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书香威海阅读行走:与作家体验诗意的栖居

新浪读书

关注

书香威海阅读行走

在中国最古老的海,与作家体验诗意的栖居

近日,由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威海市图书馆承办的“生活在中国最古老的海”书香威海文化阅读行走活动在威海举办。

该活动以“文明发端”“艺术栖居”“威海往事”“精致城市”四条主题线路为串联,以阅读为指引,通过行走的方式参阅威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以更全面的视角,展现当代威海的风貌和重要价值,寻找“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的文化渊源和特色。

活动邀请到作家、诗人虹影,诗人、文化批评家叶匡政,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强,本地文化名人李富胜、杨子林等。

作家们一起行走在威海的后花园里口山国家森林公园、荣成石岛那座“画出来”的牧云庵村、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海草房、文登昆嵛山下美丽的梧桐庵村、留有北洋水师遗迹的刘公岛、拥有全国一流设施的海边图书馆——威海市图书馆……在短短几天的行程中,观赏威海的山海城林、人文史迹盛景。

在诗意的栖居中,探访城市幸福基因

威海是一座有着幸福、精致基因的城市,并有着它独特的审美。

“四面山合,一径斜穿,飞峙流泉,鸟啼花落,四时堪怡,不亚武陵桃源。”这句诗出自清代董祚昌的《里口山园记》。在古朴的村落中,依旧能看到原始的民居建筑,就在这样的古意中,大家展开了这一次的阅读行走活动。

而在荣成花村,三百年来,户户养花,百年桂花飘香,处处盛菊争艳,冬开不败,让这里成为一处莺歌燕舞的花园。牧云庵村则是另一番意境,村民有专门的画室,不劳作时,便来作画,质朴的线条,恣意的色彩,极为直接地展示着海洋对普通渔民的审美塑造。

再往海边走去,就进入东楮岛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让它成为胶东半岛的独特民居。它们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每一块石头,都是时间的标本。

这是叶匡政第一次见到胶东的海草房,他说:“粗粝厚重的原石墙面,尖耸蓬松的灰白屋顶,让人眼前一亮,像走进了童话。”叶匡政认为,作为中国民居的标本,海草房的价值还应被更多人知道,“日本白川乡的合掌屋,曾唤起各地旅游者的热情,规划得当,胶东的海草屋也有此潜力。”

走过几座村落,其朴拙、无言的美,以及村民们对生活的热情,感染着此行的嘉宾。

虹影表示:“我手机里拍下了不同的威海:有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她天然淳朴、怡然自乐。也有上了年纪还待在画室里画画的本地人,这个老人让我很感动,一个人在这个年纪,找到了色彩,找到了心中情感的表达通道,她笔下的画作都跟海有关、跟鸟有关、跟鱼有关、跟她深爱的这片土地上的花草有关、跟那些房子有关。”这让虹影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激情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有“第二人生”,她希望自己就生活在这里。

叶匡政则认为,威海是一座有诗性的城市,“海边的人往往比内陆人的生活更自由”,在这种生活的自由中,才更容易产生诗性。或许,海洋正是威海这座城市“美的灵感”。

以阅读,让人与城市共同生长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更高品质的人文环境。2017年—2019年,威海深入实施全民阅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多次进行阅读推广人培训、探索实施鼓励支持书店发展、提升城市书房的建设。据悉,到今年年底,威海将建成36个城市书房,更好地为大众提供高品质的阅读服务。

此行,嘉宾们也以阅读为切口,走访威海市图书馆和城市书房,进入威海当下的城市文化之中。

威海市图书馆隶属于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座落于老威海市荷花湾(今威高广场附近)。80年代,市图书馆搬迁至少年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后,威海市图书馆由县级馆升格为地级馆。1995年,座落于威海市文化中路的5800平方米图书馆投入使用。2013年6月,图书馆临时馆舍搬迁至青岛中路9号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开始启动。2015年6月,新馆开工建设,2018年12月26日,4.2万平米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18年底,馆藏图书达到133万册。

