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桑本谦《法律简史》:用“返还法则”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

新浪读书

关注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桑本谦的新作《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它是支撑人类文明的一条主线,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和法律打交道。然而,在多数读者的印象里,法律充满了行话、黑话,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把法律武装成知识的壁垒,极高的专业门槛使得大部分人只有在遇到纠纷时才想到它,法律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令人望而生畏。

既然如此,拨开覆盖在细节之上的缠绕枝蔓,理解法律的深层逻辑,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就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的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重新理解市场、政治、生态、人性等常识性问题。

作者桑本谦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他在此书的序言中首先强调了“法律简史”是逻辑的历史,而非真实的历史。在一般人眼里,历史是一些过去的故事,具体到法律人眼里,则可能是那些伟大的法典,闪光的思想,还有卓越的法官、律师和法学家等。但在桑本谦看来,历史还可以是一种知识编码,一个按照时间顺序(这里指的是逻辑上的先后次序)组装法律知识的框架,最终是为了呈现法律的底层逻辑。它究其根本是一个算法,本书将其锁定为“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古老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

在作者的讲述里,从逻辑出发的“法律简史”就是“返还法则”在法学领域由简到繁、不断演化的历史。

所谓返还法则,就是演化博弈论中的著名策略——“以牙还牙”。倘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返还法则就是x = y,即刺激=反应,或输入=输出。返还法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算法,所有复杂的法律制度都是由它演化出来的变体,就像根上孕育出的茂盛枝叶。支持这个推测的重要根据就是返还法则的简单性,如果简单的东西总是更早出现,那么最简单的东西就可以被视为最早的源头——确实找不到比返还法则更简单的制度逻辑。

传统法学倾向于把法律分割成不同门类的领域,这种思维模式固然能够让初学者快速“定位”各个部门法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却制造并加深了法律内部的割据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法学理论的权威性。在《法律简史》中,作者则认为,只要理解了法律的底层逻辑是返还法则,就会发现看起来“各自为政”的部门法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本质上都是返还法则在不同领域的制度演化,在功能上则通过模拟市场来管理社会。这种联结思维打破了由传统法学思维制造的割据状态,让看起来“枝叶繁多”的法学理论变得简洁、清晰、层次分明,同时,它也打破了法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壁垒,实现了不同学科、不同理论之间的融会贯通。

本书是一本专业、严谨、兼具颠覆性与可读性的法学通识作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打破了一般的“门外汉”对法律的刻板印象,有助于人们从日常熟悉的思维逻辑出发,理解法律的内在演化过程及其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对于有法学背景的专业读者而言,本书破除了部门法之间的藩篱。作者通过对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追本溯源,梳理出它们背后的共通法则,进而总结出一套底层逻辑,指导法律人解决一些之前看似疑难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运用法律。

本书在讲法律的同时,对市场、政治、生态、人性等和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性问题也进行了论述,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文学、历史、生物、生态学、经济学、工程学、逻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以联结思维和跨学科的视角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厘清常识不但可以帮助读者开阔视野,还可以将真正的问题以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满脑子知识只是一盘散沙,那和满脑子八卦也没什么区别。知识不见得产生力量,只有组织良好的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这一打破学科壁垒的尝试十分难得,为当下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