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活:席里尔·迪翁与清华学子共论《人类的明天》

新浪读书

“创新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不焦虑的明天”为主题的新学年第一课在清华大学举办
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一个人的公开信“抢尽了风头”。阿里巴巴集团001号员工马云的辞职宣言激起了一系列社会反响,丝毫不亚于当年比尔·盖茨离开微软时的震动。然而,这并非对“英雄落幕”的唏嘘哀叹,而是对全新未来的期望与兴奋。因为,对于53岁的马云而言,他的生命还有大把的时间,不久的未来,他将投身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教育、环境和公益,并期待能为这些领域带去一些改变。
教育可以说是切中了很多人心中的隐痛。一时间,人们都在谈论改变的可能和迫切需要。9月16日,一场以“创新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不焦虑的明天”为主题的新学年第一课在清华大学举办,吸引了众多高校学生、年轻父母和职场年轻人。不可否认,目前全球都面临深刻危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想急切地想知道:面对不安心的食品、受污染的环境、消费重压及教育上的种种困惑,我们要如何去往不焦虑的明天。
今年夏季的罕见高温提醒着地球上各个大洲的人类,气候变暖的速度、剧烈程度及影响之广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事实上,如果把地球史按比例缩至24小时,那么人类就只存在了短短2分钟,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不到1毫秒。但就是在这微乎其微的1毫秒中: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随着洋流运动,在北太平洋聚起触目惊心的“第七大陆”;物种灭绝的速度堪比恐龙灭绝时期,半数野生物种已经永远消失;现代人衣食住行严重依赖的石油,按目前的消耗量计算,只够用40年了;暴雨、台风、洪水、干旱,愈发频繁的自然灾害突然就将一部分人的生活打翻、摧毁。消费主义的社会加速着资源的耗尽、生态的失衡,同时推动着不断生产的巨轮,鼓动着数量庞大的消费和浪费。要是所有人都想过美国人那样的生活,那我们需要7个地球。如果说极圈内出现32摄氏度高温尚不足为惧,那么将这些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累加在一起又意味着什么呢?

《人类的明天》作者席里尔·迪翁
然而,传播灾难性的消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被告知种种危机和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逃避,不去想也不去看,而内心的焦虑感有增无减。法国当今极具影响力的导演席里尔·迪翁看到了这一切,他知道,必须转变思路,去做些不一样的事。
他和法国当红影星、同时也是新手妈妈的梅拉妮·罗兰组建了一个6人团队,历时5年,遍访全球10多个国家,探寻属于未来的更合理的生产方式,以及更舒展的生活方式。他们与50多位科学家、意见领袖和决策者深度对谈,走进位于写字楼之间的都市农场、旧金山的零垃圾处理车间、共享创新住宅区、坐落于贫民区的芬兰小学,聆听穿草鞋的博士农民、给几万村民修厕所的村长、带领居民在工业小镇种菜的中年妇女等各行各业的人讲述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充满创意的工作,摆脱焦虑,让生活重新变得自由而有趣。
这些新鲜的理念全方位地应对了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焦虑:高消费社会究竟给我们设下了什么样的陷阱?“芬兰教育”何以成为西方教育的典范?什么样的“全球化”才是适宜的“全球化”?地球真的能养活100亿人吗?你知道你也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负瓦特”生活吗?
这些极富启发的故事在《人类的明天》(同名纪录片在2016年获凯撒大奖)这本书中汇聚到一起,拼接出一幅“不焦虑的新世界”的图景。从欧洲议会到联合国纽约总部和日内瓦办事处,从法国、美国到日本、印度、菲律宾,从斯坦福大学到世界各个角落,数百万人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了启发和希望。“每一天早晨醒来,都感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比昨天更好了,我们的孩子会在比过去更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

