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百年钢厂中的百味人生: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出版

新浪读书

关注

2022年9月9日下午,长篇小说《钢的城》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十月》杂志、湖北省作协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发布会。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何向阳、潘凯雄、陈东捷、杨庆祥,著名作家周大新等在会上做精彩发言。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发来祝贺视频。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代表出版方做介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公司总经理李岩致辞。中信特钢常务副总裁王文金出席会议并致辞。

《钢的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工业题材现实主义作品,分上下两部,共53万字。小说从1994年底的一场普通工人的婚礼写起,写钢厂的劳模、改革者和普通工人三代人在钢厂改革转型、资产收购并购以及贸易战中的故事。小说生活扎实、视野开阔、充满理想主义者的情怀,既写出了百年钢厂的生存韧性,也塑造了工人群体的心灵雕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书是向中国钢铁的历史、中国钢铁人致敬的图书,是难得的从生活中长出来,从阅历中熬出来,从对文学的赤诚中炼出来的作品,是近些年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工业题材的重要收获。这本书虽然是写一个行业的,但绝不局限于行业小说,而是注重行业与社会的关系,堪称在改革大潮中砥砺奋进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与电视剧《火红的年代》关注西部钢铁工业发展不同,该书以位于湖北黄石的最早的钢铁企业大冶钢厂为原型,以1994年到2018年,钢铁企业在改革中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新的火红年代的故事,字里行间带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印记、中国改革者的使命担当、中国工人钢铁般的意志和炉火般的赤诚。其中改革者易国兴、祝大昌、俞刚,普通工人吴回芝、活宝、赖子、叶老实等形象颇有典型性,塑造得可亲、可敬、可信,钢铁人的百味人生跃然纸上。

作者罗日新,曾是大冶钢厂的技术员、分厂副厂长。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仍从事钢铁行业。他概括自己的大半生为:炼钢、卖钢、写钢。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曾发表短篇小说、散文等多篇,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北黄石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钢的城》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全文在《十月》杂志刊登并召开研讨会。该书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奖项。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认为,罗日新的写作体现了非常强的专业精神,赞《钢的城》这部作品赓续了湖北文学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近些年湖北文学十分重要的收获。新晋鲁迅文学奖得主、评论家杨庆祥认为,罗日新的对湖北钢铁成功重组的书写,提供了与东北的工业题材非常不一样的经验,这是现代化转型中非常成功的经验。相对于擅长书写失败和悲剧的文学,这样的书写显然更有时代意义。历史上,曾经有马钢宪法、鞍钢宪法,如今,《钢的城》提供了临钢办法,同时,小说在以故事、人物、命运为主体的同时,也讨论和关注社会问题,在社会科学的视野范围内探讨效率与公平、分配正义、现代化道路的走向等等,由此,《钢的城》接续了由茅盾的《子夜》建立起来的宝贵传统,具有社会科学标本的性质。

钢的城:城市地标和城市名片

作者这样描写《钢的城》钢厂原型:

临钢有百年历史,前身是晚清洋务运动中,总督张之洞主政湖北时兴建的汉阳铁厂,也是当时清政府治下惟一的新式钢铁企业。后来盛宣怀任经理时,奏请清廷,合并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改为官督商办,成立了汉冶萍铁厂矿有限公司,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间有一段时期曾被日本人控制,抗战结束之后才回到中国人的怀抱。一九四九年之后,钢铁厂重新兴盛,位居中国八大特钢企业之首,有“共和国工业摇篮”的美誉。这摇篮里,有数万名工人、数万个家庭,由此又衍生出为这数万家庭服务的行业:医院、学校、托儿所、菜场、商店、电影院、广播站、邮政所、银行、饭馆……钢厂于是成了钢的城。

这样一座钢的城,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钢铁企业。共和国成立后,航天、国防、军工的特种钢铁部分出自这里。然而,1994年年底,这座钢的城面临着钢材积压、欠债数额巨大、工人无法发工资的困境,同时也迎来了铁腕改革者易国兴。他依靠新生代分厂厂长祝大昌、傅佳钢,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起初,他真抓实干,摆问题、减冗员、正风气,同时也触动了老一代、保守派和非激进改革派的神经。很快,一批工人被分流了,两个特种钢实验室被撤销,钢材生产全部转向民用。企业重新恢复了一些活力,这也给了易国兴更多的胆气,他壮士断腕、除旧布新的改革步伐一时间停不下来了,他瞄上了代表临钢辉煌历史的西总门,于是,在是否拆除西总门的问题上,矛盾集中爆发,祝大昌等一批骨干辞职,民用钢铁的春天很快过去,特殊钢材的需求与日俱增,易国兴的激进的改革遭遇了挫折……

此时的“钢的城”依然有烟火生机,然而,这生机中又埋伏着危机。昔日的炉火熊熊、钢花璀璨沉寂下来。这座长江边的钢铁城市该往何处去?好在俞钢等新一代改革者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有学历、有技术、有胆略、有章法、懂法律、懂资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改革更懂得在视野开阔的前提下综合权衡、审慎决策,于是,临钢重新以市场为导向重视技术革新,重新走上了国有企业的振兴之路。

