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主持人刘建宏做客新浪畅谈新书《上半场》

新浪读书

关注

     8月17——23日,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6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各大出版机构精品云集,诸多文化名家也即将汇聚于上海。新浪阅读联合其下品牌新浪读书、微博读书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上海书展,通过线下新浪直播间名家采访直播、线上专题页面全面展示、“爱心一本书”公益募集新书活动等让众多读者更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8月20日下午2:40,著名主持人刘建宏[微博]做客新浪上海书展直播间,与网友畅聊谈新书《上半场》。

      点击进入视频:著名主持人刘建宏谈新书《上半场》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刘建宏老师访谈开始。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读书2016上海书展的直播现场,本场的访谈嘉宾是著名的主持人,体育评论员刘建宏老师。那在此次的上海书展期间,新浪读书联合微公益,举办了爱心一本书的公益活动,本场直播的所有收益,都将全部捐赠给,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专项基金,叶柏公益基金。让更多的孩子亲近图书,亲近阅读,那在一开始也希望刘建宏老师,跟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刘建宏:好,现场的朋友们,还有通过网络收看这次访谈直播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刘老师好,以往您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多是以主持人的身份,此次来到咱们上海书展,是带了您的新书《上半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主持人与作家两种身份的?

       刘建宏:至少我知道很多的主持人,都有些书的这样经历,而且我知道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写的书的品质还不错。其实我觉得书是用文字来进行表达,主持人更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其实这两者之间,差别不是非常大。所以,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主持人,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当然,并不是每个好的主持人都可以做到。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这两者的相似之处,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当时写《上半场》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刘建宏:其实初衷很简单,因为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决定离开中央电视台,加盟新媒体,这个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就找到我说这样的一个时机,应该写点什么东西,对自己在央视的18年的时光做一个总结。我觉得他的建议蛮合理的,所以我觉得好吧,那就尝试着写一点吧。

       主持人:其实也是对过往一些人生经历的一个总结,是吧?

       刘建宏:对,其实之前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都有这种想法,就是是不是应该写点什么。因为我过去在博客上,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包括之前我在体坛周报上,大概写了有十七八年的样子,就是一直坚持在写。所以,自己算了算,可能也已经写作量超过100万了,所以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看看能不能把之前的很多东西,再稍微地梳理一下。所以,当他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我觉得可以考虑。

       主持人:其实这种写作上的坚持,还是挺难得的是吧?

       刘建宏:对,因为我大概从1996年开始,就开始给体坛周报写专栏,一直写到这两年,差不多坚持了20年。

       主持人:其实刚才咱们也提到了这个人生经历,大家也知道您是著名的体育主持人,当年为什么会选择,作为体育界的主持人,这个与您的个人爱好有关吗?

       刘建宏:当然是跟个人爱好有关系了,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踢球,也喜欢看球。但是,其实在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时候,也并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体育记者。因为那个时候,好像觉得体育记者,是一个比较low的工作,更好的工作,可能是做个时政记者,或者像白岩松一样,做一个新闻评论员,这应该是很高大上的事。但是实际上我从90年参加工作,我参加工作以后,我做过新闻,做过时政,做过综艺,做过社交,做过经济。我做了很多类型的内容,经过这种对比之后,我才发现,可能体育是最好玩的吧。

       主持人: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爱好上了。

       刘建宏:对,而且这里面有一个阴差阳错,就是1996年,决定离开石家庄电视台去北京发展,决定是做个北漂,因为跟张斌我们在大学里边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去了北京之后,去过北京的朋友都知道,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去的是北京西站,一从北京西站出来,正对面就是中央电视台。那我想的是,我到了北京,想寻找机会,那先到这去找找机会,然后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就开始了我的就职。

       主持人:那您这么多年的体育主持的这种经验,您觉得一个优秀的体育主持人,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刘建宏:我觉得首先肯定是热爱,因为你没有热爱的话,你很难长时间地从事这个工作,因为外界可能看上去,体育主持人还挺风光的。但实际上做足球评论员,特别是解说欧洲的比赛,经常是后半夜来解说比赛,对我们来说,这个作息时间都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不可能说这一周当中,

