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奋兴 群生消息:贾平凹最新长篇《消息》发布会举办
新浪读书
2025年10月26日,秋阳下的地坛公园方泽轩文博中心热闹非凡,“百草奋兴 群生消息”——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新书发布会在此拉开帷幕。这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文学盛会,汇聚了出版界与文学界重磅嘉宾,更以对新作内容、创作初心与文学价值的深度解读,让这部承载大地气息与人文温度的作品走进公众视野。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消息》作者贾平凹,携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潘凯雄,《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刘琼展开深度对谈,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黄志坚,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吴良柱、副总编辑孔令燕,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嘉等出席本次活动。著名知识博主赵健以轻松又不失专业的主持风格,串联起整场发布会,激发了一场思想的碰撞。
发布会伊始,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发表了致辞,他说道:“贾平凹先生创作五十余载,笔耕不辍,从商州故土到秦岭深处,始终以大地为根,以人民为镜,用质朴而有韵味的文字记录时代变迁,描摹人生百态,为中国当代文学奉献了一部又一部精品。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朋友,贾平凹先生几十年来在人文社先后推出了《带灯》《古炉》《老生》《秦腔》《秦岭记》《商州三录》《定西笔记》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既深耕传统文化,又直面当代现实,为读者呈现了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文学盛宴,此次将最新力作《消息》交托人文社出版发行,这不仅是作家和出版社之间深情厚谊的延续,更是集团为人民出好书的生动体现。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臧永清
“2022年至2024年间,贾平凹先生从故乡商州的六个乡镇出发,足迹遍布陕南、陕北的十个县和三十多个村寨,再延伸至黄河渭河沿岸的甘、晋、豫、鲁四省大地,真正做到了‘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消息》一出,九十多个短篇,承续《山海经》《聊斋志异》的古典笔记传统,以水经流图般的精妙结构,将历史传说、民俗风物和当代生存状态交织,勾勒出一幅兼具文化厚度与生命温度的当代‘山居图’。还有二十四幅贾老师亲笔画作,与文字互为表里,实现了文学与绘画的多维叙事,让这部作品成为可听、可看、可感的立体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神韵。
“贾老师以中国文法书写当代生活,用传统手法再现当代中国人的情绪与追求,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文化自信的文学之路,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新书发布会的现场,贾平凹以几个问题的思考,开启了《消息》一书创作的探讨:“在现代化的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学应该呈现一种什么状态?不光在题材上,写法上还有什么可能突破和创造?在人类遇到困境的时期,精神的出路应该在啥地方?还有什么可能?”这是贾平凹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对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追问。
贾平凹:我的书斋在秦岭大地
说到采风,贾平凹谈道:“我确实跑了好多地方,但是跑的都不是大城市,也不是旅游景点,是愿意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愿意进哪个村子就进哪个村子,愿意敲开哪个农户家门就到哪个农户家门,没有目的性,反正就是随便跑,随便拉话,随便看,基本上就围绕着秦岭这一座山,也围绕着黄河这一条河,就在这个范围内走。
“在这些地方确实也看到了土地上的族类和人群,以及土地的生生不息。走的这些地方,有的是比较先进的、富裕的或者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有些是不发达的、不富裕的、比较落后的一些地方,所到之处能看到这里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到底是咋回事。
“作为一个写作者,比如拿我来讲,在城市里面待的时间长了,对于乡土的东西都是过去的认识,好多都是概念化了,当实际看到了更鲜活的东西,就有好多启示,好多启发,所以回来完成了这本书。”
就像他和主持人说的:“我的书斋在秦岭大地。”贾平凹不光是一个作家,他更是一个脚踩在大地上的倾听者,一个生长在大地上的书写者。他的文字都是来自大地的“消息”。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消息》作者贾平凹
贾平凹:“太息”与“消息”
在活动现场,贾平凹还分享了有关书名“消息”的深意,让作品内核更加清晰。他说,曾有朋友建议书名应为“太息”,因为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苏东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表达,也十分契合书中对“大地生生不息”书写。“但是我想了想,还是叫‘消息’好一点,消息实际上就是大地的气息,气息也就是一股子风,形成风,从大地上刮过。”这个选择,也暗合了他一贯“以质朴文字写人间百态”的创作风格——拒绝刻意的文学拔高,只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邱华栋:回答了中国文学的大问题