作者带着深沉的眷恋和忧思,书写自己置身其中的钢的城,书写自己一起流汗的工友。与此同时,因为距离工厂的改革决策比较近,他也在时刻思考钢厂发展的合理化路径、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变化的轨迹,乃至中国工业发展、以钢铁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城市的发展等等问题。书中多处写到生产一线,写到钢铁知识,写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些技术和场景。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说:“这是一部内行人书写的钢铁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有历史、有情怀的城市传记。《钢的城》是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历史的文学缩影,是新时代钢铁企业改革发展的解剖样本。”同时,他认为,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收获。最近,中国作协开展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都旨在让作家深入基层,回归火热的生活,让文学作品扎根生活、讴歌时代,而《钢的城》用成功的文学实践,再次阐释了生活之树常青。作者就老老实实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但却显示了文学的巨大包容力、概括力、阐释力和感染力。

钢的人:爱情和亲情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周大新,从《钢的城》中看到了活生生的钢铁人的生活。他们怎么办婚礼,夫妻怎么吵架,工友怎么交往。书中写活了四个男性形象:易国兴、祝大昌、俞钢、祝国祥。尤其是败家子祝国祥,是《钢的城》为文学贡献的“新人”。

最可宝贵的,是它写到了改革的各个层级。书中既有易国兴等改革决策者、弄潮儿,也有祝大昌、傅佳钢这种管理骨干,孙锦西等技术骨干,还有活宝、赖子、叶老实等普通工人。全书大小人物60余个,共同谱写了一曲钢城改革发展的变奏曲。作者罗日新介绍说,这些人物大多都有原型,是自己的发小、工友、领导、合作伙伴,他在他们身上体会着阶级情义和兄弟情分,更体会着一起走过大时代,共担风雨、共建功业的创业激情。他说:与其说是我自己在写《钢的城》,不如说是我的兄弟姐妹们跟我一起书写了这部书,无论着墨多少,他们都是我心里的主角,时代的主角,钢的城当之无愧的主人。

在他们如钢似铁的性格特征之外,作者也写到了他们的“绕指柔”,写他们的爱情和亲情。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对此印象深刻,她认为,作家对这些情义的书写,调和了作品的基调,让一部以钢铁为基础的作品更增添了温婉的气息。

其中吴回芝和毛仁银的爱情、薛三妹和祝大昌的心意相通,甚至易国兴的铁汉柔情等等,都是小说中难得的“柔性”元素,为作品的厚重基调增添了玫瑰色的烟火气息,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书的下部用更多的笔墨书写了亲情,尤其是家族企业,兄弟间的相爱相杀,这也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评论家潘凯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对《钢的城》进行了解读,认为该书虽然体量庞大、人物众多,但繁而不乱,每个人物都基本立起来了。而且人物塑造也做到了有细节、有故事、有血肉,有些人物还做到了有标签。标签并不一定就不好,尤其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标签可能是一个识别度。比如祝大昌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俞钢的“心动不如行动”等等。同时,这些人又都有个性,符合生活真实和人性逻辑。

钢的魂

与会专家一致讨论,《钢的城》塑造了钢的人,也塑造了“钢的魂”。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认为,《钢的城》直面工业题材书写的难度,写出了钢铁人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这是整本书的“魂”。同时,作家周大新认为,这个“魂”中还应该有对改革的观察、记录和审视。每个人面对改革的态度、诉求,恰恰构成的是改革的洪流。而有感于《钢的城》对钢铁行业的人与事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大家发现,作品中处处都彰显着来自钢铁人灵魂深处的精神,一种刚性、韧性所决定的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这是整部作品的魂。

无论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者,还是艰难创业的下岗工人,他们身上都保留着钢铁人在炉火钢花中淬炼出来的意志品质,那就是绝不向生活的苦难低头,保有劳动者质朴又高贵的自尊心。小说这一点十分打动人,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钢铁人世间的生命的尊严和担当。当然,作者并没有因为对描写对象充满感情,就忽视人性的复杂性,他写到了被利益诱惑而沉沦的傅佳钢,写到了溜须拍马阻挠改革的田鸣健,也写到了小偷小摸,投机取巧。但他们总是难成主流。小说关注到了人性百态,但更写足了道义正气。生活是复杂的,扎根生活的文学也具有复杂精神,这使得一部文学作品具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曾经文坛流行的“底层文学”,总是会写底层人的苦难与隐忍,却难写出他们的骨子里的昂然活着的大气。杂志发表的时候,他们也是注意到了作品的这种气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小人物的书写,更符合时代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真实是这部大作品最突出的气质,也是这部作品的“魂”。

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则从湖北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钢的城》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这部重头长篇小说,是钢城黄石在文学上的集中反映,也是湖北作家罗日新耗费十四年的心血之作。他从自己从国企到私企的亲身经历出发,不仅抓住了钢铁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灵魂作用,写出了钢铁人的灵魂,抓住了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的魂,同时,更写出了自己的灵魂的声音:尤其下半部,可以看作作者的半自传。中国钢铁人有钢一样的意志,有火一样的情怀。作者全情投入,书写自己经历的时代,自己身边的人,因而使得整部作品非常具有感染力。

最后,作者罗日新以《感恩“钢的人”》为题发表感言。他说:我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他说,灵感不仅仅是创作灵感,还有销售灵感、炼钢灵感、人生灵感、生活灵感,人与人相遇的灵感。对他自己来说,还有父亲从不支持他写作,到支持他写作的刺激灵感,有他在美国休斯敦亲历贸易战的灵感等等,而这无数种灵感,汇聚成了他写作的力量。他希望用这种力量,赋予《钢的城》这本书钢的质地、钢的音色,奏响中国钢铁工业继续向前发展,中国钢铁工人不断获得新生活的动人乐章。

目前,该书已经入选中国作协“影视迁徙计划”,同名影视剧正在筹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