       你有三天生活在欧洲,剩下的四天生活在国内,那你光倒时差就倒不过来。其实,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你幕后看不到的,而且我们解说一场比赛,一场90分钟的比赛,可能需要至少七八个小时,基本上这一天的时间,都要用于准备这样一场比赛。所以,其实他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觉得首先你得热爱,因此你会愿意投入你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你去做这件事情。第二,当然就是专业,因为体育毕竟它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体育迷已经越来越专业了,所以对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如果你还比不上一个球迷,那球迷就有权利要求你下去,所以我觉得第二点一定是专业。那么第三点,我想可能是个性,就是说作为一个主持人,一定还是要有自己个性的表达,要有自己个性的存在,就是你要有自己不一样的那些东西。这个个性,并不是让你装,或者刻意地去矫揉造作,而是说你一定是经过时间,或者是很长期的一个积累,一个打磨之后,把你个人的这种个性,和你的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你比如说,我坐在这里,大家一看这就是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我,基本上我还是这样,就是说要换一个人,换白岩松坐在这,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如果换张斌在这,那一定又是一个不同的风格。那我觉得,这是有个性的一种存在,我们最害怕的就是,我们在屏幕上有一种人,叫熟悉的陌生人。

       比如说,我们在外面的这些朋友,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中央电视台有多少个主持人,你们能说上名字来吗?不光是中央电视台,很多电视台都是这样,就是你打开电视你看到他了,你觉得这人我很眼熟,我知道他是个评论员,或者我知道他是一个播音员,但是我就是死活不想记他名字,因为我也没必要记他名字。因为这个人他天天在你眼前晃悠,你也没觉得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你就本能地把他忽略了,所以这就叫熟悉的陌生人。他每天都在电视里跟你见面,但是你每天都不记他,所以这种存在,实际上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可怕的,对这个行业来说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当观众一两年都不准备记下你的名字的时候,基本上你就成了一个标准的龙套,所以我觉得第三点一定是个性。那么,最后一点,我觉得是坚持,因为做好任何一个工作,都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哪怕是最基础的那些工作,其实这里边都有很多的门道,都有很多的规律可寻,你不要干了三天,两天的就半途而废。或者是突然间兴趣发生了转变,又转行去做别的了,在一个行业当中,有那么一个叫1万小时定律,大家知道这1万小时定律吗?1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你想把任何一个工作做好,你要在这项事情上,投入至少1万小时。比如说郎朗弹钢琴,他就必须每天在这个钢琴上趴着,大概8个小时到10个小时,每天在琴房里都把自己练吐了,所以才能练成今天这种技巧。比如说,梅西踢足球,大家说梅西球踢得多好,但是梅西也必须要有这1万小时的积累,每天训练3个小时,10年,刚好1万小时左右。所以你想想,你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哪怕你从6岁开始坚持训练足球,你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的足球运动员,每天不间断3小时的训练,你也到16岁的时候,你才能够几个。所以,坚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任何有天赋的人来说,你如果坚持了,到最后天赋一定帮助你,在最高级别的那种竞争当中让你取胜。但是,如果你说你只靠天赋,你不靠坚持和积累,那你可能根本就达不到你预期,或者人们对你预期的高度。

       主持人:没错,热爱,专业,坚持和个性,这是刘老师给想要从事体育主持行业的人的一些建议,其实我觉得这四点,可以用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其实从事很多行业都需要这四点。

       刘建宏:差不多也是共性吧。

       主持人:那在您体育主持的这么多年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比较深,或者比较难忘的一些事情。

       刘建宏:太多了,每年都会发生。

       主持人:您可不可以挑一两件,或者说近两年的一两件事,和我们分享一下,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人,或者是有趣的事。

