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书摘

感受比事实更重要

新浪读书

关注

文/米粒

在武志红老师的书里有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对长期异地的夫妻终于结束了两地的生活,相聚在一起。本以为幸福甜蜜的生活开始了,却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理由是丈夫总在怀疑妻子有外遇。

丈夫说,这件事对你来说没什么,但对我而言就像拿刀子割我的心。妻子争辩数次,用事实作为自己强有力的证据。后来她没办法,只好写信到武老师那里咨询。武老师问,什么是事实呢?你谈的是事实,而他的心如刀割也是事实啊。你总执着于眼睛看到的事实,却忽略了爱人最真实的感受。要治疗平复他的心理,不能只攥着事实顽固到底。要两个人真正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才行。

当妻子转变了角度,不再只强调事实如何如何,而是关注丈夫的感受为什么这么激烈,两个人的心结才可能被彻底打开。

于是我们会思考,在任何一段关系里,究竟是感受比较重要,还是事实比较重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当我们受困于这些左右为难的思辨哲理,解惑的常是那一茶一饭的人间烟火。

同事刘姐是个大大咧咧的中年妇女,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闲话家常。每天她去了哪儿、买的什么、做了什么饭都爱在办公室里汇报。她爱人是个工作很忙的会计师,平时到家都八九点了,根本没时间帮忙料理家务。

刘姐一个人忙前忙后,丝毫没有怨言。她做饭来她洗碗,她扫地来她洗衣,里里外外鸡零狗碎,真是从早忙到晚。可出乎意料的是刘姐不是中年怨妇,整天声讨老公不顾家不作为,她的幸福值超高,经常在办公室里谈经验、秀恩爱。

刘姐的旁边坐着的是大力,一个木讷的二十四孝老公,时不时就要迟到早退接送老婆上下班,在家更是里外一把手,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好丈夫。可他总是愁眉不展,说老婆经常训斥自己,不是嫌自己不会说话,就是情人节只知道买菜花,不知道买鲜花。

这两个人的奇妙反差引起了全办公室的集体讨论。刘姐说老公确实工作忙,但他只要回到家总能发现老婆的功劳,总把“哇,老婆你收拾的厨房真干净”“这花你买得真好看”“新拖鞋特别舒服,还是你了解我”挂在嘴边。刘姐虽然干得辛苦,但得到了爱人真诚的夸奖,获得了极其美妙的感情回馈。即使事实上老公并没有帮到自己太多,但有这样几句贴心的话,刘姐干得更起劲了。

反观大力,终日勤勤恳恳劳作,但老婆想买鲜花,他觉得花期太短不值。老婆喜欢的新衣服,他觉得太装嫩不好看。老婆让他给拔头顶的白头发,结果他沿着发际线把几十根白发都薅了下来,老婆简直不敢相信,伤心得号啕大哭。大力认真地解释,你别哭了,其实后脑勺还有不少呢。

这样的丈夫确实是家务活全包的勤快人,但不懂浪漫,也没有沟通技巧,无法带给妻子舒适美好的婚姻生活。没有温馨甜蜜的感受,你就是天天洗衣服墩地也没有用啊。

感受的官方解释是我们感官勘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后,于个体内产生的生化反应。我们常说自己高兴了,伤心了,激动了,难过了,都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们关注内心,链接他人和世界的情感纽带。感觉至关重要,它牵引着我们的选择,就像我们常会不自觉地靠近那些让我们感觉舒服自在的人和事,而规避、疏远那些尴尬难堪的记忆。

可是这样重要的感觉,却常常被我们排在了事实的身后。做父母的都知道,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经常把这件事的对错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比如,有小朋友来家里玩,看上了孩子某个心爱的玩具,我们总是觉得热情好客是对的,所以强迫孩子一定要交出来。

比如,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将来出国旅行、留学都需要,我们总觉得未雨绸缪是对的,所以强迫孩子一定要提早学。

比如,锻炼身体培养胆量品格非常关键,家长总是督促孩子报名参加各种拓展活动,我们觉得胆识超群才是好样的,所以遇到孩子怯懦、踟蹰就感到耻辱、丢人。

我们关注的永远是我们的坐标体系,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事实上谦让包容、勤奋刻苦、勇猛无畏都是对的,但这不代表对错就可以取代孩子当下的感受。她也许就是舍不得、没兴趣、胆子小,那一刻她已经孤立无援、手足无措,如果作为家长依旧选择站在冰冷的评判台上强调事实,而否定孩子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TA可能再也不愿去袒露自己的心声。

感觉比事实重要,我们见过太多的费力不讨好。用轻蔑鄙视羞辱了你的人,即使帮助了你,你也很难感激涕零。整日唠叨责骂你的人,即使是为了你好,你也很难全然接受。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总想着我确实做了什么,多想想我是怎么做的,对方的感受是怎样的,换位考虑一下。我们强调太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己所欲”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真正的尊重除了尊重事实,更要尊重别人的感受。

(选自《你的美好,要靠自己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