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小说集《怪诞故事集》出版

新浪读书

关注

2020年7月,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小说集《怪诞故事集》。这部作品也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共九部)其中的第一部。该系列作品均从波兰语直接翻译,由著名波兰语文学翻译家、学者张振辉、乌兰、茅银辉、李怡楠、林歆等领衔担当译者。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更广泛地为读者熟知,始于2019年她被授予201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由此成为历史上第15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然而在此之前,托卡尔丘克实际上已经是当代波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多次揽获和入围尼刻奖、布克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等国际大奖的作家。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最后的故事》《云游》《犁过亡者的尸骨》《雅各布之书》等;小说集《衣柜》《鼓声齐鸣》《怪诞故事集》等。

托卡尔丘克善于在作品中通过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而此次引进中文世界出版的《怪诞故事集》正是对这一授奖理由的最好诠释。这部小说集曾为作者赢得2019年度尼刻文学奖提名,中文版是迄今在中国出版的托卡尔丘克的第四本书。

《怪诞故事集》由十个围绕“怪诞”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故事组成:《旅客》讲述一次长途旅行中,坐在“我”身旁的男人向“我”讲起他幼年时期经常在夜晚看到的一个诡秘身影;《绿孩子》发生在1656年的波兰,身为国王的御医的“我”旅行途中遭遇了两个通体绿色、缠着波兰麻辫的孩子;而《罐头》是一个以葬礼开始,又以葬礼结束的故事,由母亲去世后留下了形形色色奇怪的罐头引发出一个具有惊悚色彩的故事;《心脏》的主人公M先生在中国南方的一家医院里换了一颗新的心脏,在这颗新的心脏冥冥中的指引下,他来到了中国的一座寺庙;《变形中心》讲述了一个超现实的,带有科幻色彩的跨越生命界限的故事;《万圣山》的主人公应邀前往苏黎世城郊的山上开展一项神秘的实验项目,对象是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了修道院隐藏的圣体与这群少年之间细思极恐的关联……

阅读这十个故事的过程,宛如打开了托卡尔丘克奇异的文学罐头,时而逡巡于三百多年前的波兰,时而漫游于当代生活中的都市,又或是在充满科幻色彩的“变形中心”或“爱工家庭”(《拜访》)。小说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以及在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多维度穿梭,无不呈现了托卡尔丘克非凡的文学视野。一如托卡尔丘克在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所说:“世界的浅吟低唱被城市的喧嚣、计算机的杂音、凌空而过的飞机的轰鸣,以及信息海洋中那令人厌烦的白色纸片给取代了。”“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不仅不会讲述未来,甚至不会讲述当今世界飞速变化着的每一个‘现在’。”因此,托卡尔丘克不仅在长篇小说里建构着她那个“茶壶里的世界”,万物有灵的世界;更是用中短篇小说这种她更为偏爱的文学形式,以更加丰富的题材和叙述视角,打破着人与动物,与自然,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界限,讲述着我们这个急速发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焦虑与真相。也正是以中短篇小说的形式,托卡尔丘克向我们展示了她媲美爱伦·坡、华盛顿·欧文等伟大作家的语言掌控力和驾驭丰富题材的创作力。《怪诞故事集》出版的第二年,托卡尔丘克便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本书译者李怡楠副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三等秘书(2012—2015),并获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长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李怡楠老师是中国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在波兰取得波兰文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她用波兰语撰写的专著《波兰文学在中国》获得了波兰“科哈诺夫斯基文学奖”提名。李怡楠长期从事波兰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特别是托卡尔丘克作品研究。除已经出版的这部《怪诞故事集》外,她还承担了托卡尔丘克另一部重要小说《最后的故事》的翻译。

李怡楠为《怪诞故事集》的出版还特意撰写了序言《怪诞中的温情关怀,碎片中的宏大想象》,收入在这本书的文前。她不仅为读者梳理了托卡尔丘克的创作历程,作品特色,也从译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呈现了她对这十个故事的解读:“托卡尔丘克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过往权威势衰,乱象丛生,新现象的数量和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样一个匆忙的世界之中,个体的寂寞,怪诞又异常真实。”

正如《世界文学》杂志主编高兴所言:“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在她的作品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托卡尔丘克正是以她童年时便建立的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为我们重新想象着波兰历史,同时也以科幻和寓言的形式解读当下的生活,呈现着后现代社会的荒谬之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疏离感。“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托卡尔丘克其他八部作品也将陆续和读者见面,2020年内还将陆续推出小说集《衣柜》,长篇小说《犁过亡者的尸骨》(即《糜骨之壤》)和散文《玩偶与珍珠》;而这本《怪诞故事集》,是会让大家被那些怪异的罐头、重生的故事惊出一身冷汗,还是迷失在月光下的“绿孩子”的森林里,一切都等着读者来开启。(李灿)