       刘建宏:其实在我这本书里面,我写了教练们,写了球员们,我觉得你越跟他们接触,你越适应他们,你就会越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运动员,教练员,或者说这个群体,他还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跟他们的接触当中,我不管是对足球这项运动,或者是体育,还是对人生或者是对现在的这个时代,都会有很多的这种感悟。就是我最近听说了很多这种故事,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拿最近的,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看中国女排,都对郎平率领的这支中国女排,格外得喜爱。那么郎平就跟我讲过一个故事,她说在她执教美国女排的时候,她会发现美国女排跟中国女排的孩子们完全不一样。就中国的女排中的女孩子也一样,就是非常乖,特别听话,教练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美国女排完全不是这样,美国女排的个性很鲜明,很积极,很阳光,很自信。这是她发现的一点不同,然后就在一次参加大赛之前,她队对的主力突然间找到她说,教练,我家里有事,我就不去打这个比赛了。当时郎平都疯了,就相当于说我们这次打里约奥运会,我们的二排手说教练我家里有事,我不去打奥运会了,你想想这会是什么样的。但是她突然间又发现,所有其他美国的队员们,都对这个对方的决定,表示理解和尊敬,大家还很开心地互相祝福。她回来就跟我说,你看,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体育文化,但是这种体育文化,让我从中好像又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什么。那你想,郎平在经过了在美国的执教,在意大利的执教,那么再回到国内再执教的时候,其实我相信她的执教的思路和执教的风格,包括她的理念,都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改变。所以,其实体育不都是那种像中国女排32战胜巴西,这样那种荡气回肠的事情,体育很多时候都是那种细枝末节的这种小事。但是每一个小事都积累在一起,体育的这种价值或者意义,就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

       主持人:没错,其实在刘老师体育与中国足球相伴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其实刘老师看到了很多普通大众,或者观众看不到的一些幕后的事情。您是如何评价中国足球的?

       刘建宏:中国足球不像你们想象得那么糟,当然也不像大家期望的那么好。我有一段时间,老说一句话,说中国不能没有足球,但是足球可以没有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世界杯这么多年,没中国队照样踢得很热闹,然后大家该看的时候照样还要看。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中国没有足球,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可以说,你看乒乓球打多好,我们把全中国都弄成乒乓球案子。或者说我把全中国都弄成羽毛球球馆,或者说我们多修点跳水的池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你还是知道足球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它受欢迎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的场地的宽度最广,参与的时间最长,它是这么一项运动,它又是一个对抗的,团队的这样一个运动。所以,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足球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过去美国人是不太喜欢足球的,美国人会有自己的橄榄球,会有自己的篮球,会有自己的其他的一些项目。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年美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足球了,因为他们也发现,足球还是有它不可替代的这种魅力。当然,足球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已经熟悉地把它忘掉了,就是在这个足球场上,有10个人只能用脚,只有一个人可以用手。因为你脚和手的灵活度,是完全的一样的,那篮筐也就这么大,不过半场就直接扔,你想想那得多少精准,但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脚你让我们全世界最好的足球运动员,梅西,C罗,这些技术最为细腻的运动员。我别说让他们在不过半场扔三分了,我们就让他站在罚球点上,用脚往这篮筐里踢,你看他能不能踢进去,很麻烦的。

       所以说,实际上我们都说,人在成为人之前,我们都是爬行动物,我们是手脚并用的,那时候手跟脚是作用差不多的。但是人后来逐渐地成为直立行走的动物之后,手被解放出来了,手的功能被赋予了更多,脚最多也就是穿上鞋,跑跑步,走走路,就这样的。但实际上,我觉得人类将来一定还需要更大程度地去提升我们脚的这种功能,哪怕是从动物进化的这种角度来说,脚也是要被提升的。脚不能只是每天穿着鞋子,只干这种特别苦逼的事,所以在我看来,足球就是让我们的脚变得更灵活。所以苏克(音)才会被称为是左脚会拉小提琴的运动员,那就说明,他的左脚的技术已经熟练到可以拉小提琴了,其实还有这方面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足球的偶然性是最大的,因为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对50年的人类的运动,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考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世界偶然性最大的项目,排在第一的是足球,所以,综上所述,足球是11个人的运动,你在这个星球上,找不到比这个更多的参与人数的,受大众欢迎的项目。排球6个人,篮球5个人,而且排球还隔着一道网子,而篮球比赛时间短,并且还有一点,篮球的这个场地小。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外边的朋友,肯定有人经常打篮球,打篮球你一定会遇到一个特别让你尴尬的事情,就是你个人小的话,你永远吃亏。因为个子小的话,永远当不了中锋,永远进不了3秒区,永远只能在外面试图投3分,因为篮球里面身高是起决定作用的。

