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创作研讨会举行 众专家热议“京味文学”

新浪读书

叶广芩京味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年10月24日上午,北京作家协会、十月文学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北京十月文学月·叶广芩京味文学创作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出席会议并讲话。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编辑隋丽君、张陵、关纪新、解玺璋、胡殷红、高叶梅、施战军、赵晏彪、赵勇、刘大先、付秀莹、石一枫、杨庆祥、岳雯以及电视连续剧《茶馆》和《全家福》的制片人李功达、责任编辑阮丹娣,著名演员冯远征以及部分读者代表出席了会议,共同研究叶广芩的京味文学创作,全面认识、高度评价其多年来、多方面的探索和贡献。此次研讨会由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主持。
叶广芩是当代创作颇丰、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在诸多享誉读者的佳作中,尤以其家族为背景的系列小说最为精彩,不仅承继了以老舍为代表的现代京味文学的精髓,难能可贵地保留了古都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也延续了明清以来京都语言韵律的薪火,在当代致力于京味文学的作家中属旗帜性人物。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对本次研讨会举办做出了高度评价:“在当今致力于京味文学创作的作家稀缺、京味文学式微的语境下,组织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作家对叶广芩京味文学创作进行品读和研究,这对京味文学风格样式的丰富,对京味文学又一现代文本的整理、集藏,对京味文化的发扬与研究,以及对京味文学创作的引领,都将具有特别的意义。”

新近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九卷本《叶广芩文集》《去年天气旧亭台》等
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十月文学院院长曲仲在致辞中说:“多年以来,叶老师与我们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她所有京味文学的重要作品都是由我们发表、出版的。从最早发表在《十月》上的《梦也何曾到谢桥》到国内首部九卷本《叶广芩文集》,以及最近出版的《去年天气旧亭台》,二十年的时间里,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同志,认真、负责、细致地编辑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这样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让作家和编辑之间成了朋友。我们出版社、杂志社将永远是她最温暖的一个家,我们所有的编辑将永远是她的亲友团。”
著名作家邓友梅因身体原因未到现场,但他通过电话表达了自己对叶广芩“京味文学”的看法:“叶广芩的京味儿,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另外,她的作品还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因作者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使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叶广芩是写作的多面手,但我认为惟有在写京味小说时,她才发现了自己特有的灵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与著名演员冯远征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就叶广芩对当代京味文学的独特贡献与价值;京味文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叶广芩京味文学体现的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与美学趣味;叶广芩长篇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和叶广芩京味文学的影视戏剧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与会者认为,叶广芩作为公认的“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领军人物”,她以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和对世事交变的经历与敏锐感知,家族传承所特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这些深富文化魅力和精神内力的京味小说。阎晶明形容她是“地域性标识特别强烈的作家”,在不温不火的文字当中,却“竭尽所能”地在所有细节上留下她记忆中的北京。梁鸿鹰说,叶广芩作品的特点一是真诚性,二是对京味文学的接续、保存与弘扬,三是写作手法有强烈的感召力,令读者身临其境。
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与著名演员冯远征参加研讨会,自然离不开“京味儿”这个关键词,作为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叶广芩的作品也是人艺创作新经典作品的坚强后盾,她创作的《全家福》使人艺获得话剧界最高的政府奖文华奖,冯远征也因剧中的人物,获得多个奖项。任鸣还透露,叶广芩最近又创作了新剧本,或许不久我们就会在舞台上看到新的京味大戏。
而给读者和专家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叶广芩作品的大气雍容、语言干净讲究,而且她并不囿于所谓的“贵族”,而是以平等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小人物,抒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作家宽广的胸怀与视野,同时这同样是一种对北京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走得再远,叶广芩也永远是那个北京胡同里的丫儿
叶广芩在最后发言说:“家乡的支持让我感动。离别许久,他们还记得我这个走出京城的游子,记着北京胡同里的丫儿。纵然是旧家没了,北京却有了一个更广泛的家,有了许多亲人般的知音,这是我至今想来就感到欣慰的。”谈到“京味文学写作”,她说:“京味小说不单是用北京话,说北京的事,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观察我周围的人,只要在北京待久了,都会感受到北京留下的古老的韵味和特色,受到熏陶。在北京生活的老百姓,他们的智慧,他们鲜活的生命激情,以及性情中的大度、纯朴、幽默、调侃,都是北京的特色,是留在我心里的一种永恒的记忆。在我的感觉里,尤其是现在的北京,它是一个立体的,各种各样的因素的撞击,北京都是立体的,北京的文学更应该是个立体的。
在这座城市里蕴藏的无处不在的北京人的气质,无处不在的大气的底蕴,依然在我们周围荡漾,苦难中的爱和温暖,贫穷中的尊重和敬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坚韧和达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身在北京的作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将继续为热爱我的读者们书写更精彩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