《消息》一书出版后,收到了非常多读者对此书喜爱的反馈,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在现场拿着这本书说:“我是特别喜欢,因为它特别好看。”“这本书非常适合今天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因为它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随手一翻,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就读进去了。”“但是,把全书读完以后我们又能获得一个整体的消息,一种非常整体的经验,这是让我特别惊叹的地方,特别了不起。这本书的书写也呼应了贾老师刚才讲的两个疑问:到今天来讲,中国文学还能做到什么地步?我们文学的意义在哪里?这个书都做了非常有意思的回答。”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评论家 邱华栋
这部作品的独特结构与丰富内容,成为现场嘉宾热议的焦点。中邱华栋用“一张渔网”比喻《消息》的叙事逻辑,这91则故事看似独立却彼此勾连。细读下来,这部小说有三个方向,非常值得读者注意:“第一,这部书关注了我们中华文明所依托的自然万物。”“第二,书中透露了大量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信息。”“第三,就是人性,人的丰富性,人的命运的丰富。书中的每一个篇目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故事,都是匪夷所思的、特别有趣。”《消息》中展示了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万象,贾平凹先生以笔记体的方式紧紧地把它们控制在一块,呈现给我们一个特别像万花筒似的:转一下就变化的阅读感。
潘凯雄:灵而不空的坚实书写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 潘凯雄
在这本书中,贾平凹摒弃刻意雕琢的戏剧冲突,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普通人身上:他们在黄河滩上的劳作、山林中的自省、时代潮流里的彷徨、人情往来中的坚守,皆被细腻笔触一一记录。正如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的评价,这部作品“文字很灵,但灵而不空”:“每一篇都有实实在在的人物、实实在在的故事、实实在在的命运,91则文字读下来有清晰的整体感,里面既有历史回响、社会民情、自然生存,也有文化风俗、世道人心与人物命运,这些维度在故事里都得到了充分呈现。”
刘琼:地理学的诗性文本,重现中国式审美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从文艺美学角度解读,称《消息》是一部“地理学的诗性文本”,“它聚焦了秦岭黄河两岸城乡的生活、人文世态,采用一贯的中国文学书写的史实风格,把这个时代的生活记录下来。”她特别指出,贾老师的文学创作还有很强的文化寓言性,他的写作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文化的文脉,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阐释。“他把山川大河,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包括每个他走街串巷看到的这些具体的人的生命状态,都给生命化了、对象化了、人格化了,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哲学、看中国文化、看笔记体小说的时候常常有的深刻的美学感受。”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 刘琼
贾平凹:面对生活有机警之心
谈及创作的诸多创作细节与思考,关于文体,贾平凹直言“大可不必纠结”:“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只要读着好,不一定非得给个名分。”
关于如何保持创作力,有三点动力,“第一是寂寞,第二是不甘心,第三是有大愿。寂寞是说,你的肠胃还好,还能吃,还想吃,就是还能写,还想写。第二点是不甘心,对自己以前的作品老不满意,确实也不满意,总觉得我还能再证明一下。再一点就是有大愿,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大志。地藏菩萨就说过,只要地狱不空,就不做佛。他这就属于一种大愿。写作或者干一件事情,总想把这个事情弄得更好一点,志气更大一点。”
有关文字的淬炼恰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要对生活‘进得去、出得来’,把金木水火土的日常,写成有温度的好文章。”而书房里“面对生活有机警之心,从事写作去寂寞之感”的条幅,正是他创作态度的最好展示。
贾平凹:四十年编著的情谊
自1973年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到2008年《秦腔》斩获茅盾文学奖,再到如今《消息》的问世,贾平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鲜活注脚。他几乎每年都有新作亮相,先后斩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施耐庵长篇小说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诸多荣誉,《山本》《暂坐》《河山传》更是连续获评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作品。
活动的最后,贾平凹谈及与出版社的渊源说:“特感谢出版社,我们有‘四十年编著情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当代》发东西,这几十年来,起码有六七本是原创就在人文社出版,加上其他版本的图书,一共有十几种。我要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保护、包容,把这些书都出版得特别好。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人文社的作风,除了对作家的爱护、保护以外,编辑的作风也特别让我感动,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力特别高,工作也特别严谨,他们确实是文学领域的大社。在这里特别感谢。”
发布会这天,地坛深秋的阳光任性地倾泻在方泽轩屋顶碧绿的琉璃瓦上,虽有秋风带来丝丝凉意,却时有喜鹊俏立于房脊顶端的螭吻角上,时而喳喳鸣叫,仿佛在向读者报告这“百草奋兴的群生消息”,正如《消息》一书,以最质朴的文字,传递出最真切的大地与时代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