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侠隐》2018重版归来

新浪读书

关注

7月13日,由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即将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是根据旅美作家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讲述青年侠士李天然留美归来,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故事。早在十一年前,世纪文景有幸出版了这本小说,而十一年后,文景将“重版归来”。封面依旧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操作设计,全书依作者意愿更动各别文字,新增后记及“《侠隐》作者张北海答客问”。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1949年随家人前往台湾,师从叶嘉莹学习中文,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1962年到洛杉矶继续深造。1972年,张北海在纽约定居。整个70年代,他除了撰写诸多有关纽约生活的散文,以至于成了那个时候初抵纽约的华人了解纽约的入门读物,几乎同时,也开始关注他童年生活过的北京。两年后,张北海开始隔三差五回京旅行。除了品尝老北京的吃食外,还收集一些有关背景的书籍。“但不是为了写小说而找材料,而是为了认识我生长的古都。”1994年,58岁的张北海因病住院,那时他已为香港《七十年代》月刊写了二十几年有关美国的特稿和专栏,“觉得两年后退休,是人生又一阶段的开始,应该去了一个心愿。然后即开始构思,找资料,做笔记,六年后写就《侠隐》。”

在六年的写作中,张北海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为此也耗费诸多人力财力。因而,书中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史实,宛如城市在笔下复活。小说里的侠士,真实可信,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最先失落的那一批人,《侠隐》是对他们最后的挽留。侠义终结的主题,一举颠覆了武侠小说写作的格局,而另一个主题则是老北京的消逝,作者一箭双雕,选取了七七事变前的北平这个时空点,将两者一并作深情地礼赞。

《侠隐》讲述的是一段民国初年以老北京为背景的江湖侠义故事。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味道醇厚,所虚构的武侠故事也真实可信,阿城先生赞道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最中国的和最西洋的,最平常的和最传奇的,融为一炉,杂糅共处,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张北海创造的这个老北京,既不是老舍笔下悲辛交集的下层民众生活,亦不是曹禺笔下在传统的桎梏中痛苦挣扎的北京人家,与张恨水的旧派小说风景更是迥然有别,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景象和新的可能: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使它栩栩如生。“我努力在利用这个虚实世界,将我出生那个年代的一些讯息传达给今天年轻世代,即在没有多久的从前,北京是如此模样,有人如此生活,如此面对那个时代的大历史和小历史。”。

据闻,导演姜文早在数年前购得本书改编权,其中又续约一次,今日终以得见。曾有记者问过张北海“如何看待电影的改编”,北海先生答曰“这是导演的事情。”愿这座曾在北海先生“笔下复活的北平城”能在电影中得以实现。

《侠隐》简介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骆以军、肖复兴、梁文道、姜文、高晓松、张艾嘉、马家辉、徐皓峰 联袂推荐。新版收录最新后记,增补作者张北海答客问,讲述《侠隐》前世今生。

民国年间,北平。

时局暗潮涌动,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活动已自展开。

青年侠士李天然留美归来,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一起酝酿着山雨欲来的局势。

胡同深处,四合院里,老百姓的日子仍然优哉游哉地过着。从中秋到冬至,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

编辑推荐

《侠隐》是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原著小说。讲述一个民国初年的侠义故事,在文字中复活北平繁华顶点。

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回望老北京的工笔长卷。《侠隐》的写作历时六年,参考了好几百本有关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对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写确凿、细致,一街一门,一草一木,都符合当时史实,宛如城市在张北海笔下复活。

阿城先生称赞《侠隐》具有“贴骨到肉的质感”“果然好看”。张北海笔下的北京,是一个“有钱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传统和现代,市井和江湖,中国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传奇的,融为一炉,它透过今日开放社会的眼光去回望传统,发现其中的美好,并创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经消失,而张北海却用文字使它复活,使它栩栩如生。

作者简介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1970年代起,张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纽约的华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陈丹青、张大春、王安忆、李安、张艾嘉、罗大佑、李宗盛、陈升等人,都是从他的客厅里认识纽约的。《一瓢纽约》即为他多年纽约生活所得。

1990年代,从联合国退休后,张北海转而虚构《侠隐》,写尽出生地老北京的无限风情。文笔老道,笔下风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国气质,又显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风。

专业评论

《侠隐》开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细节精确,我甚至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作导游……国际、国家、民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惊异,其中个人武功能力展现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议,是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果然好看。——阿城

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他是在跨越时空的睽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王德威

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爱情对白,乃至大型战争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知识掌故中,边界模糊而让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骆以军

张北海的《侠隐》,就是写了一个人世间的侠士。——王安忆

《侠隐》以久违了的扎实的笔触与沉稳的心迹、干净的文字和严谨老道的叙事方式,特别是意在笔先,认真做足了功课,稔熟于心地融入了大量的老北京地理和民俗民风,真的是地道,写得那样韵味醇厚,精描细刻,逸笔氤氲,宛若一帧墨渍淋漓的水墨画。——肖复兴

读了《侠隐》,勾起乡愁。——高晓松

媒体评论

张北海的文字简约,笔法从容、潇洒,洋味十足,阿城谓之曰“风度”,并认为他的写作已经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白话文“文体”。张北海写“侠”,他本身也是个“游侠”,游历于东西方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从容摆渡。与这样一个作家相遇,遭遇久违的干净优雅的现代汉语,将是一件幸福的事。——北京青年报(2007)

(《一瓢纽约》里)张北海的奇思妙想和妙语连珠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内里像木心,笔触像董桥,情怀上多少有点钟阿城。忽然想起他唯一一部小说《侠隐》中的主人公李天然,也是个淡定从容、神乎其神的角色,真像他自己啊。——北京青年报(2015)

张北海希望在故事里再现的真实不拘于人、事,还要有老北京真实的原貌。动笔前两年,他整理了一份民国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的“北平街道图”,收集了几百本关于老北京的参考资料,其中一半是英文著作,里面甚至还有英国人在当时写的旅游攻略。依照这些文本,张北海在笔下用当时北平日常的衣食住行、街容巷貌构建出了当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联生活周刊(2015)

他身上确有一种吸引人的派头儿。很难说清是因为读了发生在北平的《侠隐》之后,又听他张嘴一口流利的京腔儿,让人感到的那种老北京的亲切从容,还是因为读了他笔下的纽约,又见他年近80岁依然棒球帽、牛仔裤配白色匡威球鞋的装扮,言语间还透出对反叛的欣赏及侠义的追求,而想到张艾嘉对他的形容,“中国最后一位老嬉皮”。总之,他自己的故事很可能比他写的故事还要好看。——南方周末(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