送孩子去常春藤》内容简介

她们是一群激情四射的妈妈

她们是一群温柔似水的妈妈

在人生的旅途中

她们陪伴孩子进入常春藤

她们也从未停止过自我修行

这是她们献给所有妈妈和孩子的

走向常春藤的教育手记

能够去常春藤盟校读大学,是世界上很多孩子的梦想。常春藤盟校是否是遥不可及的?作为妈妈怎样陪伴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进入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本书收录了20位常春藤妈妈的育儿故事,从妈妈自身的成长、选择居住的社区、营造家庭环境、孩子的基础教育、申请大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娓娓道来她们的心得体会。本书既有妈妈们对家庭教育的感悟,也有妈妈们对自身成长的反思。

作者背景

陈屹、张连英、迟昀等20位妈妈,其子女均就读于美国常春藤盟校,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颇具心得。她们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们中间有专栏作家、学者、出版人等。作为新一代的家长,她们陪伴子女跨出了他们人生中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积极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子女共同成长。

图书目录

002 美国名校不是梦    陈 屹

024 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陈苑生

036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迟昀

052 跟随女儿写作的过程和我得到的启示    杜 梅

064 伴随孩子一起拓展视野:从女儿参加危地马拉援外项目谈起   龚晓红

074 陪伴的艺术    郭 力

084 儿子心中的常春藤    刘葳葳

098 斯坦福妈妈畅谈教育和升学    卢 菁

112 我与我的四个女儿    苗 娟

122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亓宏博

134 孩子赐予我们一生的修行机缘    任立红

154 破茧:常春藤医学生的成长之路    沈永泳

168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石 卫

180 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    严志红

194 逆袭人生,从母亲陪伴开始    杨丽华

208 润物细无声:女儿成长手记    杨明蓉

232 女儿与书相伴的故事    张晨晖

246 好习惯的培养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关键    张连英

260 静待花开:“不听话”也是优点    赵燕春

274 热情能干的女儿们    郑莉敏

精彩试读

四年多前,我和女儿对话的情景还是挺清晰的。Karen 告诉我,她写了一本书,叫《疯狂行为》(Lunacy)。我顺嘴说咱们家现在好像是挺疯狂的,当时,我们俩还乐了半天。那是2012 年的新年刚过,先生过完年就回中国工作了。我那时的工作要常常出差,儿子则刚刚升入镇上的高中。我们正在纠结是不是等到女儿6 月份高中毕业后,就回到中国去生活,所以说当时家里挺“疯狂”的。笑过之后,Karen 告诉我,《疯狂行为》是她的书名,先这样叫,听着好玩儿。她要写的场景和要写的故事太多,这个名字挺合适的,并且她还在写两本续集。这一串连珠炮,打得我头晕脑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记得一个朋友曾告诉过我,保持和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非常重要,千万别表现得大惊小怪,把孩子分享的乐趣吓没了。所以,虽然我当时挺吃惊的,但也没敢多说什么。只是机械地建议她,还是功课重要,休息重要。

Karen 从小就喜欢表达。无论是跳舞、唱歌、画画、游泳、武术,还是拉琴,都是她喜爱的活动。因为是在先生公司的幼儿园长大,她很幸运地有机会在幼儿园尝试这些活动。让我记忆犹新的是,Karen 和小提琴结缘的场景。Karen 四岁时,我们去逛镇上一年一度的集市。街上有好多孩子们的娱乐场。当我们路过一群小朋友的乐队时,看到好多小朋友一同拉琴。Karen 站在那里看了好久,一直到小提琴演奏结束,她还舍不得离开,一定要这个玩具。从那次逛集市之后,Karen 就迷上了小提琴。她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成为职业小提琴手。12 年级时,她已经如愿地考上了音乐学院,我以为她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大学里读环境生物和小提琴的双学位。可怎么又写书了?而且已经写了几万字,好像还刹不住车。我知道她一直喜欢写作,也陆续写过五六次小说了,也会和朋友们分享,但就是写着玩儿,好像也都没有完成。可是,这次的写作和以前不同,她不停顿地写了两个多月,整个人完完全全生活在她自己编的故事里了。

当我看到几万字的厚厚的书稿时,听着女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的故事时,虽然我听不进去她讲了些什么,可是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次我根本无法阻挡她。Karen 完全沉浸在她的故事里。她会为书中的人物高兴、烦恼、流眼泪。我可以感受到她创作时的激情,却理解不了她怎么会把自己融入到了自己编织的故事里。看到她每天恍恍惚惚,我总忍不住想去阻止她,小心翼翼地反对她继续,可又心疼她的投入,真是矛盾。只能反复地提醒她,功课重要,按时休息。

去年,我陪她去接受茹月的采访,第一次知道她当时写作的艰辛,而且许多困境居然是我造成的。例如,我叫她晚上按时关灯休息,可她兴致正高,停不下来,她就只好把灯关上,坐在地上,然后躲在自己的被子里继续写,一直写到深夜甚至凌晨。那时,我早出晚归,回家时,她都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我基本上见不到她。见到时,她也是心不在焉,神游到我不懂的地方了。

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先生回国工作,我又常出差,自顾不暇,也顾不到她。可这段时间,Karen 自己一步一步地在做许多艰难的选择:她找到了经纪人,暂停了音乐学院的学习,决定按计划开始她主修的环境生态的大学生活,一刻不停地创作和修改。

整整大学的第一年,为了不影响室友,她的写作都是在宿舍的床上。不知道她改了多少遍稿子。她的室友告诉我,每个周末,她一觉醒来,发现Karen 正生活在月球上。她的室友觉得她像个苦行僧,绝对是“疯狂行为”。

我看着她兴奋地投入到写作中,真是很担心。第一年离家在外,第一年大学生活,本来就是个挑战。况且,这一年的创作,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当时连她的经纪人都不知道,是不是会有出版商感兴趣出版一个18 岁孩子的作品。所有的朋友、老师,包括她的经纪人,都觉得Karen 的创作力惊人,但太辛苦了。不过,对Karen 来讲,她确实是“乐”在其中。现在家里还留了一些她的夹子,封面都是她自己画的。她调侃自己的书名为“疯狂行为”,调侃自己的修改想法是“机密文件”,和编辑的通信都被放在命名为“黑手党手稿”的夹子里。我看得出她有多开心多投入。

Karen 是幸运的,大学第一年的暑假,她竟然有了几个出版社可以选择。最后,她签给了企鹅出版社,并且是三本书的合约,按照合约,她将每年出版一本书,包括精装书,还有录音书,还要准备平装书的附加材料。随着第一本书的出版,各种事情纷至沓来。她要外出参加书展、接受采访、受约撰稿和讲课,完完全全是一个全职工作。我虽然心疼,但也很敬佩孩子,她勇敢、无畏、简单、执着,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现在,她的第二本书已经出版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选自《跟随女儿写作的过程和我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