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钟求是《等待呼吸》新书分享会:等待是一种生命追寻

新浪读书

关注

12月26日晚7点,“等待是一种生命追寻——钟求是《等待呼吸》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行,著名作家张抗抗,著名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评论家、《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以及著名作家、《等待呼吸》作者钟求是,围绕《等待呼吸》,就理想、代际、女性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次分享会由季亚娅主持。

钟求是,一级作家,《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

《等待呼吸》是钟求是的最新长篇小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之中,他意外受伤终至离世,而她回到中国,在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经历一些无处安放的年份之后,她终于有了新的平静生活,有了新的伴侣。然而,她的内心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追寻着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作为长篇小说的《等待呼吸》,曲折而动人,精细且阔大,既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思考,又放射着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与光芒,从中能捕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精神的发展轨迹。

理想:《等待呼吸》是坚持理想主义的小说

作为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张抗抗认为,《等待呼吸》是坚持理想主义的小说,“从‘莫斯科的子弹’到‘北京的问号’,小说的故事是带着八十年代残留的那些理想主义的色彩而进入到九十年代,它的时间点设计的非常好,这就是告诉你,当一个大转型、大变化到来的时候,我们是带着八十年代所积蓄的东西或者说残留的东西走进九十年代。”钟求是把这种理想主义寄托在杜怡身上,为了替夏小松还债,杜怡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一条充满磨难甚至屈辱的道路,但她始终坚持她的爱,她依然想做一个真实的、真诚的杜怡,或者说她内心不会放弃自己真正的理想,她依然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杜怡身上寄托的理想情怀,以及她那种执着的等待,我想是在等待生命中的一种亮色。我们永远在等待着理想的到来,理想可能不会到来,但我们朝着理想一直在努力。”

“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是有念想的,这种念想不一定是非常高大上的理想,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理想是比较私人化的,杜怡的理想有一部分是她的爱情,实现不了的爱情如何在她的内心永远伴随她,这是她的理想。还有她要成为她自己,她要成为当年夏小松爱她的时候那个可爱、善良的杜怡。所以,理想到每个人身上都是很具体的,我们说《等待呼吸》是坚持理想主义的小说,究竟这个理想主义是什么?实际上小说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张抗抗说。

阅读《等待呼吸》,的确会感受到小说里面浓厚的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气息,对此,钟求是坦言,“我们60后是八十年代上大学,当时的大学校园里理想主义的东西多一些,我记得八十年代初女排胜利我们都会狂欢,中国足球取得一场胜利我们都会开心地跑到街上,我们还会展望未来,二十年以后我们再相会会怎么样。这些理想的东西已经在我的心里扎下根,尽管时间过去二十年、三十年,我们有时候也会变得狡猾,也会变得媚俗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理想主义情怀的东西还是有一部分留在我们内心,我想把这部分表达出来,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代际:小说可以凝聚代际的不同观念冲突

祝勇与作者是同时代的人,他表示,“我在这部小说里看到的是我们这代人,从我们年轻的时候一直到今天,从书里可以找到一些我们这个年龄的读者成长轨迹的影子,这部小说设计很巧妙,就这么几个人,但是它给我们这代人做了一个精神传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祝勇感慨,我们60后这代人,或者说八十年代读大学的这批人,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群体,以这个群体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非常少。钟求是的《等待呼吸》描述的恰恰是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当然我们没有那么极端,杜怡的经历比较极端,但是整个年代的迭变完全是我们经历过的。“我觉得有很强的八十年代的烙印,那个年代精神上成长起来的这批人,在面对命运转折的时候就得这么选择,所以杜怡这个人身上有非常强的必然性,尽管几十年的变迁当中有很多偶然性,但是她的精神脉络转折有很强的八十年代所赋予她的必然性。”

张抗抗笑称,作为50后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因为小说带着八十年代的痕迹进入到九十年代,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是经历的,尽管有些事情我不是很知道,比如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事情,这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另外一种因素。我们这个社会从九十年代以后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它有很多新的因素在生长,直到杜怡到杭州开了书店,变成从另外一个男子的视角去叙述,这种角度的变化,让读者拉开一种距离,使杜怡这个人物更隐秘也更立体。总之,“我认为这本书读者的覆盖面,可以从五十年代的人一直覆盖到当下,这个覆盖面还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经历了同一个时代。”

