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书摘

我想加你微信……

新浪读书

关注

文/米粒

某晚,我长期关注的作者发了一篇文章,读得我热泪盈眶。拉到文末一看,作者说留言区会抽读者加微信。我赶紧跳转到下面留言,打了六个字:“我想加你微信。可磨蹭到最后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删除了。

我承认,率先袒露心意确实不是我的强项,尤其是在网络上。

很多人都说,网上才更方便啊。一个名字的后面是无限虚拟的黑洞,你可以指鹿为马,信口雌黄。

可我总觉得“我想加你微信”还是太直接了,就像老电影里从街角突然钻出的莽撞少年,攥着衣角笨拙而仓促地表白,幸运的是他看得见少女是羞涩地低头还是跺着脚离开。而我就算是鼓足勇气发出了好友申请,隔着网络也根本不知道对方真实的反馈。她是求之不得,还是暗暗思量,是满心欢喜,还是碍于情面,除了“通过”与石沉大海,我没有其他线索。

所以我定了定神,还是把这小口欲望慢慢地咽下,安慰道先做好自己再说。

对于很多人,轻易地说出心愿是件没有负担的事,可惜我偏是个敏感多思的人,不想让自己的冒失干扰到任何人的生活,更害怕好容易鼓起的勇气被人强行冷却。

我总觉得,如果TA有心,也许会先加我吧。于是很多交情就在这莫须有的你推我挡中无辜夭折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像我这样羞于主动的人,遇上主动的人大多难以拒绝。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通过各种群加我,除非名字起得太惊悚,否则我都能绞尽脑汁地替TA想出我们之间的交集。

这个人我好像听另一个朋友提过,好的,我通过。

那个人我似乎看过她一篇文章,写得不错,好的,我通过。

这几个人说是我大学同学的中学同学,好的,我通过。

因为了解主动带给我的困扰和尴尬,明白很多事一旦先说就等于把决策权拱手让出,所以对于那些主动加我微信的人,我都抱着一丝感激。因为发出好友申请的那一刻,你想认识我的决心超越了一切,只要你是抱着善念而来,我都舍不得让你空手而归。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好心善良,可慢慢却发现善良不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个害怕被人拒绝的人,同样也害怕拒绝别人。

直到最近一次不太愉快的经历,通讯录里某个陌生的朋友突然给我发了好几篇稿子让我修改,我稍有拖沓就让她大呼失望,绝尘而去。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本可以在一开始就拒绝的,失败的是自己瞻前顾后的处理方式。

这件事值得反省的是如果说不敢主动源于我们骨子里厚重而脆弱的耻感文化,那不敢拒绝绝对是其血肉相连的孪生姐妹,是我们怕被人拒绝的心理投射,因为否定别人也意味着否定自己。在我们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社会关系予以个体精神关注的。如果我们没有获得及时且足够的认可,势必在心里浓墨重彩地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在今后漫长的生长期里不时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这就使得我这样的人必须依靠别人源源不断的肯定和依赖,才能建立起自己孱弱的安全感。

然而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就像饮鸩止渴,虽胜犹败。主体意识模糊的人,需要时时仰仗别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想都觉得累。于是一个到了30岁既不敢主动,又不敢拒绝的怪咖在深夜里一字一泪地敲下了自己的反思和忏悔。也希望借着这篇文章警醒那些如我一般深陷在人际焦虑里的恐拒族,是时候解放束缚,活出自己的模样了。

《傲慢与偏见》里曾说:“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同样,隐藏了对一件事的渴望、对一件衣服的钟爱、对一个国度的好奇,也会让你不自觉地模糊态度,习惯打压真实的感受,减少自我对话,直至内心的声音奄奄一息。更何况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错过了一时,很有可能就错过了一世。最后只能在遗憾和悔恨中备受折磨,郁郁寡欢。

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能让那个面目模糊的自己慢慢清晰起来,想加的微信就去试试,想追的梦想就去努力。了解自己的需求,正视自己的欲望。人生苦短,别把多余的力气浪费在过度的审时度势上。你抓不住每个人的好感,也做不到事事求全。让内心强大的第一步就是不干涉别人的领地,也能掌握自己的主动权,接受别人合理的拒绝,也能勇敢地拒绝别人,因为在尊重他人之前,应该先学会尊重我们自己。

(选自《你的美好,要靠自己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