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史上的奇迹:马王堆女尸为何2000多年不腐
据地方志记载,这里埋藏着五代时期的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然而现代考古却发现这里属于西汉初年的一名王侯和他的家人。这里埋藏着一位“东方睡美人”,她仰身平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她不像一具古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就连脚趾的指纹和皮肤的毛孔也清晰可见。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这具尸体保存完好而不腐坏呢?
“鬼火”烧了三天三夜,原来是未被盗过的“火坑墓”
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而被当地人叫作“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
1971年年末,在中央“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下,当地驻军开始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然而,在东边的巷道掘进不到10米,便遭到严重塌方,无法继续施工。施工人员找来钢钎进行钻探,突然间,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
不了解文物知识的工人们不知那是什么,一边抽烟一边在洞口观察。忽然,洞口的气体遇到火,“轰”地一下被点着了,泛着幽蓝色的光,如同传说中的“鬼火”。有人急忙向它浇水,想要将火扑灭,却没想到水被强大的气压反喷回来。之后,“鬼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
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人们把这样的墓叫作“火坑墓”。
原来,由于墓室密闭性好,墓室中的有机物质腐烂所产生的沼气慢慢聚集,充满了墓室,见火就着。通常,凡是属于“火坑墓”的随葬品甚至尸体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由这点就可以看出,这座古墓尚未被盗取过。
1972年1月,考古人员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挖掘。该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考古人员发掘时,却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这明显与之前出现的沼气不相吻合。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才终于消失。就在这时,考古人员挖到了一种又黏又软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具有很好的密封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突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在白膏泥下面,铺着厚厚的木炭,足有5000多千克。木炭被取完后,露出了一口长7米、宽5米、高3米的大棺椁,棺椁上铺着几十张竹席。刚出土时,竹席颜色嫩黄,光亮如新,但仅几十分钟,竹席就化为黑色的朽物。
揭开椁板,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椁室呈“井”字形,中间是一具棺木,棺木四边是四个巨大的边箱,边箱里塞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它们全都光亮如新,闪耀着灿烂的光华。
在东面的边箱里有一个漂亮的漆器,揭开盖子之后,发现里面都是水,上面漂了一层新鲜的藕片,可是没多久也腐烂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容易腐坏的东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刚刚出土的神奇景象又立刻灰飞烟灭呢?这恐怕是一个巨大的谜。
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即鼓起,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
在“井”字椁室内的头箱里,两侧摆着古代贵族常用的色彩鲜艳的漆屏风、漆几、绣花枕头和两个化妆盒(汉代时称之为“漆奁”)。其中一个奁盒里装有唇膏、胭脂、扑粉等化妆品;另一个单层奁盒在外观上与这个相似,里面装有镜子、木梳等物。然而,就在这个普通的化妆盒内藏有一枚印章,上面竟印有“妾辛追”三个字!
之后,考古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位于椁室中央的棺木。该棺木仍然光亮如新,为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任何装饰。
打开外棺,第二层棺木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每一面都用漆图画了极其美丽的黑地彩绘,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
接着,第三层棺木又露了出来。它是一副朱地彩棺,用鲜红的朱漆为底,然后用青绿、赤褐、藕荷、黄、白等较为明亮的颜色彩绘出行云流水般的图画,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显得富丽堂皇。
之后,又是第四层棺木,它就是内棺。内棺棺身涂满黑漆,表面用橘红色和青黑色羽毛贴成了菱形图案,盖板上平铺着一幅“T”形的彩绘帛画。帛画长达2米,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绘成,线条流畅,笔工细致。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学者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寓意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但后来发现此观念在当时并不普及,反而可能与当地传统习俗的招魂仪式有关,希望死者死后灵魂不会消散。
内棺打开后,有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从里面散发出来。考古人员却都个个兴奋不已,因为这种味道常常意味着墓主人的尸体尚未完全腐烂。
棺盖被完全揭去后,考古人员看到棺内装着约有半棺的红色液体。在液体之中,浸泡着一堆外表被捆成长条的丝织品,墓主人的尸体应该就在其中。
墓主人的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全都具备。考古人员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使墓主人终于露出了面容。
她不像一具古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其伸展的双手各握一只绣花小香囊,内盛香草。女尸的睫毛清晰可辨,左耳的鼓膜完好无损,就连脚趾的指纹和皮肤的毛孔也清晰可见。
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即鼓起,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样。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而辛追便是他的夫人,身高约158厘米,死时约50岁。
周总理曾经说过:我们能不能争取再保存200年不腐?
这具名为“辛追”的古尸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它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吸引了不少学者。女尸经解剖后,其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然而,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学者们。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这具尸体保存完好而不腐坏呢?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与棺内被发现的红色液体有关。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说,经化验,红色棺液成分复杂。它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其中掺杂了朱砂。而朱砂含有砷和汞,对人体有害。另外,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为深红色。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的作用,是保持尸体不腐的重要原因之一。
棺外的墓室条件也为尸体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墓室建在距地表16米以下,上面还有高20多米的封土堆,使墓室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性极好。尸体被放入多达6层的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又被密封性强的白膏泥和吸湿性强的木炭填满。这些都为尸体营造了一种“真空”的状态。不仅如此,墓室的良好封闭性聚集了许多沼气,从之前“鬼火”被点燃的现象来看,墓室内的气已经达到饱和,并且形成了高压,这二者同样可以杀死细菌。
此外,据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死后却使她的尸骨得以保存长久。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完全是偶然形成的。现在,考古人员再次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在尸体保存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做才能继续使尸体完好呢?
罗学港教授回忆,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马王堆女尸2000多年不腐,我们能不能争取再保存200年不腐?如今,这段往事仍被学者们所唏嘘。
目前,辛追棺材中早已经不是当初出土时的红色棺液,保存的液体经过了蒸馏水的稀释后都是无色透明的。30年来,由于浸泡,辛追的皮肤有些发白。学者们将不定期为辛追更换棺液。其保存环境也一直模拟发现时的环境,并不定期给辛追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
罗学港教授坦言,保护辛追的压力很大,但仍将尽心尽力,让老太太“延年益寿”。
马王堆上分布有3座汉墓。1号墓位于东冢稍偏北,墓主人就是辛追;2号墓位于西冢,墓主人是辛追的丈夫,汉初长沙丞相侯利仓;3号墓位于东冢1号墓的南端,墓主人是利仓之子。这三座墓都填有白膏泥和木炭,其中1号墓密封性最好,2号墓白膏泥较薄、分布不均,导致墓内的保存状况比较差。
这三座古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包括衣物、食品、药材、漆器、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多种文物,它们绝大多数都保存完好。
在这些文物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素纱单衣,它曾多次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素纱单衣薄如蝉翼,重49克,衣长1.28米,两袖伸直近2米,标志着当时缫纺技术的发达。另外,还出土了绒圈棉。它用作衣服缘饰,上面的纹样呈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织成,说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来自《考古发现全档案》胡杨 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