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极简日本茶道史》出版:以茶道为窗一探日本文化的奥秘

新浪读书

关注

近日,“新京派文化”代表性作家、学者、戏剧家靳飞先生的著作《极简日本茶道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7月20日围绕“品读茶禅一味——谈日本茶道源流”的主题,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了新书对谈会。

靳飞先生六十年代生于北京,少年时开始写作并探索戏剧诗词研究,师从张中行、吴祖光、严文井、萧乾等,曾任东京大学特任教授、首任驻北京办事处代表。2008 年,与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坂东玉三郎共同创作中日版昆剧《牡丹亭》,担任总制作人、导演、编剧。现任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创会荣誉会长。已出版散文随笔及研究著作多部,包括《靳飞戏剧随笔》《张伯驹笔记》《冯耿光笔记》《你们属于我的城市:若朴堂北京随笔选集》《南通笔记》等。

靳飞先生多年前在组织一项中日文化交流活动时,接触到日本的茶道、花道、香道等艺术界人士,特别是对日本茶道多个流派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受到川端康成对传统茶道批判的启发,他由此开启了追溯日本茶道精神的研究历程。《极简日本茶道史》一书从茶禅东传和日本学习宋文化的开端讲起,从北山文化背景下五山禅僧与一休和尚的博弈引出茶道的开山祖村田珠光;又从将歌道融于茶道的武野绍鸥及其美学过渡到日本中世转型时代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对茶道艺术的完善和定型。作者在书中将整个日本中世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的发展做了梳理与分析,并将他多年研究与发现融入其中,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导向引领全书,最后落笔于对现代茶道的思考。

日本文化深受宋代文化的浸染,日本引入禅宗后,通过与中国的交流对禅宗加以发展,并赋予其日本特色,为日本茶道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茶禅一味”理念是茶道与禅宗融合的高度凝练。茶道精神源于禅宗,茶道与禅的交融既是佛教发展的结果,也是茶道进一步得以升华的动力和契机。日本茶道文化历经镰仓幕府、足利幕府至丰臣秀吉时期的政治变迁,经过荣西、村田珠光、圆尔、世阿弥、亲鸾等高僧大德对禅宗乃至日本茶道的传承和发扬,最终完成了禅宗本土化和日本茶道精神的最终形成。例如,村田珠光提出的 “佛法即在茶汤中”倡导通过品茶领悟佛法的真谛;千利休提出的“主中主”, 体现 “主体性” 的三重回归,即“回归主人的本心、回归茶汤的自性、回归修行者的自心”,一碗茶汤就是“物、我、道” 的圆融呈现。

千利休作为茶道集大成的一代宗师,其茶道理念深刻影响着日本茶道的发展。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秉持“四无精神”,即“无一物无用,无一物不适,无一物无趣,无一物不美”也成为“茶禅一味”理念的最佳阐释。“四无精神”是对日本茶道美学尤其是千利休开创的 “侘茶” 精神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超越器物层面的生活哲学。它脱胎于禅宗 “万物平等”“当下即真” 的思想,反对用世俗的功利心、分别心看待事物,主张以敬畏、细腻的视角直面万物本真,最终指向对 “朴素之美”“实用之美”“自然之美” 的极致追求。

在谈到茶道的未来发展时,作者主张:“我们总当相信,时代固如寒来暑往而有古今之别,不同时代皆有不同的欢乐;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则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也事实存在着超越时代的如雪如月如花一样永久美好的内容。主观的雪月花与客观的雪月花,此喜彼悦,交相辉映,这在任何时代里,任何文化里,都是人的最高追求。在这最高追求面前,正所谓殊途同归,无论是传统文化之再生,还是新文化的确立,其实都是如茶道之“道”,用日本通常的解释,就是“路”而已。路不是目的,目的是走下去。”

茶道在日本的对外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茶道见证着中日交流的成果,日本茶道的发展史也是中日文化互动史的映照。日本茶道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和、敬、清、寂”,其中就包含消解焦虑、化解矛盾之意。正如本书“序”中提到的,以 “道” 求 “理” 寻共识,是当今文明互鉴过程中应采取的路径,也点明了本书通过茶道探寻文化共识的主旨。作者多年旅居日本,深入考察日本文化,并结合对中日文化的研习和实践,为中日交流搭建桥梁、贡献力量。上周靳飞先生访问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新闻文化部,也正值中国成功举行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并取得丰硕成果之际,双方就中日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主题展开交流,他还向使馆赠送了新出版的《极简日本茶道史》。

