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读书 书摘

民族英雄:斯诺笔下的“现代侠盗罗宾汉”刘志丹

新华网

关注

他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现代侠盗罗宾汉”,他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赞誉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他是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心中的“好导师、好领导,好朋友、好兄长”。

在33岁壮烈牺牲后,他的家乡以他的名字命名。即使过去了80多年,在陕北、在陇东,在他战斗过的红色热土,他的故事仍在传颂,他的精神仍被继承,他的影响依然深远。他就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

刘志丹牺牲时,留下的唯一骨肉是年仅6岁的女儿刘力贞。父亲没有为她留下什么有形的财产,却为她留下了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朴实家风。

刘力贞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晚年担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已于2014年11月去世。八一前夕,我们采访了刘志丹的女婿张光。

老人今年已88岁高龄,仍保持着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新闻战士的热情、谦虚与严谨。在他时断时续但依然清晰的叙述中,我们读懂了刘志丹在短暂燃烧的生命中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和直到今天仍被继承发扬的革命风范。

[英模档案]

刘志丹

名景桂,字子丹、志丹,1903年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36年4月14日东征战役中,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立志 改造社会复兴中华

1903年10月,刘志丹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丁镇。自幼目睹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刘志丹十分同情穷苦大众,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他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组织的安排下,考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各地组织起义暴动,最终在陕甘两省边界地区建立起牢固的红色武装割据,成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

这期间,刘志丹身经百战,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挫折、冒险、死里逃生,率领的部队在重重围剿中屡屡被打散,却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发展壮大,甚至派来攻打的国民党军也常常在战斗中投诚过来,以至于在西北大地传开了他“刀枪不入”的神话。

“岳父名声很大,也很受群众爱戴,因为他打地主老财,让百姓吃上饭、有了田,自己却和红军战士一样过艰苦的生活。”张光至今仍记着当年流传在西北的一首民谣:“正月里,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传奇 穷苦人眼中大救星

“刘志丹是个现代罗宾汉,怀有山里人对富人的仇恨;在穷人中间,他成了救星;而在地主和放债者中间,他又是上天的神鞭。” 1936年,当美国记者斯诺走进红色政权下的陕甘宁边区,立即就被广泛流传的红军将领刘志丹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

刘志丹出任红28军军长时,宋任穷任政治委员。短短几个月的“搭班子”,却让宋任穷直到晚年还对刘志丹的军事才能和在当地群众中的威信感叹不已。他说:“附近敌人闻风丧胆,听说志丹同志领导的28军来了,没等我们打,就连夜逃走。”

1936年3月下旬,红28军进入神木、府谷,当地百姓听说刘志丹来了,都专门跑来看望。宋任穷看到,“当地群众不称呼志丹同志为军长,都亲昵的叫他‘老刘’,有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十分激动地从人群中挤到志丹同志面前,拉着志丹同志,从头上摸到脚下,又从脚下摸到头上。”

直到几十年后,周恩来总理还向要去延安地区插队的知青讲述了当年这个感人的瞬间。1973年,他在陪同外宾参观延安革命旧址时,又强调说:“刘志丹是位很好的同志,陕北必须宣传刘志丹。”

家风 大门永远对外敞开

西北地区民贫地瘠、灾荒不断,红色根据地长期处在被国民党军队、地方军阀、土匪、民团的包围和分割中。刘志丹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积极探索本地区武装斗争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斗争原则。

“他深知,为人民打天下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事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朋友越多越好。”张光说,刘志丹提出了著名的“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斗争形式, 在创建红军和根据地时,团结了不少国民党的中下级军官,县、乡官员,老秀才,民团头目和绿林好汉,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仁人志士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张光眼中,从未谋面的岳父刘志丹在陕北群众中有着崇高威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岳母同桂荣还在世的时候,他们家里一年到头经常会有从陕甘老区来的群众过来看望他们的“刘嫂子”。

“记得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一到家里就对着刘志丹的画像一连磕了三个响头,说‘总指挥我来看您了’,最后流着泪离开了。”张光说,这反映了老区人民对刘志丹的怀念和敬仰。

一直到现在,他们家的大门都是“永远对外面敞开的”。这也是岳父刘志丹当年留下的“好家风”。张光说,共产党员就是要时时刻刻与群众在一起的,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东征 为了信仰奋斗到死

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西北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35年2月,刘志丹出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他指挥红军先后解放了安定、保安等六座县城,使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多人,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在20多个县建立起红色政权。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初,受“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影响,西北根据地发生严重错误的“肃反”,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被错误关押,但他们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过问下获释。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出征前,刘志丹对妻子同桂荣回忆起当初的入党誓言说:“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东征中,刘志丹率领红军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为志丹县。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刘志丹将军移陵公祭典礼。毛泽东题词赞誉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称他是“红军模范”,表达了党和人民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崇高敬意。

魅力 战友赞他光辉四射

解放战争时期,张光先后任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和《边区群众报》记者,开始了“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新闻战士生涯。在这期间,他与延安大学的同学刘力贞开始了“革命之恋”。

因为工作关系,张光与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的恋爱关系,也得到了习仲勋的由衷祝福。

要想“抱得美人归”,还要过丈母娘这一关。1954年,刘力贞的母亲同桂荣来西安“调查”张光。作为刘志丹的挚友,习仲勋对刘力贞的终身大事同样殷切关心。他非常了解张光的人品与才情,对同桂荣说:“张光,好娃娃呀!”