《怪诞故事集》内容简介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小说集 |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 | 随书附赠精美卡片

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罐头、接受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木乃伊、一颗来自中国南方的心脏……

十个怪诞、疯狂、恐怖和幽默的故事 | 捕捉人类生命的神秘侧影 | 勾勒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

《怪诞故事集》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小说集。小说集由十个故事组成: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形形色色的罐头、意外卷入一场死亡案件的教授、“我”去探望做了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神秘木乃伊、每年都会在死亡后复活的莫诺迪克斯……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从现代的瑞士,到三百多年前的波兰;从中国的寺庙,到想象中的未来。每个故事都诡异且荒谬,你很难猜到下一页将会发生什么,但在怪诞之下又似乎潜藏着人类生活的蛛丝马迹。

小说集融合了民间传说、童话、科幻、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历史与人的生活。该小说集出版一年之后,托卡尔丘克即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本书同时收入托卡尔丘克在瑞典学院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温柔的讲述者》及诺奖授奖词。

作者简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托卡尔丘克也是历史上第15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E.E。》(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犁过亡者的尸骨》(2009)、《雅各布之书》(2014);小说集《衣柜》(1997)、《鼓声齐鸣》(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等。

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犁过亡者的尸骨》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译者简介

李怡楠,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博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三等秘书(2012—2015),并获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长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长期从事中波文化交流工作,及波兰文学翻译与研究。用波兰语撰写的专著《波兰文学在中国》2019年获波兰“科哈诺夫斯基文学奖”提名。主译《希姆博尔斯卡信札》,主编《波兰语入门》。

编辑推荐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最新小说,曾入围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

十个以“怪诞”为核心的故事:有关于现实生活的奇幻想象,如《接缝》里突然消失了接缝的袜子,《罐头》里母亲留下的奇奇怪怪的罐头;有带有哥特色彩的恐怖故事,如《旅客》里总在夜晚床边出现的人影;有带有童话色彩的历史传奇,如《绿孩子》里缠着波兰麻辫的绿皮肤的野孩子;有对于现实的幽默讽刺,如《真实的故事》里意外卷入一场命案的大学教授;还有充满科幻色彩的《拜访》和《变形中心》……令人惊叹的想象,重新定义现实和幻想的边界。

这部小说集是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最好的诠释。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会重新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怪诞”,真实和荒谬的界限在哪里?

极具文学主题的丰富性和可读性,也是托卡尔丘克最贴近当下生活和大众读者的小说集。

不仅借助童话和传说、神秘故事想象波兰历史,也以科幻和寓言的形式在解读和呈现当下的生活,表达当下人生活的孤独感、隔绝感,也凸显后现代社会生活的荒谬之处;同时托卡尔丘克也在关注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革,以及科技是否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

托卡尔丘克用她丰茂的想象力、独特的视角重新想象着当下的世界;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波兰语翻译,全书从波兰语直接翻译,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贴切传达和呈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

名人及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托卡尔丘克始终秉承着波兰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提出着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读者的广泛共鸣的普遍问题。”——波兰驻美国大使 彼得·维尔泽克

“托卡尔丘克跟随着自己的好奇心,大胆地前行,从不受困于种种边界和类型的藩篱。她笔下的人物都鲜活地存在于书页之间,他们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巴黎评论》

“托卡尔丘克童年时便通过她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建构了她对万事万物——人、动物、植物、风景等——之间联系的理解,成为作家后的她试图通过想象力证明,童年时的好奇心并没有被成人社会粗暴地切断,依然在她的作品中延续。”——《卫报》

“《怪诞故事集》既包罗万象又充满奇幻色彩,时而又呈现哥特式风格。《绿孩子》的故事让我们想起华盛顿·欧文或爱伦·坡的小说。”——《波兰文化》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常常是关于现代人的流浪和漫游的故事,以旅行、神话故事和哲学思考的形式出现。”——《在线报道》

“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并且,无论生灵还是事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波兰文学先贤的影子,但就整体风格而言,她又谁也不像,她就是她自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世界文学》主编 高兴

“托卡尔丘克截至目前最新的一部作品《怪诞故事集》是上述创作特色的又一范本,更将读罢猝然而至的惊悚带给读者。这本书已为她赢得了2019年度尼刻文学奖提名。……作者在试着用这部作品证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现实总是在超越我们的认识能力,无穷的未知让我们孜孜以求,也令我们被惊出一身冷汗。”——李怡楠《怪诞中的温情关怀,碎片中的宏大想象——译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