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李开元首部历史文化随笔出版

新浪读书

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李开元教授的首部历史随笔《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近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由作者从多年来自己写成的各类文体的文章、发表出来的访谈文字组成,包括作者回忆恩师、谈论读书、回顾来时路的“师·书·路”,以不同形式呈现自己对史学理论整体探讨的“思考历史学”,反思总结自己历史叙事写作的“实践与回想”,涉及影视舞台的断章“历史与艺术”,以及由作者“文学梦中打捞出来的点滴”构筑的“文学碎片”。本书同名文章是一篇穿越寓言,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一书名“暗喻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是本书之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的学术人生、研究感悟与创作历程。
中国人始终关注自己的历史,但历史书写的两个根本问题——“谁来写” 和“如何写”——却在当代陷入了困境。在新书《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中,李开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讲述自己如何在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完成了从历史研究到历史叙事的转向。他戏称之为“沦落”的这种变革,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回归: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他提出“非虚构历史写作”,主张“研究和叙事是承载历史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不是对学术研究的否定,而是对太史公所开创的历史书写传统的接续,为历史学收复失地。
9月6日下午,《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在京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日本就实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作者李开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林鹄共同探讨李开元教授复活司马迁式“非虚构历史写作”的尝试,辨析历史书写的权力、边界与未来。

《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新书发布会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历史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李开元曾师从田余庆、西嶋定生等史学大家,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以《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奠定学术根基,又通过《秦崩》《楚亡》《汉兴》等“复活型历史叙事系列”进行自己的历史书写实践。
李开元多年来始终不断思考何为历史学的问题。书中,他多次强调“历史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观点,强调历史研究的双重性,即“科学般的历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历史学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结论:历史学,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就内容而言,历史学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母体;就方法而言,历史学游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就未来而言,历史学包含了各种非虚构的巨大空间。这种史学观点,在书中不仅体现为理论探讨,也体现在他的研究与写作之中。
赵冬梅表示自己也是历史叙事的实践者,“历史叙事是一个难度更高的历史表达方式,它等于做的是一个整合的历史、整体的历史,你需要对于你描述的那个时代方方面面的研究都有吸收的能力,而且是非常熟悉,你才能够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说深入浅出这件事,浅出的基础是深入。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对写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你是真正有文才的人,你得有大量的文学阅读的基础。”
林鹄认为,“一般人会认为历史叙事是专门写给非专业的人看,也就是说历史叙事无非是把历史研究的成果推到公众那儿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专业学者不以为然。而李开元老师提倡历史叙事背后有一个非常宏大的人文学者的关怀,他的说法是打通文史哲。李老师呼吁回到历史叙事,回到司马迁,就在于促使我们去反思,历史的古今之变的利和弊,不是都是利,也有它的弊。所以这个反思要想不流于表面,是必须深入到现代史学和古代史学的哲学基础层面。”

追求真与追求美并重
李开元在书中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史学大家邓广铭先生的交往。在总结邓先生的学术成就时,他说到:“研究与叙事并重——邓氏史学的这个特点,完整地体现了历史学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李开元极为认同研究与叙事并重,认为研究与叙事,是承载历史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叙事,接近于艺术,追求美;研究接近于科学,追求真;历史叙事,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叙事,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
李开元努力在史学实践中求真,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发现历史学的美,追求历史学的美。他认为,历史学的美是被我们遗忘了的一种记忆。在历史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是一桩激荡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游戏之美。完美地表现历史的新知,传神地转达对历史的体验,是一种多样的至上的美的追求。在给陆川导演编著的《王的盛宴》序言中,他写到:“要在历史的真与艺术的美之间求索。”这是他对文艺作品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学术、写作之路的鞭策。
重返研究历史与书写历史的传统
在《告别就实》一文中,李开元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与写作历程,预告了退休开启的新生活。“三十八年的学术生涯,都在渴求宣泄的出口,争相求现于笔端纸上。我希望可以一年一本书,著述与年龄共生,学术生涯与自然寿命同长。”2000年博士论文《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而让更多读者知道李开元,却是他的历史叙事作品。
本书中,收录了李开元多篇用诙谐调侃的文字表现深沉严肃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关注历史学的本质、要素、时间观念,探讨史真、史料与史著的关系,表达对历史叙事的看法。
他认为:“历史叙事,是历史学的源头活水,不分古今中外。历史叙事,基于史料推想史真,构筑史实写成史著,完全排斥虚构和编造,正是非虚构。从而,我们可以说,历史叙事与非虚构历史写作是同义词。在古典史学时代,非虚构历史写作就在历史叙事中,从来不曾成为话题。”而非虚构历史写作成为话题,就是近代以来,历史学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出现重大转型,问题研究成为学科的主流范式,论文论著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历史规律成为终极目标。在这种重大的转向中,历史叙事被边缘化,逐渐被排斥出主流。
本书中收录了多篇与作者的“历史叙事三部曲”等非虚构历史写作相关的文章及访谈,这些文章涉及三部曲的写作思路、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在此之外,作者更加强调的是,叙事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史学家要重新担负起书写历史的责任。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首次出版。他拣选出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作品,呈现出他“打通文史哲”理念另一向度的延伸,也在风格与意蕴上展现出他对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艺术之间张力的持续探索。这些作品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写作,却能够窥探出作者一贯的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思考,与回望来时路和学术探讨形成互文。
《司马迁来到B大历史系》不仅是一部关于故人故事的追忆,一种有关历史研究的思考,更是一次对历史书写方式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师法司马迁,打通文史哲”的学术志向,强调历史是对史实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的合理推想和重构。探讨历史叙事与历史理论的关系以及对历史书写意义的分析,这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历史叙事如何做到史论结合?历史应由谁、如何书写?新史料的发现会怎样影响历史书写?这些新史料又该如何运用?书中通过追溯司马迁以来的历史写作范式,以及具体的写作实践做了回应。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跟随李开元教授“在历史现场”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的书写与重构,找到自己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