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来了,AI也来了:《青年世代》设想200年后的世界

新浪读书
两百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们?当人工智能学会思考,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假如世界由青年人主导,社会将如何改变?……近日,九零后作家李佳蓬的长篇科幻小说《青年世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李开复博士作序推荐。

《青年世代》 李佳蓬 上海文艺出版社
《青年世代》时间设定在200年以后,2221年的欧洲,是青年人的天下。刚刚大学毕业的丹尼,带着对挚友离奇意外的种种疑问,通过议员选秀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欧洲联邦议员的权力中心。看似欣欣向荣的社会背后,人工智能正在掌控欧洲的一切,机器生命正在觉醒之中,青年革命背后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迫在眉睫……
7月24日,《青年世代》新书分享会在北京码字人书店举办。作家邓安庆、行超与《青年世代》作者李佳蓬以“未来已来”为题围绕人工智能、青年社会等展开对谈。

作家邓安庆、行超与《青年世代》作者李佳蓬对谈
青年问题关照的是社会现实
“我并非文学科班出身,《青年世代》是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青年人,这本小说结合了我许久的两个疑问:假如世界由青年人主导,社会将如何改变?假如超级人工智能降临世界,与人类将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在后记中,李佳蓬这样提到自己的写作初衷。
李佳蓬说,“关于未来,我是这样去理解的,因为我会把它分成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两件事情去看,短期的未来是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我们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者是二三十年的状态,这个状态里其实很多东西是可以被预见的。长期的未来又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人类几百年之后、几千年之后,或者几万、几亿年之后会发生什么,这是更遥远的未来。科幻是能让你的思想延展到未来的一种方式,就是延展到你活不到未来的一个方式。通过这样的想象,我们的生命被无限扩张,我们仿佛变成了一个活在几百年之后、几千年之后的人了。”
青年人掌握政治是《青年世代》的基本设定,书中制度的捍卫者们,甚至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赞美青年”。“青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假如说分成青年和老年来看的话,的确有不同的点。青年这个群体一方面朝气蓬勃,初生之犊不畏虎,觉得天下我最牛;另外一方面,他也很容易被鼓动操纵,包括容易被利用,包括他根本没想清自己的方向,但是往往这帮人是最有活力,最有生产力的一群人。另一方面,整体社会的发展,大家都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又是不可否定的事实。”触动李佳蓬对青年政治的思考,源于英国脱欧事件。关注投票细节数据后,李佳蓬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投票率和支持率均差异悬殊,“可以说是老人让英国脱欧的,但十年以后承担弊端的大多是年轻人,这是不公平的。”
邓安庆也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我们整个社会的传媒、商业,都是讨好年轻人的,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已经严重脱离了这个时代,被时代抛弃在了后面。读《青年世代》,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现实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世代》中老年人就是在政治体制上被扫到历史垃圾堆的感觉,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这本书,这个构思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点,而且是很有现实关照的一个点。与其说它是科幻的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具有社会现实关照的小说。”
而行超认为,“关于青年人以及青年人在这个社会当中处境的问题,这也一直是每一代人都会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青年与老年不是完全割裂的,所有未来的事情,比如你70岁以后面临的问题,都会反噬到你的现在,今天怎么去努力奋斗,老年人在未来你的构想当中是比较惨的被压迫的群体。但是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所必须要面对的老年生活,而这些也会影响到你当下的生活。”

李佳蓬为读者签名
AI与人类会是共存的状态
时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对AI的讨论越来越多,“首先AI要分成小说里的AI和现实里的AI,这是不太一样的,因为我本来也是做投资的,除了医疗以外,我还做技术的投资,虽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但是接触的现状还是比较多的。其实现实里的AI跟小说里的AI相比,小说里的AI没有不能干的事,全知全能,只手遮天,控制世界,不管是好是坏,基本上它有这样的一个能力和功能。但是现实世界里面,现在距离AI全知全能的目标差得还非常远,它还是一个基于各种场景下应用,可以让我们能进一步加强工作效率,或者让生活更便捷,或者在某些点上有一些创新的AI。比如说自动驾驶,自动医疗影像诊断,包括保险的人脸识别这些。这些应用跟小说里的AI差的非常非常远。”李佳蓬表示,“只要人类在不停创造,当然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义它有意识或者没有意识的形态,但是未来是一定会存在的。我觉得未来AI与人类会是共存的状态,它不会非要消灭人类或者对人类更好,更多的可能 是一个不关心的状态。我在小说里的这个AI,它的目标是想追求一个跟宇宙中其他生命团结,或者他想要去加入融入其他生命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不关心你人类对我干什么,只要你把我放出来,让我自由地去往宇宙的深处去飞跃就可以了。”
邓安庆认为,“我们面临的与其说是AI的问题,最后还是回归到人的问题上,人在这个社会里面,个人如何保持界限?人何以为人?AI像一个镜子一样,会给出人更多更复杂的一个面相。”
行超表示,”很多时候我们对新技术的恐惧,对于未来AI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人性的不完全信任,比如每一个时代都有这种类似的技术,核武器、克隆技术,刚出来的时候都面临伦理上的争论,其实是源于人性不能完全信任。当然人性当中即使是你知道应该坚持好的善良的一部分,但是它一定也会在某种情况下激发你恶的这部分。所以这本小说里也写到了一个人性的问题,看似是一个两百年之后发生的故事,但是它是一个特别古典主义的话题,是所有的不管是关于未来、关于当下、关于历史的小说当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对于我们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自己、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纽带。“
做为跨界写作者,李佳蓬曾求学于多个国家,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的数学、统计及医学领域学位,毕业后从事金融领域相关的投行、投资工作,李佳蓬表示,自己本来就是个喜爱表达的人,又喜欢科幻、推理类的作品,”我现在做着投资相关的工作,看似与文学不沾边,但是本质上两者是有互通性的。两者都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理解一些表象、事实,得出不一样的认知。同时把这种认知转换可能说服自己,或者说服投委会,说服读者的结论或内容。所以,我在工作中对事物的观察,对人和事情的观察,对我写作《青年世代》有很大的帮助。“正如科幻作家陈楸帆评价,”这部长篇小说展现了作为90后作者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熟练的商业叙事节奏,将给当下的科幻写作版图带来新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