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任曙林、史航对谈《不锈时光》:用镜头书写青春

新浪读书

关注

2018年7月7日下午,“用镜头书写青春”——《不锈时光》新书分享会在单向空间举行,作者任曙林、著名编剧史航作为嘉宾莅临现场,和大家分享一个时代的青春故事,探讨文字与影像建构的时代画像。

近几年,任曙林的一组摄影作品《八十年代中学生》引起广泛关注,看似平凡朴实的镜头记录下中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获得了无数人的共鸣——《不锈时光》中也记录了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分享会即从一组中学生的镜头开始,作者任曙林回忆了自己连续三年(1979到1981年)拍摄高考现场的历程:1979年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他开始将目光关投向高考,他拿着照相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所中学,“学校有很多、数不清的瞬间,虽然很快,但特别吸引你。”学校、老师、座椅、地上的水、做题的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场”,这样的感受触发他将镜头转向学校和中学生。

如何能让拍摄对象在镜头下自然、真实,并能捕捉到他们最动人一瞬,最考验一个摄影师的功力,镜头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入者。“拍照的时候,是猎人和猎物的关系……所有的学生都像雷达一样警惕。”著名编剧、影评人史航将关注点聚焦到摄影师“局外人”的身份,关心摄影师如何变成透明人,让学生放下遮掩的本能自然地激暴露在镜头面前。

任曙林认为,进入一个你不属于的群体或者时空,需要对得上“暗号”,解除对方的戒备从而取得认可。“体态、语言、神态和这个群体保持一致,让他们感觉到你不会产生威胁、觉得舒服,产生放松感,摄影师自然就变成透明的了……这是一种基本功。”

任曙林说,拍摄矿工生活也是一样。八九十年代,他一边做工人,一边持续到煤矿拍摄矿工生活。“在外人看来生活在矿区简直是太不好了,其实多数的在矿区生活的人不这么想,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他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生活,只不过那种快乐和苦,和我们想象的快乐和苦不一样。——他们的状态就像中学生一样,中学生的生活有什么拍的?上课下课,多枯燥,但学生们能找到很多乐趣,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概念化、格式化的快乐与苦是毫无意义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细节,或许这正是任曙林的作品打动观众的根本。

史航认为看这本书中的照片就是一个“不断被点穴”的过程,特别提到新年点蜡烛的一张照片。“他们眼中的未来,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同学册上写的话都烟消云散,但瞬间的神态表情是真实存在的。”

随后,任曙林在座谈会上和读者们分享了自己制作的两段影像视频,一组是1979到1989年“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十年光影;一组是各个地区矿区劳动者的鲜活、丰富的生活轨迹。

会谈结束后,参加活动的读者们纷纷和两位嘉宾互动。其中,一位央美附中的学生谈到了摄影和绘画相通的部分。

“编剧也分偏摄影和偏绘画的,”史航从编剧的视野回答,“画家‘控局’,而“摄影师就像安东尼奥的影片《放大》——反复不断冲洗每张照片,发现公园花丛里人脚旁边有一个死尸。”

“绘画可以把控,而摄影,本质是一个完全不依赖你而存在的时空,你又在里头看到了自己,”任曙林老师强调摄影的感知性,“摄影是一种感知方式,感是感觉,知是知觉,它开辟了一种认识自己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通道。”

“从陌生人的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小学情敌、看到自己的三舅母四舅母,”史航对《不锈时光》表达了极高的评价,“通过这些作品到达作者,又穿墙而过,看到其他时光、城市、族群、空间中人们生存的共性与个性,而这种个性与共性是这么令人欣慰。”

《不锈时光》内容简介

任曙林回忆录《不锈时光》领衔新浪好书榜2018年5月榜

·继《八十年代中学生》后,著名摄影师任曙林全新力作。

·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回忆录,大量珍贵照片独家披露。

·积淀多年,一次对影像的文学化书写方式的尝试。

·用笔尖与底片记录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

北岛、陈丹青、鲍昆、郝蕾、老狼、邹静之、史航  诚挚推荐

在《不锈时光》中,作者袒露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特殊年代的学生岁月、摄影的启蒙与摸索、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前前后后、离开中学生之后的矿区拍摄、下海后的迷茫与顿悟、与父亲既简单又复杂的感情……敏锐捕捉那些胆大妄为的勇气、暧昧幽微的情愫、隐隐的愧疚与不舍、当头一棒的顿悟,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走过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