在与习仲勋老前辈的交往中,习仲勋多次谈到刘志丹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张光说,“他生前十分怀念刘志丹,多次写文章纪念这位革命的引路人,对其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给予很高评价。”

1998年,刘志丹诞辰95周年,习仲勋与马文瑞撰文纪念,文中写道:“志丹同志虽然比我们长十岁,但我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却感到他是一位很好相处的同志,随和的好导师、好领导,也是好朋友、好兄长。他的确是一位光辉四射的革命家。”

言行 常同战士坐在一起

1932年,年仅19岁的习仲勋在甘肃两当组织兵变,失败后辗转来到照金,在那里,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刘志丹。

对于第一次见面,习仲勋始终记忆犹新,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很早就听说过刘志丹的名字,也听到过他进行革命活动的许多传说。在传说中,常把刘志丹描绘成一个神奇的人物,但是初次见面,我得到的印象,他却完全像一个普通战士。他质朴无华,平易近人,常同战士们坐在一起,吸着旱烟袋,谈笑风生。同志们都亲切地叫他‘老刘’。”

看到习仲勋因为两当兵变失败,心情很沉重。刘志丹鼓励他说:“干革命还能怕失败?我失败的次数要比你多得多。”

刘志丹告诉习仲勋,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的根据地。

习仲勋在回忆录中写道:“刘志丹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给我们指明了今后革命的道路。”

1934年11月,陕甘边根据地在南梁建立了革命政权,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那一年,他才21岁。

当时担任陕甘边区军委主席的刘志丹比习仲勋年长10岁。有一次,刘志丹正带领红军学校的指战员操练,看见习仲勋来了,马上喊了一声“立正”,向习仲勋敬了一个军礼,弄得习仲勋不知所措。事后刘志丹对习仲勋说:“我们共产党员要拥护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权,如果我们不敬重,老百姓也就不在乎了。”

刘志丹的谆谆教诲,使习仲勋受益匪浅;而刘志丹密切联系群众的一言一行,更对习仲勋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顾这段难忘的时光,习仲勋深有体会地说:“我一生注意听不同意见,听民主人士的意见,注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就是遵从志丹同志的教导和从那时的实际经验得来的。”

诀别 大局为重委曲求全

1936年初,刘志丹率部东征时,与习仲勋见了最后一面。

刘志丹语重心长地说:“仲勋,向受过整的同志都说说,过去了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是路线问题,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会解决好。要听从中央分配,到各自岗位上去,积极工作。”他留给习仲勋和战友们的最后叮咛是,“不要想自己的委屈,坚持革命意志,我们的一切是为了人民大众,不是为了个人。”

习仲勋听了深为感动,他在回忆录里说:“一个人能这样一贯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真是少见。”

刘志丹牺牲的噩耗传来时,习仲勋正在环县工作,当时那种悲恸欲绝的心情,他在几十年后还难以忘怀。

刘志丹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习仲勋心中,他一生都在向这位老大哥学习。习仲勋在担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绥德地委书记、西北局书记期间,每到一地,他都要向干部群众讲述刘志丹的事迹,教育干部群众,让刘志丹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1993年10月4日,是刘志丹诞辰90周年。习仲勋撰文纪念,文章写道:“好作风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不忘他的革命精神,学习他的革命作风,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遗产 6支香烟半截铅笔

张光说,爱人刘力贞本来的名字是“力真”,就是父亲刘志丹起的。力真的意思是“力求真理”,当时有人说“不像个女孩的名字”,但刘志丹说“意义重要”。1979年她高票当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名字被误写为“刘力贞”,这才将错就错地叫了下来。

刘力贞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些人看来,以她的家庭背景,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可是,她像父亲生前希望的那样,只想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益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行医济世之路。

婚后,组织上也曾关心过张光的发展,准备让他到一个工厂担任党委书记,但被张光“主动拒绝了”。张光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实实在在地写报道,为老百姓服务,替老百姓说话。”

从战争年代的新闻战士到《陕西日报》总编,再到陕西省记协主席。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张光留下了一件件倾听民意、反映民情、解除民忧的好作品,在新闻界享有很高声誉。

受优良家风的影响,张光和刘力贞一生都在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辛勤奉献,却从未用特权为个人谋取任何额外的利益。

两人育有一儿一女,由于他们一直为工作奔忙,孩子的教育没有顾上太多,孩子们也都没有因为父母的身份而享受到工作安排上的关照,目前都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

张光说,岳父刘志丹那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家风,就是本本分分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不要过多考虑自己的私利。我们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样的好作风、好家风一代代地传下去。

张光告诉记者,刘志丹去世时,他的皮包里只有6支香烟、半截铅笔。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财物,他干革命后家也被敌人抄了。但他却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还有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高贵品德。

“今天,时代不同了,但这些精神遗产都需要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张光说,“作为后代,我们要对得起先辈的牺牲。”

[红色记忆]

刘志丹一心想着百姓,但在妻子同桂荣眼里却是一个“不知有家”的人。1921年,刘志丹和同桂荣结婚,可他一直南征北战,几乎不落家。

“他们虽然有15年的婚恋,但聚少离多,算起来相处总共也不到5年,其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因岳母给红军战士们送物资而相聚。”张光说。

作为红军家属,刘志丹的亲人们屡遭劫难。敌人来抄家、挖祖坟,几位亲人还被残忍杀害。

一次敌人搜捕,同桂荣不得不带着正在吃奶的女儿,躲进一个山洞,八天八夜不见天日,饿了以炒面充饥,渴了喝雨水。直到后来,习仲勋派游击队找到她们,才将她们娘俩接到南梁根据地。(樊永强)