新馆位于青岛北路158号,与会展中心、威海大剧院相对。地下2层停车场,地上7层,设计藏书规模210万册,报刊1500种,数字资源20TB,阅览座席1600个,每天可接待读者6000人次以上。

新馆主体建筑包括图书馆主馆(面积30369平米),少儿图书馆(面积3860平米)和尼山书院(面积2650平米)三部分。

威海市图书馆以“示范性沿海开放城市公共图书馆”为基本定位,以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为指导,坚持“公益、平等、共享、多元”的服务理念,成为威海市图书馆集群网络服务体系的中心馆和枢纽,是威海市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类公共信息中心和信息研究中心,是市民精神家园和美好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知识中心和城市文化休闲中心,是威海市的文化新地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图书馆发展历经一个甲子,已经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踏上新征程。新时代的图书馆,除了提供基础文献借阅外,还将在党建活动、尼山书院、阅读推广、创客空间等方面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同时加强线上活动力度,通过馆员荐读、电子书、听书、动漫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阅读学习。

方便快捷的借阅服务、高品质的书目选择、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让嘉宾们感受到一个城市以阅读为引领形成的文化凝聚力。在这样浓厚的阅读氛围之中,书友们也自发组织了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读书会,据不完全统计,仅市区每周开展读书沙龙的阅读组织就有50余家。相聚星期三就是其中一个,它已成立近12年,举办各类读书沙龙近500场次,凝聚起大批书友,“一起读书,共同成长”。

此行,三位作家也与相聚星期三读书会的书友们,以“时代·城市·书写”为主题,分享他们各自的故事:虹影通过文学,在重庆、罗马、上海这三座城市流连,不断出发与回归,展开她的文学地图;叶匡政谈诗性写作与城市的生长的关系;盛文强则讲述了城市日新月异之下,海神信仰的失落,以及作为城市公共形象,新造海神的诞生。

同时,他们也讲述了各自对威海的感受。

虹影说:“我在威海的海面上虽然只看到了现代的商船,但却可以想象在甲午战争之前这片海面的波澜壮阔,1949年这片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尽管这都是同一片海、同一座城,但不同的时代让这座城、这片海也截然不同。”

“人与城向来都是紧密相联的,在不同时代,城市里的人们如何保持思考?这是书写者最在意的,也是所有喜爱文学的人最关注的。”虹影强调:“我们或许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弃,但是只有心底的美好与想象力才能构建内心世界,这种精神能指引我们在无风无浪的海上,看着鱼自由地游,像鱼一样自由地游。”

盛文强走过威海,则被它的“节奏”打动。“在我的印象里,威海这座城市很干净,而且特别安静,也宜居,越是慢节奏的地方,就会有越多严谨、严肃的并且喜欢阅读的人。”

大家对威海这样一座有着“幸福”“精致”基因的城市的未来有着更高的期许。

虹影相信,威海在未来会变得更重要。因为它有着丰厚的历史,当带着这些基因崛起时,将是一种“腾跃”的姿态,威海一跃而起,这也是她所期待的。

以文化阅读行走的方式体验威海,不仅让外地嘉宾对一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本地嘉宾不断思考本地文化的独有价值。李富胜说:“文化阅读行走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种形式应该进一步深入,让阅读行走扩大领域,可以行走到工厂、社区,甚至学校,兼顾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文化学者,杨子林对阅读行走有着很深的人文情怀。他认为,这次活动的主题与威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极为吻合。“这种方式象一座高速的时空隧道,能够很快地切入威海这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核里,感受到沧桑历史积累的时间雕塑之美,感受到这座远居胶东半岛之东的海滨城市的空间距离之近。”

截止目前,书香威海文化阅读行走活动已举办三期,邀请到10余位历史学者、文化学者、城市学者、阅读专家等不同嘉宾。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形成新的威海城市文化读本,以城市文化为线索,以“阅读+文旅”的形式,在威海建立新的阅读经纬,深度挖掘威海价值,形成全新的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