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书摘

反腐倡廉“海青天”:海瑞上《治安疏》险遭处死

金陵晚报

关注

(原标题:明代海瑞南京“反腐倡廉”被誉为“海青天”)

近日,湖南电视台正在热播《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倡廉大剧,剧中提及我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的清官——包拯和海瑞。

而海瑞之为清官,主要是在“右佥都御史总督粮道巡抚应天(今南京)十府”任上之事。

上《治安疏》险遭处死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生于明正德九年十二月(公元1515年1月),他自幼丧父,由母亲谢氏抚育成人。嘉靖年间,两次参加会试不中。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瑞被吏部选调至福建延平府南平县任教谕,步入仕途。

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海瑞在户部云南司主事任上,上《治安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嘉靖帝得疏大怒,当即顾左右曰:赶快把他抓起来,免得给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此人素有痴名,听说上疏时,自知觸忤皇上会被处死,所以他买了一口棺材,与妻子诀别,并把家里的仆人都遣散了,表明他以死上疏的决心,因此他是不会逃跑的。

当时,嘉靖帝确实有病,烦懑不乐,于是召阁臣徐阶商议禅位之事,并说:海瑞讲的都是实情,朕今病久,怎能上朝视事?又说:朕不自谨惜自己,以致为病所困,假使朕能出御便殿,又何致受此人(海瑞)的指责呢。

嘉靖遂命人逮捕海瑞下狱,并追究主使者。后交由刑部判处死刑,时任首辅的徐阶则将判决压下,劝嘉靖宽以待人,海瑞得以免死。

户部司务何以尚揣摩嘉靖没有杀海瑞的意思,上疏请释放海瑞。嘉靖帝大怒,命锦衣卫杖何以尚一百。两个月之后,嘉靖帝去世,穆宗即位,海瑞和何以尚均获释,官复原职。这件事,当时震动朝野,史书记载这一事件时说:“海主事直声震天下。”

巡抚应天“反腐倡廉”

不久,海瑞几经调迁,于公元1569年夏以“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也就是来到南京任职。他所管辖的地区包括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等十府及广德州。

海瑞到任后,大力推行了一条鞭法,把名目繁多的田赋和劳役都合并成一项租税,不准再额外征收,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还一再打击横行乡里的大官僚大地主。据说,海瑞到任时,“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此外,海瑞还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疏导吴淞江、白茆江,避免水旱灾,使粮食得到较好的收成。后遭到江南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反扑,因而罢官归田。

海瑞在海南老家闲居达15年之后,于公元1585年以71岁高龄再度到南京,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后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他一到任就革除弊政,整肃风纪。他给明神宗上疏,说他“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并说:“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海瑞竭力主张恢复明初严惩贪污的旧法,使官僚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公元1587年11月,海瑞在南京任上病故。佥都御史王用汲等来到海瑞家,看到其全部家财只有俸银几十两,葛布一匹,旧衣数件,清苦得连一般寒士还不如,忍不住都哭了。司寇王凤洲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据《明史·海瑞》载,当时“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此后,南京人民一直颂扬和思念着这位“海青天”。明末,人们就在雨花台为其建海忠介祠以祀之。

“海瑞罢官”吴晗冤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明史专家吴晗根据海瑞在“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任上“平冤”、“退田”之事,编成《海瑞罢官》一剧,因为遭到文痞姚文元的攻击,铸成了一桩震惊世界的千古奇案,吴晗因此被迫害致死,且波及全国人民遭殃。

1959年下半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应北京京剧团马连良的请求,创作剧本《海瑞》,1960年写成,为区别于其他“海瑞戏”而改名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

《海瑞罢官》写的是:公元1569年夏,海瑞在“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即今南京)十府”任上,与当过首辅、曾有恩于海瑞、退休在家的徐阶等人的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恶行作斗争,最终遭到反扑而罢官归田。

然而有文痞姚文元者,出于政治目的,于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汇报》抛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剧中的“退田”“平冤”同1961年的“单干风”、“翻案风”无端“挂钩”,掀开了长达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序幕。姚文元说,吴晗的《海瑞罢官》是株“大毒草”,殊不知他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才是毒害国人的“氰化钠”。(严中 南京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