中国有机农业及CSA农场领军人物程存旺

麦田守望者主唱 萧玮

《搭车去柏林》导演及美丽公约创始人之一 刘畅
在中国,《人类的明天》也同样引起了极大反响。“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十星不为过。”“创造了一个清晰可见并且有希望、有力量的未来。”“这也是我想要的明天。” 豆瓣9.3的高分见证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热爱。著名演员江一燕也在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中多次推荐了《人类的明天》;刘烨则在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式上大力推荐了这本书的同名纪录片,并接受了作者的赠书。麦田守望者的主唱萧玮说:“我一开始有点偏见,觉得无非是一个发达国家的人,一拍脑门写了一点什么理想化的东西,但实际上相当有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清华大学的主题活动上,《人类的明天》导演席里尔·迪翁与中国有机农业及CSA农场领军人物程存旺石嫣夫妇、摇滚乐队“麦田守望者”主唱萧玮、纪录片导演、《搭车去柏林》主创刘畅等,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见闻、实践以及对未来的理解与期望,并共同讨论了“如何创造一个不焦虑的明天”。
很多人在展望未来时,会焦虑现有的很多工种将会消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正如《人类的明天》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也会有成千上万新诞生的工作向新一代敞开,同时创造全新的人类图景。马云在辞职信中写道:“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而《人类的明天》作者席里尔·迪翁也向我们发出了同样的倡议:“做你热爱并擅长的事,让自己快乐的同时也让周围人快乐,我们可以一起创造一个不焦虑的、全新的明天。”
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明天,并不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消费、增长率,而是新的食物系统,新的能源供给,新的出行方式,更公平有效的经济模式,更符合个体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更有活力的社会结构,以及更幸福多元的生活。
![《人类的明天》 [法] 席里尔·迪翁 蒋枋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http://k.sinaimg.cn/n/book/transform/445/w500h745/20180904/IzqK-hiqtcap3482767.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人类的明天》 [法] 席里尔·迪翁 蒋枋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其实,我们也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
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五大领域的现实与未来
一部正在改变世界的解答之书
同名纪录片获凯撒奖,在30多个国家/地区上映
从欧洲议会到联合国纽约总部,从斯坦福大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全球200万人都在看,数千万人已经在行动
今天,我们郑重地邀请你加入!

《人类的明天》同名纪录片获凯撒奖,在30多个国家/地区上映
⦁5位年轻父母,历经5年筹备,深入走访法国、丹麦、芬兰、比利时、印度、英国、美国、瑞士、瑞典、冰岛10个国家
⦁汇聚全球顶级教育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联合国特邀法学家、社会活动家、环境学家前瞻视野
⦁涵盖食物、能源、经济、城市、住宅、教育等领域极富启发的创意行动和动人心弦的故事
多年以来,作者访问过法国及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意见领袖、决策者,当然还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穿草鞋的农民、小城市的中年妇女、小学老师、共享型住宅区里的建筑师、给村民修厕所的村长,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一个新的人类故事,一种新的社会哲学,或者说,人类生活的哲学。
这些怀揣着创新概念的人们已经行动起来,致力于创造新的未来图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存在的,一些前所未有的主张正在五洲四海诞生。
虽然它们施行的范围还很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引导一场真正的社会转型。
★ 在世界各个角落,更美好的人类图景正在拼接延展
第一章 明天的食物:为什么少吃肉能保护环境?作为父母,除了为孩子购买更贵的食品,我们还能做什么?如果种菜可以让一座城市从颓败中重生,你要加入吗?
第二章 明天的能源:旧金山如何实践“零垃圾技术”?为什么冰岛被称为“可再生岛屿”?能源并非无尽,但我们有本事点石成金,这一切如何做到?
第三章明天的经济:你知道电子邮件的污染度比纸信高15-23倍吗?你知道单一货币与利息是造成金融海啸的元凶吗?贸易战的出路和最佳防范指南是什么?
第四章 明天的社会:在印度,修建厕所这件事究竟有多重要?在美国等级里,奥巴马在任为何只能排在第四或五级?非暴力才是王道,团结才是对抗剥削的唯一正解。
第五章 明天的教育:学区房缓解了还是加剧了你的焦虑?补习班让你和孩子每天都疲于奔命?快乐教学、弱化评分的“芬兰教育”,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深具国际竞争力的孩子的?
[作者简介]
席里尔·迪翁 Cyril Dion
个人网站https://www.cyrildion.com/
生于1978年,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导演。迄今出版的作品有诗集《坐在线上》、小说《意象》、非虚构《人类的明天》等。执导的同名纪录片《人类的明天》获2016年凯撒奖。
[媒体评论]
⦁我相信,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做自己喜爱做并且有天赋做的事,我们可以同时感到快乐和有用。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变革的开始。——席里尔·迪翁
⦁当许许多多人不再抱有幻想,当政治家们再也提不出任何建议,这部正能量作品激发改变的渴望,点燃每个普通人的热情和希望。——《纽约时报》
⦁到了26岁才真正看到第一部将改变我一生的作品。在所有热爱世界的方式里,这是我最想参与其中的那种。——豆瓣评论
⦁任何想要参与、拯救地球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的人,一定要看这部作品。即使那些不相信人类面临重大危机的人也会被其中的妙思说服。——《好莱坞报道》
⦁毫无疑问,关于人类的未来,这是有史以来最好、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保罗·霍肯(美国环境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