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台湾作家王宣一《国宴与家宴》:一张餐桌上的人生百味

新浪读书

关注

家宴曾是被寄托了最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2018年终岁尾,中信出版·大方重磅推出台湾作家、美食家王宣一女士(1955-2015)的文化随笔《国宴与家宴》——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详细记录的一张张家族菜谱,更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王宣一出生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其夫是台北著名的作家、出版人、商人、电影人詹宏志。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编辑,离开媒体后从事文字创作,一九九○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连续两年拿下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王宣一祖上是浙江名门世家,与金庸(查良镛)的查家以及徐志摩的徐家都有世交或姻亲关系。江浙世家的身世背景,使王宣一从小就培养了敏锐的味蕾,并因此获邀担任餐厅顾问,同时受邀撰写美食专栏。二○○三年,她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追忆母亲许闻龢的散文《国宴与家宴》,引起广大回响。

因为菜肴描摹细致,对母亲与家宴味道的怀念隽永感人,书出版后,王宣一被人称为“美食作家”。她秉持“厨艺无他,唯用心而已”的信念,着手研究各地佳肴的烹饪方法,并开启了自己另一个创作途径──饮膳创作。

料理是重要的文化传承

《国宴与家宴》是王宣一以母亲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家族故事为出发点,回忆幼时围在厨房饭厅,目光追随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记录下的一幕又一幕动人的美食记忆与热闹的宴客情景。可以说,它即是一个家的光阴故事,也是对家与亲人的怀念画卷,更在不经心间记录了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

宣一在世时,詹府每年也举办逾100场家宴,座上宾既有为数众多的岛内外各界名人,让他们透过一道道菜肴感受到主人的关照与情谊;也有提供各种食材的农妇渔夫,让他们亲眼见证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的尊重,激励他们更好地耕种养殖。可以说,詹府家宴是台湾文化界一道胜景,甚至有人称,没有在詹宏志家吃过饭,就不算真正踏入台湾文化圈……

在《国宴与家宴》别册《在家宴客》中,詹宏志首次深情撰文,解释他与妻子宣一的宴客哲学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宴客趣事,传递詹府认真做菜、用心待客的生活态度。

认真做菜,用心待客

在《国宴与家宴》中,王宣一透过对母亲的回忆,详细记述了母亲从容大度的宴客之道、对食物认真的态度以及在宴会上的优雅仪态。而这些也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宣一——这十几年来,每一顿家宴、数百场宴席,王宣一都努力践行着她的“认真做菜、用心待客”的宴客美学——她的请客有着古典的真诚驰走的情怀,又有着现代美食视野的不断伸延的地平线。

之于母亲,她是许闻龢手艺和精神的继承者。宣一回忆时说:“母亲一生宴客无数,不论大吃小吃,她总有本事前一分钟在厨房忙得灰头土脸,下一分钟就轻轻松松端出一盘漂亮的菜,富富泰泰的好像不曾经历过前面的油烟、忙乱,就做出来了。”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论内心藏有多少焦虑,生活里有多大困难,但智慧和从容令她不仅创造出了一桌好味道,也建立起一个阳光亲密的家庭。宣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既浸染了母亲接人待物的态度,又将母亲的手艺继承发扬。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而之于朋友,王宣一又是一个会利用做菜、请客,为她的朋友们创造出了无数美好的记忆的人。杨德昌、张北海、罗大佑、李宗盛等人都曾是王宣一家里的座上宾,他们都品尝过宣一的手艺。张北海后来回忆是提到,他不仅在宣一家中品尝各式美食,也常常听宣一提及她的童年看母亲做菜的往事,讲述她的做菜心得。而他透过那些食物和那些讲述做菜心得的谈话,渐渐理解,宣一是那种“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与知己知音共赏,在不知不觉中,继承并延续了我中华民族伟大饮食文化的无名英雄。”

而在爱人眼里,那一道道家常但精致的食物,正是詹宏志和王宣一之间深厚感情和羁绊的见证。詹宏志说:“我们本来把宣一的做菜本事视为理所当然,那不过是身边能干女性的一个例子,等到《国宴与家宴》刊登出来”,我们才意会到这是一个文化传承。”詹宏志看见过这些年来王宣一为每席宴请所操持疾走的全部过程,也深刻理解宣一所秉持的那个“文化传承”。在宣一离世之后,詹先生也主动接续了那个“文化传承”,他开始代宣一完成她生前没有请完的那些客,做她想继续做的那些菜。

尊重食物就是尊重生活

我们中国人有漫长的饮食文化,也有宴请的讲究和家宴的传统。有时我们在饭桌上交朋友,有时我们在一杯酒里化干戈为玉帛。一顿饭有时代表一种乡愁,一段饭有时也寄托了一种情思。一间四四方方的小厨房,一张简简单单的小餐桌,有时汇集的就是人生百味。因此尊重食物,就是尊重你的生活。

而王宣一在《国宴与家宴》这本书写的就是关于这一间厨房、一张餐桌的故事。宣一回忆起母亲的菜色时说那些味道已经永远遗失在追不回的流金岁月之中,但她还是会按照母亲生前留下的方法来烹煮,哪怕是难吃,也会知道原来难吃也是一种怀念和记忆的方法。

有时,最恒长的思念,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味道。而《国宴与家宴》记述的,就是王宣一想追忆的那些味道。

[内容简介]

