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多巴胺说了算》

新浪读书

关注

在我们的身体中蕴含着一种很有趣的物质——多巴胺。

多巴胺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大脑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习惯。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很多感受和行动都是由它控制的。

由三余识途策划的新书《多巴胺说了算》,通过跨学科理论相结合,用快乐因子理论生动地解读生物本能,深入分析群体美德的根源与个人行为动机,有助于读者增进自我认知,理解社会百态。

作者团队介绍:

谢东良: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先从事生物医药研发工作,后长期在大型企业集团从事城市发展与产业研究工作,曾担任“创客中国”浙江总决赛评委,株洲高新区、上饶市高铁新区等单位发展顾问。

黎恒: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博士,企业管理博士后,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管理学),教育部应用心理学学位评估专家,浙江省组织行为学学会理事,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公益导师,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

作者团队依托多年对大众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结合生物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多个社会热点议题,并挖掘其中的内涵,包括生物本能、人类本性、群体生活、知识与美德等问题。

本书围绕人类的欲望、痛苦与善恶,立足于生物科学和逻辑推导,系统性地回答了“人类的欲望从何而来”“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善与恶又是从何而来”等哲学问题,并以此解释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底层生物学逻辑。

内容简介:

书中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追求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又有何意义?

原来生物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为了生存和繁衍人类进化出了各种欲望,每一种欲望背后都有其生存和繁衍的意义。比如食欲是为了生存,情欲是为了繁衍,优越感是为了改善现状,炫耀是为了展示自我获得社交优势,看热闹、追剧是为了学习技能,游戏是为了演练技能等等。而调节我们欲望和感受的就是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亲密素等快乐因子。但这些快乐因子并不是为了我们享乐而存在,而是基因的指挥棒。基因通过以上四类物质让我们感受快乐或者难受,从而指挥我们趋利避害,获得生存优势,让基因和生命得以延续。

正是因为基因通过多巴胺等快乐因子调节人类行为,所以表面上看人类在追求金钱、名利、实现自我以及相应的快乐,其实生物学底层是在追求多巴胺等快乐因子。多巴胺总是瞄准那些对生存和繁衍“有意义”的事情,越有意义,期待就越强,分泌的多巴胺就越多,达成后获得的快乐也越多。多巴胺的分泌机制决定了马斯洛的人类五层需求。五层需求之所以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在不同级别,获取多巴胺的效率是不同的。当一无所有时,解决生存需求所获的多巴胺效率是最高的,渴极了喝口水,饿极了吃口饭,都能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这最简单高效。但当基本生存解决之后,你再去追求更多的吃喝就不能获得更多多巴胺,就得去拓展多巴胺“新市场”,开始追求舒适的环境、稳定的工作等。当这些需求满足后,多巴胺分泌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又得去开拓“更新的市场”。。。

多巴胺等快乐因子也决定着我们的经济活动,比如获得商品/服务会获得快乐因子,花掉钱会失去快乐因子,只有当获得商品得到的快乐因子大于花钱失去的快乐因子才更能促进交易。

人性的“善恶”也与多巴胺等快乐因子有关。在进化史上,群体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竞赛(比如蜂群)。一个群体的强大,有赖规模、凝聚力、社会效率三个维度不断进步。要演化出庞大团结的群体,仅靠个体的自私自利是不行的,得靠人类的友善、诚信、同情、公正、智慧这些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就与血清素、亲密素、多巴胺等息息相关。所以人类也不是“本善”或者“本恶”,而是为了个体利益进化出了自私自利的一面,为了群体利益又进化出了“善”的一面。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有时一致,有时又不一致,我们的善与恶,各种博弈与策略也是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复杂的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