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态散文集《米仓山下一块田》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浪读书

4月10日,由文艺报社和重庆出版社主办的《米仓山下一块田》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何浩,重庆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岭出席并讲话。《人民文学》原主编施战军,原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海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李利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张文敬,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红叶,中少总社科教中心副总监、编审冯臻,《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等近20位专家学者和作者李姗姗与会研讨。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主持。
《米仓山下一块田》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温情的儿童生态散文集,作家李姗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川北乡村的四季风物,描绘了儿童心灵成长的轨迹。《米仓山下一块田》以季节为序,分为“春播”“夏花”“秋收”“冬藏”四部分,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绿水青山,真实反映了乡村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本书是对乡村生活、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以文学的形式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乡村之韵和文化之魂。
吴义勤表示,《米仓山下一块田》犹如作者献给家乡的抒情小夜曲。此书选材富有乡土特色,聚焦于乡土儿童生活,从孩子的视角生动描摹出农事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表现四季轮转间乡土儿童的成长历程,传达对乡村生活的深刻认识。书页间蕴含的细腻亲情、浓厚乡情感人至深,主人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亲和友善的品质能传递给读者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会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儿童向善向美的价值观。文字清新、朴实、自然,富有童真童趣。
何浩表示,《米仓山下一块田》以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既陌生又亲切的田园景象,那既是作者个人的精神原乡,也通过对那山、那水、那人的回望,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人性与自然相融相依的美好时光。本散文集以孩童的视角深情书写守望相助、敦亲睦邻的淳朴乡风,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农作智慧与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丰富的文学意象串联起岁月、亲情、记忆和故乡,呈现了大地的美、勤劳的人、温暖的爱和勇敢的心。
高岭谈到,《米仓山下一块田》写就人类与土地跨越时空的原始对话,蕴藏着城市化浪潮下乡村儿童特有的生命律动。作者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寻得诗意的平衡,既未粉饰乡村生活的艰辛,也未回避成长的困境,让成长的伤痛在大自然的抚慰下得以升华。它为小读者们打开一扇同自然和文学深度对话的大门,引领他们走进人类最纯粹的耕种时光,领略乡村、田园与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研讨会现场(摄影:王泓烨)
施战军谈到,作者用明敏的笔触生动绘出一方天地中的时光之诗、田野之美、生命之恋。山峦起伏一般的书籍外封立体设计别出心裁,文字描写引人入胜,有着表里如一的美好。作品细节的刻画让读者过目不忘,如“火笑”一词,形象模拟出火柴划出之后发出的声音,又喻指乡村所有生命形态总是充满生命的笑意。劳动哲学是作品的底色,犹如无形的地核一样存在。乡里亲情、伙伴友情,最后都归为万物共情和作者心底的真情。
与会专家认为,《米仓山下一块田》体现了作者的儿童本位观念,借由儿童视角再现了上世纪市场化经济初期川北山乡深处的风貌民情,以一块田地的景观变化折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作品是对乡土童年的重构,还原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充盈着哲思。《米仓山下一块田》提醒数字化时代的孩子们多多关注乡土和自然,回归新时代的人情伦常,在鲜活的生活里探寻个体成长之路。作品文风真诚自然,语言清新纯净、明丽洒脱,在散文中注入了小说笔法和童话笔法,是新时代儿童散文的跨文体探索。
李姗姗动情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和本书的创作经历。她谈到故乡丰富多彩的大地景观,这是她记忆中最宝贵的珍藏,是她最重要的写作资源。她说自己的文学启蒙源于小时候的阅读,她从小学就开始关注文字的不同模样,文学一直陪伴着她的成长。她认为每个人虽然渺小,但是都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像《新华字典》里的每个字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