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出版座谈会成功举办

新浪读书

关注

2025年5月14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出版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保护座谈会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出版集团全资子公司北京伦洋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版伦洋公司)联合主办,邀请了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和城市规划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版社代表及媒体人士共聚一堂,围绕图书出版价值、成功申遗后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张宝秀教授主持座谈会。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张萌萌教授为座谈会致辞,他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了现场的领导、专家和媒体朋友,随后回顾了北京联合大学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他强调《图典》这套书是多方协作的结晶,并表示将进一步围绕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开展科学研究,做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各方面工作。

京版伦洋公司总编辑、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在致辞中表示,《图典》一书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第一套大书,兼具学术严谨性和普及价值,图文并茂和中英双语的形式有利于在国际上推广。出版《图典》是落实国家文化传承战略的重要实践,北京出版社一直都致力于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还将继续做好服务工作、推动学术成果向公众传播。

中英双语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的出版备受瞩目。全书主编、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勃研究员对《图典》的成书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张勃研究员指出,《图典》“因申遗而写,为保护而作”,是多方协同合作的一项成果。《图典》旨在立足当下,沿着北京中轴线从哪里来、北京中轴线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的叙事逻辑,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图片、相得益彰的图文设计、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全面呈现北京中轴线的渊源流变、结构形态、文化内涵、遗产价值和保护工作,系统阐释北京中轴线历史之悠久、结构之严谨、形态之壮美、内涵之丰富、价值之珍贵、保护之用力,为中外读者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巨大魅力以及为保护所做的积极努力。张勃研究员进一步指出,保护无论在前申遗时代还是在后申遗时代,都是北京中轴线的关键词。申遗前后最大的不同在于北京中轴线被纳入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契约之中,并因此获得“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新身份。这种新身份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既意味着新机遇,也意味着新挑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图典》这套书的出版,是社会力量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的重要体现。张勃研究员最后希望,中英双语的《图典》能够获得更多传播机会,激发更多人的保护自觉,在后申遗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北京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妙弟教授对《图典》的出版表示高度肯定,指出《图典》在系统性、严密性和观点的独到性等方面都有亮点,尤其是全书的作者们都深刻理解和贯彻了“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是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依据和脊梁,是北京城的空间基准之轴”这一观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在充分肯定《图典》的价值后指出,申遗成功之后如何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中轴线文化,需要进一步做好社会和公众参与,促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热爱,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吕舟教授还提出中轴线研究一定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未来还应当从整体上理解北京中轴线。

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李建平研究员对《图典》六册图书逐一进行了评述,高度肯定了全书对中轴线的渊源流变的解读、对北京中轴线形态和结构的梳理,以及对北京中轴线多元价值的分析。他说《图典》一书是北京学研究所长期聚焦北京研究的结晶,也体现了当前中轴线研究的水平。李建平研究员还提出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对于中英双语的设计,李建平研究员指出全书翻译准确,这样一支翻译队伍对未来的北京学研究和国际交流都非常重要。

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文本规划部部长陈善亮对《图典》的出版表示祝贺和感谢,重点讨论了参与申遗工作的体会。他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不仅是一个遗产项目的申遗成功,而是为国内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北京经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提供了一次协调复杂系统的案例,还带动了公众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未来将继续加强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加强文化遗产的阐释和活化利用,加强中轴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市社科联成果转化部主任张涛从成果转化的角度,提出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还需要做好三方面的服务工作:第一,服务好国家战略需要,尤其是在传播上发力,在国际上讲好中轴线故事,争取更加友好的国际舆论空间;第二,服务好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定义好北京的特色文化,做好地方性文化交流;第三,服务好百姓的需求,将研究成果与新媒体传播、文旅融合相结合,更深入地参与百姓生活,使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大众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图典》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王建伟教授说,此次参与写作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对中轴线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他还认为城市中轴线有可能成为认定古都的一大标准。北京社科院高福美副研究员强调,对中轴线的研究工作在申遗成功之后还需要坚持,希望社会各方力量、各领域的专家能够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北京学研究所刘少华副教授从全书结构、写作形式、内容特点、编辑呈现等多方面肯定了《图典》这套书的出版。

座谈会中,京版伦洋公司刘扬总监提出希望以《图典》的出版为契机,增强与专业学者和研究者的多方面合作,在中轴线文化保护和北京文化的出版合作上多多发力。《图典》的责任编辑高琪、英文译者代表石文静、媒体代表光明网记者张倩也分别表达了对《图典》这套书的理解,提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在后申遗时代的保护设想等。

最后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总结提出,《图典》这套书很好地体现了北京学研究所一直以来坚持的“时-空-人”结合、“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的研究视角,在后申遗时代“保护”仍然是重中之重,可以“北京中轴线文化讲师”为抓手探索城市文化讲师的培养和利用途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北京经验”。她同时对北京中轴线博物馆的选址提出建议。

随着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保护已迈入新阶段。《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的出版将以双语形式架起国际交流桥梁,助力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讲好北京故事和中国故事。(龚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