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70后的心灵回溯:骆平长篇小说《野芙蓉》新书分享会举办

新浪读书

关注

11月5日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方所联合主办的“时光不老:70后的心灵回溯——骆平长篇小说《野芙蓉》新书分享会”在方所成都店举行。本场活动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林国栋主持,国家一级导演、演员欧阳奋强,著名编剧、作家张勇,《野芙蓉》作者骆平与各界读者分享了阅读《野芙蓉》的感受,通过女性的心灵成长史探究世界与内心疆域的隐秘凝视。

《野芙蓉》书写了一段跨越两代人的情感纠葛。自幼时起,史佑便对青梅竹马程国庆产生了爱慕之情,在随后的一生中,她都未曾放弃对程国庆的追逐。然而,在即将得到爱人的时刻,史佑却因程国庆之子程青书造成的一场意外而失去一切。十几年后,她重返故土,与程青书不期而遇,这一次,程青书为她带来的不只有一份她早已洞察的心意,更有一段迟到了多年的真相……作者骆平文字功底深厚,文笔细腻优美,感人至深。她的文字间流淌着恰到好处的哀伤,明明是一出悲剧,却又在结尾处给予读者温暖与希望。在现场,许多读者纷纷分享了那些打动自己的小说段落,以及和小说中的情节相似的生活经历。

许多友人表示,与骆平以往的作品相比,《野芙蓉》的风格似乎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骆平分享了创作《野芙蓉》时的生活状态。这本书创作于2020年寒假,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状态在那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分水岭,在那之前,我更多处于一种向外凝视世界的状态。我是生活的参与者,但同时是创作者,所以我在大多数时候选择成为生活的旁观者。我会不断向外凝视,并书写、记录生活。那个假期很奇异,因为我呆在家里,这个封闭的空间在心灵上也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内省的机会,我开始向内凝视我的感受。那些回忆中的很多细节,不知不觉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特殊背景下的创作让骆平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她选择让焦虑和惶恐消失不见,接纳一切的发生。于是,她发现自己的灵魂开始变得柔软、放松,会静静聆听和接纳来自内心的声音。

在创作《野芙蓉》之前,骆平的小说很少涉及到她的现实生活,但《野芙蓉》是不同的,这里有狮子山,有过去的生活经历。尽管故事和人物是虚构的,但场景、记忆、风格和氛围却是切实存在过的。骆平表示,“在这本书里,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一种要爆发的状态,所有的记忆在一个时间节点开始绽放。在这种自省的过程当中,我把过去所有经历过的氛围,还有感受、风格一块儿凝聚到了故事里面,这可能就是创作状态中的最大变化。”

欧阳奋强表示这本书触动了他的情感神经,让他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这部小说书写了太多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回忆,情感回忆,以及与狮子山有关的回忆。很多很多,可以说千言万语都道不尽。”那些尘封多年的,关于青春时代的点点滴滴又重新浮现在“70后”一代人的眼前,同时也给普通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野芙蓉》书写了“70后女性”的心灵成长史。骆平认为,每一代女性朋友们在成长经历中所接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对她的心灵塑造方式、样态也是有所区分的。“70后成长的过程跟60后不太一样,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变化或者是风浪。我们在相对比较平静的、定型的思想意识大背景下成长起来。”因此,起初她们容易落入“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中,而当经历过生活磨砺之后,又最终跟他人、跟世界、跟自身达成和解。“这个时候她们会开始接受和认同,这个世界的黑与白之间不仅有灰色,还有深浅不一的其它多种多样的颜色。”

张勇出生于1969年,与“70后女性”的成长年代十分接近,她阅读《野芙蓉》时更是有所触动。她认为,骆平用文字点动人家内心最脆弱的一根弦——怀旧的弦,将一个悲情的故事写得一点也不悲情。“她的文字炉火纯青,用女性视角慢慢告诉我们一个纯情的故事。时光倒流,两个人的不同回忆像插播一样慢慢带读者走进这个故事。她的感情比较细腻,同时有着学院派的丰满。”同时,作为编剧的张勇还表示《野芙蓉》是一个适合拍成电影的文本,并期待这个故事有一天能被搬上银幕。

《野芙蓉》的文本流速是缓慢的,却又装着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细腻体悟,以及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中,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彰显。“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活本身。其实我们经历的每一个时刻就是意义本身所在,就像刚刚活动中讲到的,那些醉酒的时刻,痛苦的时刻,心如刀割的时刻,其实就是意义本身所在。我们去经历,我们去回忆,其实就已经让生命的丰盈度,包括视野、宽度、广度不断在延展、拓宽。”骆平这样说道。(吴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