       所以你会看到职业篮球运动员,平均身高都在2米左右,你看我放眼望去,外面没有一个2米的,就是说打篮球的人都不在这。但是,世界上最牛的足球运动员,身高只有17,另外一个跟他一样牛的,身高也不过才18点,就是说足球是一个符合我们正常人参与的一个运动,谁都可以参与其中。但是打篮球的话,我就永远不要去想,我能够成为一个职业运动员了,因为我达不到2米的身高,我就不要去想,真是这样。当然,大家会驳斥我说,你瞎说,NBA也有17几的,但是凤毛麟角,你得看看平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参与方式。如果说我们组建一支17几的,平均身高175的中国篮球队,你们认为我们会输美国队多少分,我估计咱一个球都扔不进去,这会是非常尴尬的一件事情,真的是这样。当然,就是说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特点,我曾经跟于佳讨论过这个问题,于佳说篮球代表了人类向上的一种追求,我说行,你们向上,我们就脚踏实地,都挺好的。

       主持人:其实通过这个刘老师对足球的这个分享,对足球文化的分享,也是希望我们大家对这个足球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那咱们再回到这本新书,您的这本书中,有一部分写到是对故乡的回忆,您觉得这个故乡对你是意味着什么,对你影响最大的又是什么?

       刘建宏:其实故乡这个概念,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共同的伤痛,或者说是大家共同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不管是从边远的什么小山村,或者是县城走来,或者是什么地方走来,然后大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就是有一部分人,还会沉淀在,或者附着在原来的他的土地上,或者他所生活的城市,或者那个地区。但是,在目前的中国,人口的迁徙,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我敢说,现在我们的橱窗外面,在看我们直播的朋友里面,纯上海本地人已经不多。我估计很多都是外来的,在北京叫北漂,那在上海叫海漂,沪漂。因为人是这样的,因为童年对你而言,其实更多的是附着了你对生命的,这种最初的认识和印象,那个印象一定是特别难以磨灭的。你现在昨天发生的很多事,你都记不起来了,但是你小的时候,面对的很多的场景,你都历历在目,有很多事情都会一直跟随着你。而且它的特点,是越往后走它越清晰,你越会感受到它对你的这种影响。所以,其实我只不过是把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了,但我相信一定还是有很多人,会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共鸣,因为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失掉了故乡。就是故乡只是我们心目里面,那个魂牵梦萦,总想回去,但是其实也回不去的一个概念。

       主持人:那就是在您一开始在问,就是刘老师您自己也提到了,在两年前是加入这个新媒体,作为乐视体育的首席内容官。那我想问,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到如今的网络媒体,这种转变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建宏:我这种转变特别大,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回炉的过程,虽然我自认为拥有了很丰富的这种媒体工作的经验,但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还真是不一样。你作为一个新媒体的用户,和你变成一个新媒体的,真正的参与者,感受也完全是不一样。两年前,我不骗大家,我是诚惶诚恐地进入到了新媒体,尽管我知道我自己要参与到这个挑战当中,我必须得斗志昂扬地来,但是其实内心深处是诚惶诚恐的。因为对新媒体的太多东西不熟悉了,我出来之前,问过许多在新媒体共事的朋友,我问大家,我说你跟我说实话,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人到了新媒体,要多长时间,我才能够适应。然后,有人跟我说,三个月吧,你可能要痛苦三个月,然后你才能慢慢地调整过来,然后,腾讯网当时的总编辑陈菊红跟我说,大概得三年时间吧。就是因为他们也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渡到这个新媒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这种感受。那我其实在这,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来乐视体育已经两年了,我觉得我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没有完全蜕变成为一个新媒体人。