“其实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带着自己的印记去阅读小说的。”季亚娅说,自己是70后(70后晚期),作为没有实际经历过八十年代那样精神的人,这部小说最打动她的地方是关于爱情的描写,“《等待呼吸》其实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叙事,关于爱情的文本,它不是作为“恋爱的犀牛”式的爱情出现,它是有英雄主义本身,有理想主义本身,我们去相爱的时候是追随这个而去的,它恰恰和章朗那个年代,如果有一个代际的差异,关于爱情的代际差异在那,章朗这个年代的人所理解的氧气是把恋爱这件事本身当成这个年代的理想主义。”

钟求是表示,“为什么会写这本书?我自己写小说已经二三十年,写到了某个阶段,会有一个对自己的要求,我想写一部大的东西,一部‘压得住岁月,对得住自己’的作品,后来就想写写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因为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比较特殊,尤其和80后、9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写完之后,也会想知道不同代际读者的阅读感受。不过我要说,这本书不是供给喜欢玄幻、穿越、盗墓文字的读者看的,它希望遇到那些在生活中愿意思考的人。思考不仅属于脸上沾着风尘的年长者,也属于刚刚进入生活的年轻人。当然,我也必须把这本书交给时间,时间是文学作品的最佳鉴定家。”关于代际阅读的问题,嘉宾们认为,《等待呼吸》是一部特别典型的小说,非常适合在大学里做一个代际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读这本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触,会不会有隔膜。“我觉得,这部小说,代际的不同观念冲突会凝聚,这是挺有意思的事情”,祝勇表示。

女性:这里有一个女性独立的灵魂

《等待呼吸》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也是一部记录命运的小说。三个年轻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时代相处交手,既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又放射着“理想”一词的悲情和光芒。三个年轻人夏小松、杜怡、章朗,其中,杜怡无疑是贯穿小说始终最为特殊,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

关于杜怡,张抗抗坦言,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或者说女性读者,自己尤其关注杜怡的命运走向,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感到作者对杜怡投入极大的同情、理解和热爱,能看出钟求是是一个温情的、暖男类的好男人,他非常理解女性,并且充满对女性的爱惜和理解,对她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和笔墨。为了替夏小松还清这个债,杜怡经历了很多的屈辱、苦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又看到作者的女性主义态度,她是有自尊的,虽然这种自尊有时伴随着屈辱。这个社会越来越商业,越来越物质,杜怡面对的环境也越来越艰难,她一直跟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这个冲突也伴随着她跟她自己内心的冲突,最后她完成了自己,这也是钟求是想要表达的。“所以我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向你(钟求是)表示敬意,你给予了女性自尊和自强,借用比较俗套的话,自强、自立在杜怡身上体现出来,你要赋予她这种精神,我想一定是你有这样的基本认识,所以你对女性充满尊重。”

而在此前《等待呼吸》的研讨会上,《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也从女性形象的当代性的角度挖掘了这部小说的当代文学史价值,她坦言,“读小说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我的同龄人,同时看到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本质,包括整代人的心灵轨迹,尤其是杜怡这个女性形象的宿命与深刻,她的精神挣扎,她的独立,尤其她以不灭的爱情与理想去抗争现实,在经历内心的伤痛后仍保有情怀与理想,用女性独立的灵魂唱出了自己向上向善的心灵之歌。杜怡这个形象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里,要怎样救自己,独立自主的杜怡以她深刻而富有当代性的女性形象为当代文学增添了一个新型的人物形象。”(樊金凤)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钟求是最新长篇小说

三座复活生命的城市 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

离别与等待 失败与救赎

追寻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他和她,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之中,他意外受伤终至离世,而她回到中国,在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一些无处安放的年份之后,她终于有了新的平静生活,有了新的伴侣。然而,她的内心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追寻着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作为长篇小说的《等待呼吸》,曲折而动人,精细且阔大,既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思考,又放射着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与光芒,从中能捕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精神的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钟求是,男,1964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现为《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