凭借数十年在中日文化间穿梭的独特视角,作者在书中站在美学的高度上对日本茶道精神的回溯和展望,提出“日本重新发现中国,中国真正了解日本”应是两国间文化互鉴的可靠路径。作者认可“发展日本美,使之成为联结世界的美”这一观点,他希望通过对日本茶道脉络的回顾的分析,传达茶道所代表的日本美,传达一个中国文化人对日本文化的关心,让中国的读者理解日本美,让日本美更深地与中国联结。在对谈中,作者还讲述了踏访京都名刹古寺的经历,分享了对禅、歌道、能乐、哲学与茶的融合流变的体悟,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交织之下日本文化的发展前景。作者近期还会将自己对于京都寺院的研究和感悟结集成书,以飨读者。

最新出版的《极简日本茶道史》一书,图文并茂,设计雅致,内文采用四色印刷,纸张触感细腻柔和,阅读的同时读者亦能体会茶道“侘寂”美学之感,获得与禅意对话的静心体验。正如本书所传递的“禅茶慧心” 之韵,这场分享会仿佛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让人们在对日本茶道的深入了解中,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也为想要踏上日本文化之旅的人们提供了绝佳的指引,让读者能以茶道为窗,一探日本文化的奥秘,感受中日文化交流的魅力。

  《极简日本茶道史》内容简介:

作者以茶道为切入点,细致入微地梳理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脉络,鲜活呈现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道代表人物的故事。同时,作者以京都这座文化古都为讲台,在名刹古寺的踏访中,讲述茶与禅的融合流变,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窥探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

在这个被算法切割注意力、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茶道的“一期一会”,是化解现代人存在焦虑、专注当下生活的良方。而茶道与禅宗为线索,也是体悟京都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路径。

无论是日本文化爱好者、茶道研究者、禅宗修习者,还是渴望深入了解京都的旅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收获感悟,开启一场惬意的文化探索之旅。

编辑推荐:

凭借数十年在中日文化间穿梭的独特视角,作者追溯了在宋代文化的浸染下,日本茶道文化自镰仓幕府、足利幕府至丰臣秀吉时期的历史脉络,生动讲述了荣西、圆尔、世阿弥、亲鸾等高僧大德对日本茶道的深刻影响,鲜活呈现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代表性人物的茶道理念与命运起伏。同时,作者以京都的名刹古寺为线索,分析了禅、歌道、能乐、哲学与茶的融合流变,展现了“佛法即在茶汤中”“主中主”“物之魂与人之魂合一”等茶道思想的精髓,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揭示了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

无一物无用,无一物不适,

无一物无趣,无一物不美。

来吧,开启一场心灵的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靳飞: “新京派文化”代表性作家、学者、戏剧家,别署若朴堂主人、前度佳公子。

六十年代生于北京,少年时开始写作并探索戏剧诗词研究,师从张中行、吴祖光、严文井、萧乾等,曾任东京大学特任教授、首任驻北京办事处代表。2008 年,与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坂东玉三郎共同创作中日版昆剧《牡丹亭》,担任总制作人、导演、编剧。现任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创会荣誉会长。出版散文随笔及研究著作有《风月无边》、《樱雪盛世》、《北京记忆》、《茶禅一味》、《煮酒烧红叶》、《沉烟心事牡丹知》、《张中行往事》、《梅氏醉酒宝笈》、《旧风旧雨》、《靳飞戏剧随笔》、《张伯驹年谱》、《张伯驹笔记》、《张伯驹的前半生》(香港商务印书馆)、《冯耿光笔记》、《你们属于我的城市:若朴堂北京随笔选集》、《南通笔记》、《南通笔记》(香港三联书店繁体增订版 );主编《中国京剧经典剧目汇编》《梅葆玖画册》《梅葆玖先生纪念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