       就是说,我一边工作,其实我一边还是在学习,因为还是有很多东西,还是有很多的知识,或者是潜在的一些规律,我觉得我还没有学通,没有搞懂。所以,就会让我现在做决策的时候,我带领着整个团队工作的时候,我会变得非常非常得谨慎,因为我不能够很武断地去做一些结论。因为我很害怕,我的结论就会使整个事业,或者整个团队发展方向出现这种偏移,那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快,那这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还好,因为我们这个团队非常好,在我身边还是有很多,新媒体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同事,我们这个高管团队,新媒体经验也很丰富。他们的这种存在,让我寻找到了一种安全感,也就是我还有机会再继续多学个一年,两年,我争取比大学四年的时间,再早一点能够毕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

       主持人:其实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广大的观众朋友,其实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获取资讯的这个途径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那您身上是否有一种使命感,或者是责任感,就对于传递这种体育精神。

       刘建宏:是,其实很多人当时问我,你为什么中央电视台这么好的工作不做,你跑过来这是干嘛,这不是落草为寇,外面的朋友,我就随便做一个调查,今天还没来得及看过电视的举举手,我看看。就是年轻人都不看电视了,你要知道今天还是奥运会,奥运会都不看了,我当时选择离开的时候,内心深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用户,我的观众跑了,他们不在电视机前待着了,你们都不在电视机前待着,我为什么还要在电视机里面待着呢?所以我也要跑,我要去找我的用户,找我的观众,他们去哪,我就去哪,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逻辑,不能说我在哪,你们必须来。那过去多时候,足球之夜刚开始的时候,96年-99年,那是最辉煌的时候,那时候应该说新媒体在中国刚刚崭露头角,还微不足道。那个时候电视是绝对的王道,我们做足球之夜,你必须到我这来看,就是除我这一家以外没有别的,你必须到这来。

       主持人:传统媒体的唯一性已经不在了?

       刘建宏:新媒体迅速地崛起,传统媒体日渐衰落,一个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事情,今天我特别高兴,今天我在上海书展看到这么多上海的市民,特别是很多都带着小朋友来。我都觉得特别开心,我觉得上海人民看来是中国最爱读书的一个城市了,上海应该是这样的,就比北京好,比很多地方都要好。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书展来这么多人,我以为这是一个自由市场,四个多小时了,外面还排着队,人山人海的,大长龙,确实挺让我震撼的。但是,我不得不说,现在其实你的第一入口,一定是你手机,就是你信息的第一入口一定是你手机,或者是你刀里的ipad,或者你书桌前面的,或者办公桌上面的那个电脑。而电视,包括报纸,好像离我们稍微远了一点,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很正常,我是学传媒的,我知道人类历史的这个传媒是怎么进展的。最早的时候,在没有报纸之前,人类靠什么传播,人类也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传播,那个时候的媒体的羊皮纸上写上圣经,那会是宣纸上抄各种文字,那会是在这个竹简上,我们会看到各种信息,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媒介在进行传播。我们会在山洞里面发现最原始的那些符号,那些文字,这是载体,这是那个时候的信息的传播,但现在的信息的传播,已经完全进入到了一个互联网化时代,完全进入到了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已经完全进入到了一个电子时代。所以,新媒体,或者说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中国,一定是全球,而且我坚信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

       主持人:是的,那作为一个著名的体育主持人,大家对您的固有印象,还是说体育主持人,好像您跟体育这个标签,是一直绑着的,您是怎样看待您身上的这个体育标签的?

       刘建宏:挺好的,这就说明标签成功地被我贴在身上了,至少你们没认为我是一个厨子刘建宏,或者说没认为我是一个什么其他的刘建宏。

       主持人:也是因为大家喜欢您,才给您这个标签。

       刘建宏:对,其实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坚持,做了20年的体育节目,就很正常,自然而然,人们看见你的时候,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足球两个字,他不见得先想到我的名字。当然,很多会先想到足球,他会想到体育,然后他再去检索这个人叫什么,这个不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确实我跟体育应该说我们是已经融在一起了。

       主持人:是的,刚才刘老师您也提到了里约奥运,在网上其实很多网友说,说里约奥运是史上最差的一届,同时又是奥运健儿的个性,在微博上被最大化的一届。那本届奥运会,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您是如何评价此次的里约奥运?

