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她”分享《对镜》:以她为镜,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浪读书
听到洪流中的细微声音,捕捉日常中的暗流,记取这个时代女性的声音和女性生活的样本,照亮被遗忘在角落的灰暗与幽微,让人看见每一个隐形的“她”——这是许多女性写作者共有的文学价值观,也是她们努力传达的人生态度。

张莉、水木丁、季亚娅、柏邦妮分享张莉新书《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的阅读感受
2022年8月26日晚,张莉、水木丁、季亚娅、柏邦妮,一起做客SKP RENDEZ-VOUS,分享张莉新书《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的阅读感受与她们的写作故事。四位“她”,拥有学者、作家、编辑、评论家、自媒体人、编剧等多重身份,展现了属于女性的各种模样、各色人生、各样风景。
对镜:从“她”的命运与选择,看见自己
在刚刚公布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张莉获得了文学理论评论奖。作为学者的她,一直希望跨越象牙塔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尝试在文学文本与公众的关切之间建立联结。她讲授“女性文学课”,从“女性身体”“爱情话语”“成为母亲”等女性切身体验出发,通过丁玲、萧红、张洁、铁凝等作家的文本分析,以文学之“镜”照出女性存在的此时此刻以及历史和曾经。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花城出版社)是张莉今年出版的新书。她介绍写作这本书的初衷:“这些年来,我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越读就越认识到,文学研究者、文学教师的摆渡人角色,也就越来越希望能将那些美好的文学世界介绍给更年轻的读者。所以,很希望读者们通过这本书爱上那些作品,去重读本书中提到的作家。”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困扰,所以《对镜》这部作品采用了问题的形式来建构,比如“女性在爱情中如何成为自己”“何为女人的体面”“母亲形象的多样性”等等。“我所尝试的,是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解读文学作品,用以纾解我们今天的困惑和疑难,也就是说,我想和大家一起向这些作品学习如何理解世界。”
作为“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张莉努力尝试以一种互动的方式重新理解女性文学或者是女性命运。“我有个活力四射的研究生团队,我要说,这本书也得益于和年轻人们的互动,有时候他们会给我提出问题,提出他们的困惑,我对年轻人的解答也体现在这本书里。”

《对镜》从典型的文学形象中映照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生存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不是高深的课程,它把阅读视为一种分享,邀请最普通的文学读者一起共赴经典文学世界。女性视角让人更包容和更开阔,会让我们看到不应该忽略的、更广阔的世界。张莉说:“我希望这本书是一种美好的陪伴,是读者随时在地铁、咖啡馆,或者美甲店里可以翻开的一本书,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地阅读,它适合碎片时间阅读。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在未来某一个特殊的时刻,想到这本书里我讲到过的某位妻子、某位母亲、某位女青年、某位中年女性,如果她们的故事能让你在某一刻不胆怯、不孤独,能有同伴或者同路之感就再好不过了。这本书的名字叫‘对镜’。‘对镜’在古代的意思是‘对镜贴花黄’,但在我这本书里,是‘以她为镜’。有时候她做得比我们好,我们可以向她学习;有时候她做得没那么好,我们可以从她具体的处境里面反观自身。”
不管是做女性文学研究,还是做文学批评,张莉都受益于自己的文学阅读。所以她也希望《对镜》能够给那些身处相似处境的女性朋友们向上的力量,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以之为镜。“最重要的不是成为镜中的她们,而是成为我们自己。”

