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曹立波讲“红楼梦中人”:贾宝玉不能与曹雪芹简单划等号

新浪读书

关注

7月20日,一场名为“《红楼梦》中人与曹雪芹的眼前人——红楼梦人物形象虚实问题分析”在首度图书馆举行,主讲人曹立波是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这是“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第二季的第三讲。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四首《即事诗》里面曾写过:“眼前春色梦中人。”(第二十三回《春夜即事》),《红楼梦》这部书当中,作者写了很多的人物,这些人物跟作者实际创作时候的生活原形有哪些关系?哪些人是曹雪芹的眼前人,哪些是梦中人?曹立波就此引申开探讨了《红楼梦》中人物形象虚实问题。曹立波认为,小说里的一些主要人物,比如像宝、黛、钗一定是虚构成分的要多一些。作者曹雪芹与小说中的贾宝玉并非是可以一对一划等号的关系。像薛宝钗、林黛玉,一个环肥一个燕瘦,甚至于林黛玉还有西施这样的美称。作者身边的女子,哪里会一个像杨贵妃,一个像西施、飞燕那么巧?从这些角度我们看,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应该是继承了前代的文学、文化的很多的基因。另外,《红楼梦》是世情小说,家长礼短,闲言碎语,乃至日常生活琐事,会来源于生活。有的时候时间、空间,甚至于药材、食材,这些有可能会搬到小说当中,书中有很多的生活细节是符合当时的一些生活状况的。

从时空的线索角度,通过宏观的时空线索来探讨一下书中人的生活背景。我们说生活背景有实有虚,曹立波认为是虚中有实的。《红楼梦》的空间背景以荣宁二府和大观园为主,谈空间总得有进有出,从林黛玉进贾府,从刘姥姥进贾府,还有迎春嫁给孙绍祖来看一下小说当中其实有一些实写的成分。但是在实写的基础上,又有很多的艺术创作的空间。

在争议最多的“林黛玉进贾府是几岁”的问题上,曹教授对照了不同版本的文字,一说是六七岁,一说是十三岁,不同的版本之间产生了异文。曹立波认为:“ 曹雪芹的爱情理想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他希望宝黛之间有两小无猜的因素,有一见钟情的因素,还要有互为知己的因素。作者写六七岁的时候两个人初见,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强调一见钟情,因为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时候了,甚至于一见如故。所以看到两个人初见的时候,越剧版的《红楼梦》诠释得非常好,就是:‘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恰似旧时友。’‘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两个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这些因素作者都不愿意割舍,出现了不同阶段的改稿当中的矛盾现象。”

曹立波还注意到《红楼梦》中对刘姥姥的描写,刘姥姥在小说结构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甄士隐、冷子兴、贾雨村比起来,刘姥姥的出镜率更高,参与故事情节的概率更高一些,或者参与故事情节的时候情节更多一些,“我们看十七、十八回写宝玉和贾政一行人给大观园提匾额,粗粗写了各个馆舍的对联、牌匾,比如说‘有凤来仪’、‘蘅芷清芬’等等,但是具体走进这些轩馆,还是借助于刘姥姥进贾府的视角。所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刘姥姥住的地方一定离贾府不远,但是小说里面却写是“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的一个人家”。到底是千里之外,还是一时半晌就能到贾府,这里面也有虚写和实写的问题。另外通过刘姥姥的口算出“二十多两银子够我们这样的庄稼人一过年的了”,这又是当时经济状况的实写。这个小人物的大作用折射了时代的背景信息,不仅仅是小说的艺术结构的作用,这样一些信息也折射了《红楼梦》写作时代的这样一些经济方面的信息。

关于贾府四位小姐——元迎探惜,曹立波指出,像贾元春这样进入宫墙的,像贾惜春这样遁入空门的,虽然有代表性,在当时社会当中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是像探春这样的“才秀而人微”,因为她毕竟是姨娘生的,即使自己有满腹经纶,但是依然也常常被人小视,她自己也是用她自己的自尊来掩饰她的自卑。而迎春的婚姻更带有普遍性,她的命运悲剧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曹立波强调,《红楼梦》中贾宝玉与作者曹雪芹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划上等号。“作者为遗腹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小说里面,父母双全的人物比较少,但是贾宝玉、贾元春有父母健在,要说遗腹子的话,贾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情节,所以曹雪芹与书中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很多人物的身上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甚至于刘姥姥在叩门打秋风的时候,也许有曹雪芹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经历,才塑造了形象丰满的刘姥姥。像探春才秀而人微,作者的身世也有可能对探春有着深度的理解,所以把探春写得很活。”

为使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方式深入体会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讲座计划每年举办一季,每次围绕三四部经典文学作品展开,邀请资深学者、研究者,为广大读者深度解析、展示传统文学作品及其魅力所在。

2019年6月至8月,“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的第二季将如期举办,主题内容为“世界文学”阅读,开启世界文学之旅。讲座邀请余中先、陆建德、曹立波、陈众议、刘文飞五位知名学者,就《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红楼梦》、《堂吉诃德》、“托尔斯泰”五个主题分别展开讲座。主题包括: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彼此造就对方——兼谈雨果历史小说的真实性(6月29日),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7月13日),《红楼梦》中人与曹雪芹的眼前人——红楼人物形象虚实问题探析(7月20日),永远的骑士——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7月27日),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8月10日)。

讲座的同时,首都图书馆B座四层第一影院举办了讲座涉及图书《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全集》《红楼梦》《堂吉诃德》《托尔斯泰文集》等的插画作品展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展。展览针对讲座主题展示共20余种不同版本的推荐图书,以呈现经典流传的轨迹和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并甄选百余张插画作品,展示文化精髓和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作为讲座的重要展示形式,展览将为读者提供多角度赏析经典名著的平台与窗口,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作品的出版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样式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