       刘建宏:我不知道史上最差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主持人:有人调侃。

       刘建宏:我不认为这届奥运会办得太差,我只是觉得它是一届中规中矩的奥运会,奥运会开始之前,很多人就担心说奥运会能不能办,巴西人的效率行不行。其实,当时做节目的时候,我跟高晓松说,我说你放心,在体育界里面有这么八个字是金科玉律,你记住了以后你就可以放心了。叫乱乱哄哄,圆满成功,这就是体育,开始之前你老是觉得什么事都没搞定,怎么奥运会就要开始了,但是开始就开始了。开始了以后,大家更多地就去看比赛了,大家就会忽略掉很多东西,要不然奥运会什么床短了,奥运村里经常失窃,或者说有什么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但比赛一开始,这些事就都过去了。

       主持人: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比赛本身。

       刘建宏:对,所以我只说它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奥运会,它可能不如北京奥运会,给大家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也不如伦敦奥运会,让人感觉到有条不紊。但别忘了,这就是一个巴西人的奥运会,巴西人的奥运会必须是这样的,必须是国旗出点问题,必须是场地还没有修好,必须是走到路上,可能交通出什么问题了。这恰恰是拉美人的个性,你跟他说你很着急的时候,他两手一摊走了,所以奥运会也应该有一个拉美的这种痕迹,我觉得这是史上第一次拉丁美洲,南美洲办奥运会,所以说能办成这样我觉得挺好。至于说对中国运动员,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就是这届奥运会,大家虽然觉得中国运动员金牌拿得有点少,好像有点失望,或者有点遗憾。但是,大家我觉得并不是特别愤怒,不像以前了,以前中国体育代表团要是少拿点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做体操动作的时候,从器具上掉下来了,他掉下来之后他站起来了,他为了保持风度。那会咱的运动员,已经有点国际的感觉了,他笑了一下,然后就这么一笑,坏了,成为中国人民的靶子,回来寄什么刀片的,寄鞋带的,寄什么腰带的,就是说你就自我了断的。然后各种骂人的信,给他寄了一箩筐一箩筐的。

       你觉得今天我们如果有运动员,昨天林丹输了,我在网上真没看到什么对林丹的这种谩骂,侮辱和攻击。大家一直都还在给林丹鼓掌,觉得林丹不容易,30多了,能保持这样的这种状态,最后跟老对手李宗伟能战到那种程度,大家觉得非常好,鼓鼓掌,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如果是林丹搁在88年,也会被骂死,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当时的奥运精神,或者我们的体育理念,还停留在那个很低级,或者很初级的那个阶段,现在逐渐逐渐我们会看到,我们对奥运会变得很正常了,我们会不只关心中国运动员拿了什么金牌,也不只关心我们是不是拿了金牌。我们看得铜牌的傅园慧挺好玩的,所以这届奥运会,中国最成功的运动员是傅园慧,用铜牌获得了比别人拿了好多枚金牌更大的这种价值。那傅园慧身上的表现的,其实就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正能量的这种体育精神,傅园慧把这种东西表达出来了,所以一下子很多人就特别喜欢她。傅园慧长得好看吗?傅园慧的成绩好吗?这些其实你看,都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观了,傅园慧无视林志玲,傅园慧这个成绩也不如伏明霞,但是你看她火得不行不行的。

       那就是说说明,我们现在突然间觉得,这样的运动员我们就喜欢,她本色,她阳光,她开朗,她健康,她各方面,我都觉得她很好,我们就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当然,比如说中国女排,连续打了两场特别漂亮的这种比赛,然后进决赛了。其实,打塞尔维亚赢不赢我觉得都不重要了,对中国女排来说,她们已经把女排精神,再一次给大家完美地演绎了,然后大家都觉得很开心,很过瘾。因为三大球当中,唯有中国女排,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在打球上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你看男篮一输,美国就输5060分。然后女篮,这次也不行了,然后男排就没去,男足也不行,女足进了八强,但是你要这么比较起来,还是女排最让我们开心。而且我觉得就是说在这种集体项目当中,球类项目当中,我们还有一项可以做得好,那我就觉得我们中国体育,未来一定是有机会,有希望的。

       主持人:那刘老师本次带来的这部作品叫《上半场》,那您对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展望呢?

