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资讯

王凯《导弹和向日葵》生动书写新一代军人的多面人生

新浪读书

关注

11月4日19:00,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军旅实力派作家王凯《导弹和向日葵》《沉默的中士》新书分享会”于言几又书店举行。作家陶纯、石一枫、傅逸尘及本书作者王凯出席活动,与各界读者一道分享了《导弹和向日葵》《沉默的中士》的创作体会及各自对军旅文学中书写新一代军人形象的看法。

近年来,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的崛起逐渐引发文坛关注。他们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审美风格,观照当代军人的现实生活,直面改革强军的崭新实践。王凯正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王凯,1975年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长于河西走廊军营,1992年考入空军工程学院,历任学员、技术员、排长、指导员、干事等职,现为空政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当代》《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小说若干,著有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及小说集《指间的巴丹吉林》,曾获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一等奖、全军中短篇小说评奖一等奖、第三届人民文学新人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

2017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连续推出了作家王凯的两部力作《导弹和向日葵》与《沉默的中士》。长篇小说《导弹和向日葵》讲述了成绩优异的军校学员叶春风,主动放弃毕业留校机会,带着一本小说《白鲸》,为追随他所爱的女孩白雪歌来到沙漠深处的空军基地的故事。当所有的一切都与主人公的想象背道而驰……终有一天,他参透了这苍茫瀚海的秘密,并在如沙般飞舞的时光中,寻找到了自己生命奔流的印迹。中篇小说集《沉默的中士》收录了六个军旅题材中短篇小说,从不同视角反映了驻守西北戈壁大漠军人们丰富而深邃的情感与生活,他们有的背负着沉重过去,有的陷入现实的困顿……作家的笔触大胆伸向当下军人现实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小说中那些遭遇理想与现实矛盾、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面临追寻与放弃抉择的普通军人身上,可以看出作家对于军人职业与生命本质的种种思考。

作家陶纯说:军事题材的作品真不是片面的歌功颂德唱赞歌。在《沉默的中士》与《导弹和向日葵》中王凯笔下的军和人既是分开又是相融洽的团体。军是一个外套,是军装,是本真人物的一个外形。只不过军事题材写了穿军装的人的生活,他们这群人,和社会上的人没有更多区别,只是外形有一身军装,跨着钢枪戴着钢盔而已。王凯的小说给我的感触是很接地气。他始终扎根于他熟悉的生活——他当年在西部戈壁大漠那段很独特的经历。这个经历成为了他一直挖掘的宝藏,也成就了他一系列优秀的小说。《沉默的中士》与《导弹和向日葵》人物关系上并不复杂,场面也不是多大。但每个人物读了以后都能让人记住。王凯对部队生活的深切体验,使得他笔下的近乎每个军人形象都能直抵人物的内心灵魂。

作家石一枫说:无论是《导弹和向日葵》还是《沉默的中士》里的几个中篇小说,王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形象特别鲜明。一个是一个,基本上每一个人物都是能够记住的栩栩如生的个体。一般来说,不少人创造的军人角色难免会落入一个被条条框框束缚着的既定观念里。写军人且能够把军人形象刻画得真实、鲜活、生动,这样的部队作家并不多见,王凯做到了。另外,王凯笔下的人物还特别有时代性。这些军人不是以前时代的过往军人,而是活在今天当下的军人。总结和呈现当下的人物形象,需要作家很强的功力。这方面王凯做得很好。最后,两部作品里王凯在军人塑造和军旅文学方面的一个新突破,还在于他并没有给军人单列出一套专属军人的、脱离普通人之外的、脱离我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标准,而是在用普通寻常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军人。这就使得他塑造的几乎每一个军人形象都特别好接受。即便不是军人的人看王凯书写的军人形象也首先会觉得他先是我们身边的人,然后才是部队里的军人。王凯在这一点上的创造性成就了他塑造军人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作家傅逸尘说:《导弹和向日葵》这部最新的长篇小说,确实是王凯十余年持续用力书写军队现实的一个集大成之作,是他回望自己军旅青春的一部挽歌式的转型之作,也是军旅文学的突围之作或者说突破之作。文学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解释现实,还是要去疏解或者回应灵魂的困境、命运的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凯的写作恰恰就是一种对于当下部队现实、对于当下军旅人物形象的一种深度的直面。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如何去处理这样一种庸常的叙事,更需要有整体的把握和跳脱以后反观的视角,也更需要带有哲学思辨意义上的深刻思考。《导弹和向日葵》中,王凯不停地让他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困境当中,比如现实的难题、精神的困境、情感的波折……但即便面临再多困境,像叶春风这样的人物却始终怀揣着浓重的理想主义情怀与英雄主义情结。在普通军人身上体现浓烈的抒情性,这种坚守也是王凯写作的一大特点。