《对镜》分享会现场
文学/影视/写作 为什么分男女?
柏邦妮:女性天生有一种很强的共情感
为什么对镜一定是女人?为什么女人一定要对着镜子观看自己?在过去很漫长的时间里,女性由于社会空间太小,只能待在家庭和房间里,能看到的风景只有镜中的自己。
“所有女性画家的作品都是对镜的自画像,因为她没有别的模特,没有广阔的空间去征服、去占有,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多么有价值,只能回到内室对着一面镜子看看自己。”专业编剧、高人气作家柏邦妮说:“在女性形象和女性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这好像就是女性的特点,我们一定会回到自身去思考这个问题。男性是向外的,扩张型的、征服型的;相对的,女性是趋内的,回到自我问自己应该怎么样。所以‘对镜’这个词打动了我。这个意象本身既简单但又很有穿透力。我特别喜欢张莉老师这本书叫‘对镜’。”
“我觉得女性评论家和男性视角有很大不同,男性的很多思维写作还是理性的产物,是大脑的产物,他会去布局、谋篇、思想意识、思想境界。但是女性天生有一种很强的共情感,她会去想这个人的生活处境,她在里面有多难,她有多么疼痛。张莉老师在《对镜》里的评论是带着血肉的质感和痛感,它是人类躯体本身很温热的感受,是打断骨头扯着筋的,可亲可感的感觉。”
水木丁:如果羞于用自己女性的语言去写作,不会写出好作品
水木丁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她经常会被认为比较像男作家,根本看不出来是女作家。“其实女性的语言跟男性的语言不太一样,女性的语言非常善于用比喻句,非常会修饰。比如张爱玲的语言就是非常漂亮的女性语言。我大学的时候看海明威‘八分之一的冰山创作原则’,当时觉得那是必须要遵守的。后来等我慢慢写成熟以后,发现海明威也变成了我们后面所有作家的牢笼——必须去遵守的八分之一理论,成了我们的束缚。尽管我知道它还有很多优点,可是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到达不了,因为非常简洁的说话方式,那是男人天生的语感。”
《对镜》精选了18位文学名家,细读22部经典作品。水木丁非常喜欢其中的王安忆小说《我爱比尔》,她说:“小说女主角是一个文艺青年,她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她既不是完美的女主角,也不是完美受害者。她有虚荣心,有私心,但她没有害人之心,但是却慢慢走到了很不好的境地。我对她充满了同情,同情她迷失自我的状态。”
《对镜》里《我爱比尔》这一讲提出的问题是“女性在爱情中如何成为自己”——爱情里的女性,是隐藏本真的自己,成为别人喜欢的人,还是成为本来的自我呢?“在《我爱比尔》里,我们会看到,真正的爱情是成为自己,永远获得不了的爱情其实是因为永远没有成为自己。”这是《对镜》给出的答案。
季亚娅:除了文学史的父亲,我们还应该找到自己文学写作的母亲
评论家、《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说:“从我们上语文课开始,在小学、中学,甚至到了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很少注意过把那些女性写作者作为一面镜子的存在,去对照发现自己的语言方式。在漫长的语文教学阶段,并没有人告诉我一个女孩子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是女性的文字。在我们的语文教材或者语文教学的传统里面,并没有那么多性别之分,或者很少意识到主流文学语言的男性特质。我觉得今天应该做的,除了寻找文学史上的父亲,我们还应该找到自己文学写作的母亲,找到自己语言的方式,自己的腔调。
“现在网络上的声音,让我感觉到这个时代有许多人对于情感方式的理解,抱着刻板的、一丝一毫不能逾矩的态度。其实张莉老师在《对镜》这本书里面,一直重复一个常识:女性这个群体包含着巨大的差异,关于阶层的,关于地域的,关于时空的差异。当从这样包容的视角,再去理解婚姻,理解爱情,理解人类最美好、最微妙、最多维的情感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是回到常识的一本书。”
张莉:普通的女性拿起笔,真正的女性写作之光才会闪耀
真正的女性写作是什么?
张莉说,“我当然希望这个时代出现萧红,出现丁玲,但更希望普通的女性拿起笔写下自己的际遇,哪怕它的文学性没有那么高,哪怕这位一辈子只写这一部作品。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会让更多女性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在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们提出了‘人的文学’的概念,关注‘引车卖浆者流’的生活。这个‘引车卖浆者流’其实就是普通人,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非常重要的传统——关注和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鲁迅先生的《祝福》,书写的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祥林嫂的一生,这是他对新文学的重要贡献,同时,我们的优秀传统也包括让那些最普通的民众拿起笔书写自己的生活。我想说的是,当最普通的女性拿起笔写自己,真正的女性写作之光才会闪耀。”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讨论女人、女性身份、女性文学、女性立场,实际上追求的是两性平等和两性理解,而不是对抗与排斥。真正的女性写作是丰富的、丰饶的而非单一与单调的,它有如四通八达的神经,既连接女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也连接人与现实、人与大自然。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
辛波斯卡写下:“我就是我 / 一个令人不解的偶然/ 一如每个偶然。” 娜拉说过:“我是同你一样的人。” 成为一位深具独立精神的女性,要从精神上保持真正的独立,才能真正具有女性精神。
以她为镜,成为最好的自己。(杜小烨)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 张莉 著 花城出版社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内容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张莉,与你共赴文学世界,看见每一个隐形的“她”
以百年文学经典为镜,照见中国女性的选择和命运
精选18位文学名家(鲁迅、丁玲、萧红、张爱玲、张洁、冯骥才、铁凝、王安忆、苏童、毕飞宇、迟子建、东西、邵丽、周晓枫、李修文、魏微、乔叶、李娟),细读22部经典作品,让你读懂女性,活出自我
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也是自己,今日女性的困惑可以在此书找到答案
女性文学,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
女性的声音、女性的立场、女性的写作,要让更多人知道
本书由“自我、困境、关系”三个与女性切身相关的维度入手,从鲁迅、丁玲、萧红、张爱玲、张洁、冯骥才、铁凝、王安忆、苏童、毕飞宇、迟子建、东西等多位名家作品里挑选出二十多个典型的文学形象,映照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生存。
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女性?谁来定义女性美?何为女人的体面?怎样理解女性情谊和互相嫉妒?金钱能否真正衡量爱情?离婚就是被抛弃吗?母亲是否也会被孩子的期待绑架?……以文学为镜,可以跨越性别,连接历史,解释当下,今日女性的困惑可以在此书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
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年选》《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我认出了风暴》等。
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