       刘建宏:下半场已经踢了两分钟了,这两分钟踢得特别忙碌,也收获特别大,我必须要说,我必须要说我收获非常大。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学媒体的人,做媒体的人,进入到新媒体,我终于看清楚了新媒体是什么,它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它有哪些东西可以更完善。但是,我知道新媒体一定是未来,一定代表了大的这个方向,这个时候我很坚定的可以跟大家表示,就是我两年前的这个选择没有任何错误。我必须要说,我可能比很多人想得更早,我看到的更快,我动作得也更快,所以,我觉得今天我可能还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发展自己。而且其实大家也看到了,现在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过渡,已经是一个大势所趋了,也是挡不住了。前两天跟我同岁的这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副台长,1986年的时候我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他考上吉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因为他跟我高中的同班同学,在大学是同班同学,后来毕业以后,他就分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然后一直做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副台长,他也辞去了公职,去到爱奇艺做跟我一样的工作,CCO,就是首席内容官。

       其实,你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新媒体靠拢,我觉得作为新媒体,因为我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新媒体人了,我就不用沾沾自喜,就不要觉得我们怎么怎么样。因为确实你在技术,你在很多方面,你确实处于优势的地位,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确实要考虑,未来怎么样和新媒体进行容。所以其实现在不管政府也好,还是有关部门也好,其实都在提融这种概念。那也就是说明这个趋势已经是这样了,大家不要再去怀疑了,一定就是说我们去认认真真地研究,在中国怎么把这种融全体和全媒体的这种模式能够做好。所以,我觉得下半场能够要做的事情很多,一个当然对我来说,核心的目标,是用新媒体这样的一种平台,方式,手段,让中国体育能够有很快的进步。我们乐视体育有一个口号,让每一个人更好地参与体育,我希望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够影响到你们的体育生活,让你们更多地参与体育,更多地去消费体育。然后,通过参与,消费,你们自身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健康,快乐,然后进而提升我们整个社会,民族的这种生活质量。我觉得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就已经是功德无量的事了。

       主持人:其实有责任感的媒体人,对于这种人生或者事业上的一些选择,或者转变,才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更好,更丰富的这样的网络,或者新媒体的内容的资讯。那在节目的最后,也想请刘老师为我们爱心一本书的这个活动,为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推荐一本他们看的书,或者是青少年。

       刘建宏:青少年,因为可能不同的年代,或者是不同的地区,大家的这种文化差异还是有的,如果说泛泛地去推荐一本书的话,挺难的,我个人觉得是挺难的。

       主持人:或者是您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说一句话,让他们更加地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就读书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

       刘建宏:其实我自己本身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知道知识会怎么样地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知识会对一个人的生命产生一种怎么样的影响,它会让你的生命的质量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其实我不如这样去结束今天的这个谈话,就是我把人可能分成几种,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分类法。世界上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叫有知识,有文化,这种人最厉害,因为他又有知识,又有文化。那我认为第二种人,是有文化,但未必能有知识,第三种人,叫有知识,没文化,第四种人,就是也没知识,也没文化。就是这里面最可怕的,我觉得就是没知识,没文化,其次可怕的是有知识,没文化,因为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但是并没有“文化”,其实很多人识书也不化,他就是读了一万卷书,其实也没有能够读明白什么事情。所以我觉得把书读通,把书读懂更重要,就是对我们的孩子们来说,去结合自己的经历,结合自己的身世,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然后把这本书读通,读懂。让它既是你的知识,又是你的文化,我认为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这就算我给这些孩子们的一个建议。

       主持人:好的,谢谢刘老师,再次感谢刘老师今天对于这本新书的分享,以及对于人生感悟的分享,那本次的直播访谈,到现在就结束了,谢谢。

       刘建宏:谢谢。亚洲好书本,粉丝力量,引领畅销。大家可以在天猫微博图书旗舰店,买到我的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