⦁像尊重时间一样,尊重一席宴、一桌人,那是生活真正高贵的样子。

⦁细腻的刀工,隐藏的美味,一场场认真的宴客,家常不平常。

张北海、陈雨航、林青霞、张大春、蔡康永、沈宏非、马家辉、梁文道围桌暖心推荐

另赠精彩别册《在家宴客》,詹宏志深情回忆+亲手复刻宣一名菜

家宴曾是被寄托了最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

在本书中,出身江浙世家的台湾知名女作家王宣一以母亲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家族故事为出发点,回忆了幼时围在厨房饭厅,目光追随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记录下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美食记忆——快速又小心地护送冰激淋桶回家、杮子的软核吃到“叽咯叽咯”响、围蹲在垃圾桶旁啃掉一锅荸荠和甘蔗……

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详细记录的一张张家族菜谱,更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本书附赠精美别册《在家宴客》,全彩呈现了王家女婿詹宏志的深情回忆专文,还亲手复刻五道宣一名菜──他跑遍台北三大市场买齐王宣一指定的食材、反复制作,请亲友们鉴定……这份珍贵的菜谱不但有王氏家传的江浙风味,更多了台湾女婿深入其他文化并滋生情感后创造的情味。

[作者简介]

王宣一(1955-2015),浙江世家之后,传统饮食文化记录者,作家。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编辑,离开媒体后从事文字创作,一九九○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连续两年拿下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江浙世家的身世背景,使王宣一从小就培养了敏锐的味蕾,并因此获邀担任餐厅顾问,同时受邀撰写美食专栏。二○○三年,她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追忆母亲的散文《国宴与家宴》,引起广大回响。

因为菜肴描摹细致,对母亲与家宴味道的怀念隽永感人,书出版后,王宣一被人称为“美食作家”。她秉持“厨艺无他,唯用心而已”的信念,着手研究各地佳肴的烹饪方法,并开启了自己另一个创作途径──饮膳创作。作品有散文集《行走的美味》《小酌之家》等。

[编辑推荐]

细腻的刀工、隐藏的美味,一场场认真的宴客,是一个家认真对待生活的高贵,也是这个时代难以回溯的生活原生之美。

十五年前,王宣一发表《国宴与家宴》一文,掀起余韵不散的回响。这一切,源于她与兄弟姊妹们聚在一起回忆母亲开展而来。她们用最日常的方式怀念离世的母亲,一起围桌吃饭、讨论母亲做的菜肴、怀念母亲主持过的一场又一场饮宴,说起那些或大或小,或中或西。即便是朋友的欢聚,那家宴中的一餐一食,一碟一碗,仍然是母亲家传的味道。

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平常,就是最恒久的思念”。也许有一天,味道会被淡忘,但关于家和妈妈的记忆、对于传统饮食与人文美学的怀念与向往将永远留存。有一天,当我们像古人一样开始认真对待一席宴,一桌人,那时我们会享受到生活真正原生的美——这也是潜藏在温馨叙事里作者真正想要说的话。

[名人推荐]

我们本来把宣一的做菜本事视为理所当然,等到《国宴与家宴》刊登出来,我们才意会到这是一个文化传承。她,王宣一,和她的母亲许闻和,同属于这个“认真请客”的传统。——詹宏志  

我们做吃客的很少会想起:她这是以真切的生活“还原王妈妈”或“重建王妈妈”,每一道分享给家人朋友的羹汤菜肴,都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我们家”。我是从她写的《国宴与家宴》才体会到:那不是美食写作,而是家族风景。──张大春

我有点像是她们家那头猫,眼睛望着高挂庭院衣架上的美味,巴巴地仰着头垂涎。……她不仅是在谈做菜,还在谈家庭与生活。──张北海

他郑重地花了三天做这桌菜、我们珍惜地用四小时吃这一餐。大家言笑晏晏、举重若轻的,感谢世上曾有王宣一。──蔡康永

美味的强大,足能跨越天人时空的藩篱,以各种有形无形的方式,久久存续。这是宣一与詹先生教会我的功课。——叶恰兰

她书写的初衷为留下一个光阴的故事,是这本书一道内在的张芒。这本书见证了曾经的美好生活,同时也是一个逝去的时代。——陈雨航

透过对家传菜籍的专精与态度,让读者去认识一个他们没能亲炙的,技艺精深、热情大气又如此可以信赖倚靠之人。——罗智成

宣一温润家常的饮食书写,文如其人,细诉外省第二代味觉系的集体成长记忆,招唤出味蕾的醇醇乡愁。——朱全斌

有两种味道是不能挑战的, 来自妈妈厨房的味道,以及乡愁的味道。宣一的文字,让厨房的灯光都亮了起来,味觉乡愁顿时靠岸。——林金城

宣一家的厨房与餐桌是热爱生活者的常寂光净土,国宴、家宴,一期一会,饗应不尽!——吴继文

这本书写的不只是一个家,更是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饮食风华一去不返,好在我们有宣一姊的文字可供回味。 ——高栗云

宣一爱朋友、宠朋友的赤诚,从她在厨房张罗餐饭一览无遗。牛肉+蛋卷是我们永远的渇盼与期待……让人巴不得口中的感觉永远停格,宣一的家宴,滋味远胜国宴。——胡天兰

她的家宴,其实从来不只是延续她自己家里的味道,而是一直扩大着她从南南北北各家学来的味道,也复制着她心里想留下来的的味道。——许心恰

宣一的菜大多是王妈妈的家传美味……有她花了两天时间熬出的酱汁,不吃可惜,真是幸福的滋味。 ——赵少康

能够拜读一位主厨亲自撰写的细腻之文,娓娓道出自家的食材典记,进而又能品尝到贴心费工的餐饮,我是何等幸运。——刘克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