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爱恨亦是情仇狐界即是人间:《狐说》线下新书分享会预告

新浪读书

关注

狐狸 ——一只普遍意义上的生物,从古至今,却在中国的各类文化载体和渠道中,担当着各类神奇而又变幻多端的角色。

他们的形象或妖媚,或狡诈,或可爱,或可憎,它们有时是图腾上的瑞兽,有时是化为人形的妖精,有时又是神通广大的狐仙狐神。其实狐狸在中国文化中,从来都不仅仅是只“狐狸”。

关于狐狸的各种形象,在中国古今大家的著作中,均可寻觅到踪迹。其中,《诗经》是最早的有关狐狸身影出没的文学作品: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这两句对狐狸走路的姿态进行了描述,“绥绥”两字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狐狸走路迟缓的样子,也能从古人对狐狸细致入微的观察中,体会到对人们对狐狸这种生物的关注和喜爱。

《诗经》中所提到的狐狸,只是动物狐狸,一种普通的生物。那么狐狸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上天入地的本事,成精成妖的呢?

最早的狐狸显灵的事件,是《史记》中记录的:“篝火作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必当时已有是怪,是以托之”。这句所说的晚上燃篝火作狐鸣,固然是装神弄鬼,但采取这样的手段来震慑大众,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相信狐狸成精成妖的存在…。

到了汉代,狐狸精在各类文学作品和传说中逐渐有了人形,并且被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思想。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中写道:“栾书冢,棺柩明器,朽烂无余。有一白狐,见人惊走。左右遂击之,不能得,伤其左脚。其夕,王梦一丈夫,须眉尽白,来谓王曰:‘何故伤吾左脚?’乃以杖扣王脚。王觉,脚肿痛生疮,至死不差。”

该文是说白狐被人惊起逃走,伤及左脚,后化为老翁前去梦里质问,为什么要打伤我的左脚,说罢便持杖打伤时人的左脚,以平心中不满。

当“狐狸精“来到明清话本小说,又变成了迷惑人心的妖媚存在。

《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天地间之物,唯狐最灵,善能变幻,故名狐魅……又性极好淫,其诞染着人,无不迷惑,故又名狐媚,比拟世间淫女。”

更别说《聊斋志异》对狐狸精的描述达30多种,还有清代大家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撰写了与狐狸相关的故事多达200多余则,且详细讨论了“狐狸精”的性质及发展史。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偏爱狐狸的故事呢?狐狸的故事又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呢?

纵观几千年历代文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我们可以发现,是中国古代的神仙信仰思潮催生了狐狸精文化的诞生。

《中国狐文化》的作者李剑国先生曾评价:狐与狐精挟带着许多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世俗的和宗教的,伦理的和哲学的,历史的和审美的,因此,它才能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内涵丰富的狐狸文化。

可以说狐狸的成精成仙做人的故事,其实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反映。因而,狐狸精的故事不只是传说,还能起到教化和感悟大众的作用。那么狐狸精如何变化成人?狐狸精如何修仙?狐狸精如何魅惑人?狐狸精在中国文学中到底有怎样的历史和文化?

——以明新书分享第50期,特邀本书作者呼延苏、插画师鹿溟山、以及磨铁集团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书评人袁复生共读新作《狐说》。

《狐说》这本书,通过八大主题,四十八个话题,揭秘狐狸精从兽到妖、从妖到仙的全部历程,讲述狐狸精与人类千百年的爱恨情仇,带读者领略中国妖怪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奇幻诡谲,堪称一部出色的狐妖文化通史!

以明读书联合岳麓书社主办本次《狐说》线下新书发布分享活动,特邀本书作者呼延苏、插画师鹿溟山、以及磨铁集团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书评人袁复生亲临现场,和书友们共同解读“狐狸精”的前世今生,共赏中国狐文化的风雅乐趣。

用一场活动的时间从历史、心理、宗教等多个角度认真细致地探讨狐狸精如何从兽到妖,从妖到仙,如何变人、如何修炼、如何渡劫、如何魅惑人类等“专业”问题。

一直期盼着以明读书会线下活动的小伙伴,可以微信搜索“以明读书会“公众号关注报名方式并参与活动!

活动信息:

时间:11月28日 (周六)14:00-16:3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朝阳大悦城9层上海三联书店内

本次活动我们不仅为大家准备了温馨雅致的交流环境,更准备了大量的奖品和伴手礼,让你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都感受到不虚此行。

现在扫码就可以报名啦!以明君在现场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