王凯也对评论嘉宾、参会媒体、与会读者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谈及军旅文学中塑造军人形象的体会,王凯说:我从小在戈壁滩上的空军基地长大,军校毕业后又回到那里,从技术员到排长,从连队指导员到宣传科干事,从少尉到少校,直到快三十岁时才离开。那时我很想离开基地,然而真的离开以后,却又不能不时时怀想。如今我已经在城市生活了不短的年头,但我基本没写过城市的生活,我写的仍旧是漠风永不止息的河西走廊和巴丹吉林沙漠。内心里,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驻守在大漠中的军人,也许只有把自己放置于那一片蛮荒之地,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军人的价值乃至于人的价值。

《导弹和向日葵》这个长篇我写了一年多,其中很多生活细节是我亲身经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在小说中写出了一部分自己,或者说,写出了诸多自己的一个。但又不止于此。因为我想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我们一代军人的生活。在我看来,辽阔的戈壁大漠不仅是最好的武器靶场和战术训练场,同样也是绝佳的文学现场和心灵试验场,把年轻的男女军人们放在此地,也许才能更清晰地展现他们的抉择与放弃,才能更尖锐地呈现他们的欢乐与痛苦,才能更自然地表现他们的相聚与别离,也才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和平年代被人所忽视的军营世界与迷彩般斑驳的军人内心。我试图在这部小说里探究年轻军人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实现精神成长的,是如何在时光和风沙的磨砺中寻找到生活意义的,是如何在不为人知的所在中坚守职责的,这听上去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我想,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找寻与追问。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我得在写作中做到尽可能的真诚,我不确定自己做到了何种程度,毕竟这是个无法量化的指标。所以我写作的时候,总是会停下来问自己,你写的这些你到底信不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继续,如果不是,那就再想想应该怎么写。无论如何,我希望自己是真诚的,也努力把真诚注入笔下的人物,不论他(她)是让人喜欢还是令人讨厌,至少能让我自己相信,他们或许真的就生活在沙漠中的某处。正如伟大的托尔斯泰在《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的结尾中写道:“这个故事里的英雄是我全心全意热爱的。我要把他的美尽量完善地表达出来,因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他永远都是美的。这英雄不是别的,就是真实。”

《导弹和向日葵》内容简介

成绩优异的军校学员叶春风,主动放弃毕业留校机会,带着一本小说《白鲸》,来到沙漠深处的空军基地。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追随他所爱的女孩白雪歌。然而置身沙漠他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与他的想像背道而驰……“这地方不适合植物生长,不过倒是适合人成长。”终有一天,叶春风参透了这苍茫瀚海的秘密,并在如沙般飞舞的时光中,寻找到了自己生命奔流的印迹。

《导弹和向日葵》标识出了当代军旅文学中新的高度。王凯的文字貌似粗犷、豪放,却极准确地抵达了人物内心的轻柔所在。他写的是当代军人的喜怒哀乐,他也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与精神困境。

《沉默的中士》内容简介

《沉默的中士》写了一个“沉默的”中士张建军,他少言寡语,认真履行职责,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是一个优秀的士兵,孰料结局出人意外,辞寡之人竟是一个杀人犯,在北京曾劫杀过出租车司机。一个优秀的士兵同时竟然是一个凶恶的杀人犯,一个凶恶的杀人犯竟也是一个优秀的士兵,王凯或用了极端的意象,将人光明与黑暗两面同时写出。《沉默的中士》也写出了一个坚定的、硬汉式的指导员形象,写出了指导员和士兵之间的情感,写出了他面对张建军的两难抉择。小说固然充分展示了张建军优秀的一面,但最终也将其绳之以法,在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保持了平衡。

王凯的小说善于挖掘、表现日常军队生活中军人丰富的生命情态和驳杂的心灵世界,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的急速变化中所面临的各种尴尬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王凯都在小说中进行了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意味的追问与批判。

他温和淡定、不动声色的在他的小说里,用普通的词语,却达到了文学具有的作用:抚慰人心。押沙龙说他在韩寒的小说里,虽然看到了作者的精明,但也看到了他的善意,在我看来,王凯在他的小说里表达了10倍于韩寒的善意。

小说关怀当是关乎生活和生命,是对人的心灵世界和生命情状的描摹与考量,它依赖着作家丰沛的生活经验与积淀,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真切体察与精深研究。王凯从不刻意编织传奇好看的故事,但他把官兵之间细腻幽微的关系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作者简介

王凯,1975年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长于河西走廊军营,1992考入空军工程学院,历任技术员、排长、指导员、干事等职,现为空政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当代》《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小说若干,著有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及小说集《沉默的中士》《指间的巴丹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