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绵延处 童心筑文章:当代名家文化研学营圆满落幕

新浪读书
为献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推动研学实践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文件精神,2025年1月18日至2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名家文化研学营:用文字搭座北京城”圆满落幕。
“说起北京的文化,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故宫,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这里,而是人文社。”六年级的朱清妍同学在作品里写到。在这场跨越六日的文化寻踪里,上海阅读实验室的同学们与七位研学导师热情互动,在故宫飞檐下聆听营造法式,于科学殿堂中触碰芯片奥秘,更在文学盛宴里品味人间烟火,在魔法课堂里与译者热情互文。

“当代名家文化研学营”学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合影
周乾博士:重檐斗拱藏天工
研学首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携《故宫古建筑细探》专题讲座,为同学们揭开了故宫建筑的神秘面纱。从“德浴堂热水系统”的匠心设计到“地龙取暖”的御寒智慧,周乾老师生动有趣又不失专业性讲授,让同学们深刻感知到了这座建筑群蕴含的科学与文化智慧。上海阅读实验室的创始人晶晶老师也不禁赞叹:“这真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讲座结束,周乾老师赠送给学生们故宫主题的年趣手偶,同学们也纷纷和周乾老师签名留念。

周乾博士讲解《故宫古建筑细探》

参观故宫
陈建宾主任:铅墨丹青传薪火
行程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文社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在人文社会议室里,教材出版中心主任陈建宾详细介绍了人文社社史,讲述了书籍设计师、作者、编辑如何相互合作,带着对书的敬畏和坚持,做出一本本经典的书,让阅读成为一件更有趣的事,并为学生们提供了选择好书的建议。分享结束,同学们在编辑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走进各个编辑室,深切体会人文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工作环境。

小学员们参观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学员们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室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书
翟灿主任、译者向寻、冬翌:名编趣译启文思
《哈利·波特》作为人文社的重磅引进作品,影响了无数读者对奇幻文学的热爱与探索。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翟灿与《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的译者向寻、冬翌老师,联袂展开“魔法课堂”。翟灿老师作为“哈利·波特”系列和“神奇动物”电影剧本系列的责编之一,为同学们分享了翻译过程中的趣事与实用方法,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如何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完美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同时保留其原有的魅力和内涵。

编辑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哈利·波特的爱与魔法”

魔法课堂
向寻、冬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深入探讨了“哈利·波特的爱与魔法”,分析了这一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爱与勇气的力量,以及魔法背后所传递的深刻寓意,并为家长们提出了陪伴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实用方法。令同学们欣喜的是,他们不仅获得了“哈利·波特”3D木质模型,“哈利·波特”系列的译者马爱农老师也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珍贵的签名版图书,鼓励孩子们继续探索魔法世界,用文字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奇幻故事。
陈宝钦教授:科学创新启鸿蒙
活动第三站,同学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学营邀请我国微电子科技领域的泰斗陈宝钦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微电子如何把沙子炼造成芯片,以魔方为例谈谈学习方法问题”的讲座。陈教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从矿石收音机到光刻技术”的七十年科研长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沙子如何通过微电子技术变成芯片的奇妙过程,同时分享了微电子技术在太空探索中的应用,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还以魔方为例,向孩子们传授了学习方法,揭示了创造力背后的思维模式。

陈宝钦教授带来“沙子如何炼成芯”的讲座

学员们参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伟副总编辑:人间至味是清欢
晚间,同学们来到了曾经的礼烈亲王花园,如今的祺菜餐厅。同学们品尝了汪曾祺先生自创的塞肉回锅油条等系列美食,感受汪老寥寥数笔,却能让读者感觉到活色生香的高邮菜品。“汪老的文字就像这道菜,朴素里藏着乾坤”,《汪曾祺全集》策划人刘伟老师将文学品鉴化作五感盛宴,为同学们现场深入解读汪曾祺作品,并分享自己在策划、编辑《汪曾祺全集》八年时光中的艰巨、琐碎和感动。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幸运地获得了刘伟老师的赠书,兴奋地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味觉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

汪曾祺作品

同学们通过美食深入解读汪曾祺作品
作家张菱儿:妙笔生花绽新蕊
研学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造就了创新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一代代大师从这里走向世界。同学们在这里见证了各院系的风采与魅力,传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接续先辈百年来的理想火炬,成为北大精神的传承者,青春理想的接力者。

研学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北京大学
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为孩子们讲述了文学创作的奥秘与乐趣。她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同学们在张菱儿老师的指导下手握创造之笔,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灵动的思维,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绚烂作品。张菱儿老师现场为同学们的作品提出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并抄录诗歌送给他们表示期许与祝福。在她引导下,同学们稚嫩笔触间已见文学种子的破土之势。

儿童作家张菱儿为孩子们讲述了文学创作的奥秘与乐趣
这是一场关于文学的旅行,也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里,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悟文化,用笔触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思。当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北京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是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一段将伴随他们一生的珍贵记忆。
本次研学营特别展示《韵味北京》、《北京研学游记》等优秀作品,这些游走在北京文化与文学间的精彩书写,恰似中轴线新生的文化基因,将传统文脉的密码编译为文学的篇章。正如我们在策划研学活动时所言:“当学生们用文字搭建的北京城在地平线升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申遗成功的庆典焰火,更是文明传承的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