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在楚国变法成功的话可能就没有后来秦国的事了
文/卜宪群 邵蓓
经过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不复存在,几个大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争战不休。到了战国时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诸侯国为获取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争夺生存空间。战况空前惨烈,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办法。克敌取胜之道,首在富国强兵,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争相延揽人才,不断调整国策,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达到目的。变法的星火,以不可遏止的燎原之势在各国蔓延开来。
春秋大国晋国的分裂,让战国时期的国君们开始防备那些世卿大族,他们日渐强大的势力,对国君形成很大的威胁。各国国君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官僚队伍。于是,一些出身下层、没有根基而又才华横溢的士人,成了国君们付以重任的首选。
由于君主们对人才的渴望,战国时期,一个早上还默默无闻的士人,很有可能晚上就已经腰佩金印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贫富穷通的落差,吸引着士人们前仆后继地为自己找一个“好东家”。
在当时士无常主的观念下,士人并不需要对君主从一而终。谁赏识他,他就为谁效命。人才在各诸侯国间流动频繁。有些人甚至做出对“老东家”不利的行为,这在当时都无可厚非。
在战国士人群体中,一生经历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的吴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吴起,卫国人,年轻时家中富有,但他不爱从事生产,而是在各国游历,谋求官职。但直至把家里的钱财消耗殆尽也没有成功。失意的吴起,受尽了邻居们的讥笑冷落,他一气之下,杀掉曾经嘲讽过他的三十多个人,逃出卫国前往鲁国。
临走前,吴起跟母亲告别,发狠把自己的右臂咬破起誓:不做大官,绝不回卫国!吴起的母亲去世时,身在鲁国的吴起,已经拜儒家曾申为师。按照儒家的传统,父母去世,儿子要守丧三年。但是,一心要在仕途上图谋发展的吴起并没有回家奔丧。吴起的行为引起曾申的反感,他与吴起断绝了师徒关系。
这一年,齐国攻打鲁国。被逐出师门后潜心研究兵法的吴起,在沉寂了数年后,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机会。为了打消鲁穆公的顾虑,吴起杀掉了自己出身齐国的妻子,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鲁国的将军。
这一次,吴起的才华终于得以展现,初出茅庐,就率鲁国军队大败齐军。作为一个小国的将军,却能把强大的齐军打得落花流水,立了大功的吴起踌躇满志,决心要在鲁国大展身手。但是,取胜后的吴起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鲁穆公开始听信谗言,疏远吴起。面对优柔寡断的鲁穆公,吴起毅然决然地离开鲁国,转而奔向当时最强的魏国谋求发展。
在魏国,吴起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为了精选武士,吴起对军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首创了考选“武卒”的方法,入选武卒的条件很苛刻,必须身穿全副甲胄,能拉开十二石的弩,背着能装五十支箭矢的器具,肩扛长戈,腰挂利剑,带着三天的干粮,在半天内疾行一百里。士兵一旦入选武卒,国家就免除他家的徭役和宅田税。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将士的战斗积极性。短短几年后,这些被吴起精选出来的武卒,被打造成战国时期诸侯国中最强悍的步兵,震慑着其他 各国。
战国时代,在绝对实力下,强大就意味着扩张,被魏文侯重用的吴起,在战场上宛若神灵附体,在魏国期间,吴起率军与其他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数十倍的秦军,短短数年,就占领了原本全部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魏国在这里设立西河郡,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在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吴起总结了自己的军事实践经验,写成了《吴子兵法》。这是一部在中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兵书,秦汉以前流行 颇广。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陈相灵认为:吴起的兵法跟孙子兵法曾经是齐名的。它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战略思想上,吴起把儒家的思想和兵家的思想结合在他的兵法当中,这就是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为核心的思想。治国理政,要用儒家的思想;外治武备、发展军队,要用兵家的思想。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很明白,对魏国来说,自己是个外人,在新君初立的情况下,田文担任相国,的确是比自己更合适。
但是,田文死后,吴起依然没有当上相国,继任的是娶了公主的公叔痤。吴起耀眼的才华和显赫的功劳像芒刺一样,时刻刺痛新相国,让他寝食难安。自知才能远远不如吴起,对吴起心存顾忌的公叔痤,设计令魏武侯对吴起生疑,使其不再信任吴起。在魏国无法立足的吴起,只好再次寻找新的舞台——楚国。
当时魏武侯和吴起沿河而下去视察边防情况。魏武侯就和吴起说:你看魏国能这么强大,靠的是山河之固。吴起对魏武侯说:山河之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民心。对这句话,魏武侯听不进去。显然魏武侯缺乏战略眼光、战略思想,所以最后在别人的挑拨下,他觉得吴起也没有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来到了楚国。
楚国变法。春秋时的楚国,地广人众,拥有百万大军,在五霸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是,吴起到来时的楚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兵力虽多,战斗力却不强。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师失地。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吴起的到来,就像是上天送给楚悼王的礼物,楚悼王如获至宝。初到楚国,吴起就被任命为宛守,一年后就被提升为令尹,主持楚国的变法。手握改革大权的吴起首先对楚国官场进行大换血,凡是没有用的虚职冗员一律淘汰,将俸禄用来养选练之士;同时严禁不正之风,私门的请托一律不许;又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防止他们口舌生事,破坏风气。
对贵族,吴起更是毫不留情,剥夺他们世袭的特权,三代之后,取消他们的爵位。当时,楚国土地虽多,但是开发却不充分。于是,吴起强迫贵族子弟迁往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开垦荒地,自食其力。这个举措有力打击了楚国旧贵族的势力,使其远离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故地,同时也加速了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吴起的改革,切中楚国的要害,也深刻触动了楚国世家大族的利益,众多的贵族对他衔恨在心,恨不能杀之而后快。虽然反对者甚众,但楚悼王并不为所动,毫无保留地支持吴起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的政治面貌为之一变,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军事能力大大提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陈相灵评论:吴起是要革贵族的命,过去的贵族是可以世袭的,但现在要造就新的贵族,不能世袭了,要把铁饭碗给打破。谁来当新贵族呢?就是立了战功的人。旧贵族反对改革,普通老百姓则希望通过军功来改变命运。但是很可惜,改革刚刚开始,楚悼王就去世了。
公 元 前381年, 吴起带兵攻打魏国,一直打到了黄河沿岸,就在取得胜利的时候,楚悼王去世,吴起从前线匆匆赶回楚国国都奔丧。身为一个外来的士人,吴起在楚国没有根基,一旦支持他的楚悼王去世,他立刻又回到了孤家寡人的状态。此时的都城,等待吴起的
是怀恨在心的楚国旧贵族的疯狂报复。
在楚悼王的葬礼上,旧贵族们迫不及待地向吴起发起攻击。绝望中的吴起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旧贵族们乱箭齐发,射中了吴起,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吴起在临死前,已经为自己想好了报仇计划。按照楚国的法律规定:“丽兵王尸者,必加重罪,灭三族。”也就是说,伤害君王尸体者,罪及三族。吴起虽死,七十多家楚国贵族也因此惨遭灭族。
吴起死后,变法随之夭折,楚国的旧势力重新抬头,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贵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吏治也未得到真正改观。
在吴起被杀害二十二年后,商鞅总结了各国的失败教训,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在秦国,商鞅使法家主张乱世用重刑的政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施。商鞅和吴起一样下场悲惨。秦孝公去世以后,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诬告,将商鞅车裂而死。不同的是,楚国在吴起死后,旧的制度死灰复燃;秦国在商鞅死后,新法却被保留下来,有效执行了近三十年,为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选自《中国通史(大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